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领主大闹历史三千年 > 谈谈三国时期武将个人勇武对军队和战争作用

我曾经以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完全是罗贯中凭毫无逻辑的古代文人想象所做的纯文艺创作。但是认真阅读了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后,认为他突出武将个人勇武在战争中的作用也不是毫无根据。

史料记载的几千年历史,唯有三国时代,对这些以个人勇武为长的武将做过详细记载。其余时代的著名武将都是以兵法或带兵之法见长,无论这兵法是兵技巧还是兵权谋还是兵形式。纯粹以个人勇武而被记载于史书上的名将在以后时代几乎没有。

如果说这些史料作者也和罗贯中一样凭文人想象所写的三国战争和将领,那么为什么除了三国时代,其它时代不这样写?三国时代的战争和其它时代战争到底有什么本质不同,才导致这种现象。

笔者经过认真思考推导,认为是人口的差异导致战争规模的差异,而战争规模和将领个人勇武对战争影响程度成反比关系,和将领兵法造诣,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指挥能力对战争影响程度成正比关系。

比方说,八十年代香港街头的古惑仔械斗,少则几人,多则几百人。这种规模的打斗,自然和老大个人勇武密切相关。而在两千年前的长平战役中,双方保守估计投入几十万兵力,这种时候武将个人勇武对战局起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当然武将身先士卒,领兵陷阵,在战场随机应变做出现场决策又是另一回事,那属于兵形势层面。和单纯的个人勇武不能混为一谈,比如项羽和亚历山大。

那么三国的战争规模有多大?战争形势是什么样的。战争规模和人口直接相关,所以我们要先来看看三国人口变化。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最保守的数据,三国人口低谷期是东汉人口高峰时期的四成,两千万左右,最常见的数据一千万人不到,七八百万人的样子,最极端的数字,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只有九十八万人。

最后一个极端数据,我自然是不信的。如果真是这个人口数,哪还有什么三国,应该是回到部落形态了。

我倾向于七八百万人的样子,因为这个数据和史料中的三国战争规模相符。秦末楚汉战争时,战争规模随随便便就上十万,最后垓下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近百万。而此时人口也只有两千万。

而三国时代,最大规模的战争赤壁之战,三方参战总兵力不超过二十万,刘备2万,孙权3万,曹操7~15万,官渡之战,双方实际投入兵力不会超过十五万。所说的这些兵力是包括辎重后勤辅兵在内,并非单指战兵。

要知道,这是决战性质的大战役。如史料上所记载,三国时期,几千上万人的战斗就算的上大战。至于日常的遭遇战,夺城战以及大战役中的一系列外围战斗估计都是千人左右的规模。这种情况下,武将的个人勇武程度确实和军队战斗力有一定关系,对战争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三国时期地主豪强的部曲农奴武装—这种非职业军队。

而在以后的历史中,人口虽然也有大幅下降的时候,但都没再下降到2000万人以下的地步。所以单纯以个人勇武见长的名将再也没见于史书,实际上,只有个人勇武在以后的历史中也当不上职位很高的将领。除非他还有会带兵,会指挥,会谋略或本身就是豪门贵族,皇亲国戚中的至少一项。

另外,司马篡魏似乎和此也相关,到了魏末晋初,随着人口的恢复,这些以个人勇武为长的武将被另一类将领取代。而曹魏的老底子却是这些以个人勇武为长的武将。这又是一个话题,扯开了就没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