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奴牙郎 > 第564章 举贤令

大唐奴牙郎 第564章 举贤令

作者:夜尽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5 13:53:03 来源:笔趣阁

『安西良贱令』发布于天宝十六载(757年)的年底,在安西执行了将近一年,在天佑元年(758年)的年末,才在凉州朝堂中掀起轩然大波。

之所以晚了这么久,才引起官场反弹,其中最大的缘由,就是因为凉州城这一年里发生了太多大事,使得朝堂百官无暇顾及安西良贱令带来的影响。

就在凉州官员和安西官员就良贱令进行争执的数个月后,天佑二年(759年)的正月底,一道影响远比『安西良贱令』更加深远、争议更加巨大的法令,自凉州宫城下发。

这道法令,名为『天佑举贤令』。

此令进行归总,大致包括以下三条:

一、长安洛阳两都,长期落入贼手。伪燕在洛阳私开科举,广揽天下士子,而大唐移都凉城,科举停滞数年。长期以往,恐大唐人才凋敝,无贤可攉。因此,宫中下旨,在凉城和安西同时重开科举,广招天下贤才。

二、根据唐律,有六类人不得参加科举,包括工商杂类、娼优贱民类、正在服丧类、触犯刑责类、吏胥类、僧道类。

其中,工商杂类,特指『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也就是手工业者、商人等(从事)杂业的人,不能与士人为伍,其直系三代不得参与科举。

在天佑举贤令中,安西匠作、商贾等杂业,可从安西科举,工商杂类的限制被取消。手工业者、商人等杂学之家,本人及亲子皆可入塾念书,与其他应试的士人一起,首先在龟兹镇、焉耆镇、于阗镇和疏勒镇进行院试。通过院试之人,再前往龟兹镇参加解试(秋闱),通过解试的举子,最后前往凉城,与大唐其它州县的举人,一起参加尚书省的礼部试(春闱)。

三、科举类目,在秀才、明经、进士、俊士等科目的基础之上,增设商学、格物两科。

『天佑举贤令』一经发布之后,如同一声炸雷,将整个北唐的官场和民间,震得惊诧一片。

第一、第三条倒还好说。

然而第二条中,工商杂学可以入仕。等于削弱了延续长达千年的士族特权,打破了工商士农四类人的出身限制,在科举入仕这条跑道上,将所有人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一点,对于整个大唐而言,其影响宛如惊涛骇浪。

法令一经发布,朝堂中的大批凉州官员,纷纷上疏请求收回成命。

奏疏如同雪花一般,飞入尚书省中。

负责整理奏疏的文吏,发现文库中存放不下,只能将大批的奏疏置于阁楼之上。

城中有大批的士人,联合起来,举着万字血书,跪在宫城门前,齐齐声讨举贤令。

朝中御史台,数十名御史和言官,集合起来,跪在宫门前,以静默来抗议令法。

至于安西官员,对于举贤令,似乎是早有耳闻,不仅没有吃惊,反而联合起来,在凉州城中四处造势,劝说工商杂学等寒门家族,与士族分庭抗争,争取科举的权力。

安西官员为何要支持举贤令?

道理其实很简单。

一方面,举贤令在安西早有风声,安西本地人或多或少有所耳闻,所以对于这项法令的问世,并不意外。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天佑举贤令,符合绝大多数安西人的利益。

安西四镇,原本人口,只有二十多万。

之后,由于流民大量涌入,如今的人口已经接近百万。

这些涌入安西的流民,大多都是在故乡活不下去,才长途向西迁移的穷苦人家和杂门小户。

至于那些没有加入迁移队伍的士族门阀,在天灾和兵祸之中,由于家大业大,有着一定的自保能力,很少会有人背井离乡,大多都选择留在了中原。

也正因如此,安西人口膨胀,官员队伍急速扩大。

而这些新增的官员中,大部分都出自流民,也就是大多来自寒门和杂户,自然对举贤令双手欢迎。

这一日,周钧在宫城府治之中正在处理公文,右谏议大夫高适在门外请求见面。

高适入了书房,见周钧正在翻看朝臣递上来的奏疏,便没有再举步前行,而是在原地站了一会儿。

周钧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高适,开口说道:“我这里没有这么多的规矩。”

高适闻言,走到案台前,拱手说道:“尚书省中,国子司业韩项、御史中丞颜正来、秘书丞长孙济等数十人,聚集起来,共递释绂书,以致仕辞官为要挟,要求宫中废止举贤令。”

周钧放下奏疏,向高适问道:“释绂书呢?”

高适从怀中掏出一叠厚厚的文册,放在了案台上。

周钧打开仔细看了一遍,说道:“还少了几个人,不过也差不多。”

高适闻言,正在不解,突然看见周钧开始在释绂书上加印签字,连忙问道:“丞相这是在做什么?”

周钧:“这些人不是想要辞官吗?我了却他们的心愿。”

高适:“丞相此举,恐怕会引起朝堂震动。”

周钧:“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其惺惺作态,不如早些分道扬镳的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高适叹了口气,看着案台上的释绂书,低声向周钧问道:“倘若丞相准了这些人的辞官要求,那么接下来他们会如何做,丞相可有料想?”

周钧:“无外乎三件事罢了。一、迁族南下,二、投靠南唐,三、制造舆论,中伤周某。”

高适:“既然丞相都能猜到,为何还要同意这些人辞官?”

周钧放下笔,对高适问道:“孔攸被贬为长史,临行前你去送别了吧?”

高适知晓周钧在凉州城中广布耳目,故而也不否认,只是点了点头。

周钧:“自从大唐南北分治,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限制士族门阀,重新分配天下之利,从而让那些寒门、百姓、贱户等等,也能获得土地,进入仕途,获得财货。”

“我原本的计划,是利用大唐皇储的争夺,来挑起门阀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其互相辗轧,彼此攻伐。而我则坐山观虎斗,最后将其慢慢剪除。”

“但是,让我没有料到的是,在明知凉城、还有宫中都有重兵把守的前提下,门阀世家居然还会蠢到在凉城发动政变。而那一晚,孔攸借势将八千门阀一夜屠尽,此举在铲除了士族门阀的同时,也将矛盾彻底激化,让计划不得不有所改变。”

高适:“我听孔攸说过,当时箭在弦上,已经再无退路,只能趁热打铁……而且丞相出身寒门,注定与门阀势不两立。”

周钧:“孔攸说的没错。我的出身,注定与门阀不是一路人。凉城之变虽然在意料之外,但也提前挑开了我与门阀的矛盾,使得我可以放手去行事。”

高适看着释绂书,想了想,说道:“倘若老夫没有猜错,丞相是想借着举贤令,借机清除掉朝中那些门阀旧臣。”

周钧点头。

高适深深瞧了周钧一眼,试探性的问道:“那么丞相为何不效仿孔攸,把那些不服管教、意见相左的朝臣,捉拿下狱,甚至定罪处死呢?”

周钧摇头道:“某不是李林甫,不会因为想要排除异己,就做出那些口蜜腹剑、背后伤人的事情。再说了,以言获罪,等于开了闭塞言路的坏头。他日,万一我做了什么错事,周遭的人,因为惧怕我,不敢开口劝阻,岂不是会让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

高适听见这话,心中感慨,忽然想起孔攸临别时,说的一段话。

『攸离开之后,高大夫与主上相处,无需太多时日,就能明白一事……主上所图,绝非凡夫俗子所云的争权谋利。』

高适叹了一声,转而向周钧劝道:“倘若朝中的这些门阀旧臣,举家迁入江南,对于丞相而言,未来岂不是成了隐患?”

周钧笑道:“江南也有世家门阀,凉城士族南迁之后,两方争权夺利,反而会越斗越乱。而且江南向来都是温柔乡,官场奢靡,百姓安逸,倘若与北方作战,先天就弱了气势,成不了气候。”

高适听完这些话,一边点头,一边不再说话。

高适虽然闭口不言,但心中还存了最后一个问题——丞相拔除门阀之祸,为天下平权,助百姓立家,今后究竟是打算还权于唐室,还是打算篡权另立新朝?

这句话,堵在高适的喉头,却是无论如何都问不出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