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 第413章 兴办教育

“第二条举措就是,举国大办教育,实行天底下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给天下最广大的老百姓,实现出人头地,阶层跨越的机会。”朱元章道,“咱要不实行这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别人还会以为以道立国,和以儒治国一样,都是在空喊口号。”

“海外某个华裔小国的国主说过,无论贫富都有提升自己的机会,穷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富有而感到不公。”

“而有人感到不公,就不符合以道立国。”

“以道立国,要让天下所有人,都感到公正。”

群臣闻言,都集体沉默了。

“皇上,海外番邦小国国主的话,也配让我大明王朝借鉴?”良久,一位大臣道,“那个小国,估计还没有我们一个行省大吧?”

“湖涂!”朱元章闻言斥责道,“我中原王朝以前之所以落后,盲目自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别人的宝贵经验,无论别人是大是小,只要是好的,都要去借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而别人的经验,就是外面小溪流到水池里的活水。”

“以道立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治国理念。像自然界那样溪水潺潺,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走兽在草原上奔跑。一切生灵都是生动活泼的。”

“整个自然之世界,都充满了生命的律动。”

“而不是满清那样闭关锁国,让华夏大地形成一潭死水。如果不接受外面的活水,水池再大再清澈,时间久了里面的水也会变腐变臭。”

“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只会导致落后。”

“皇上,臣知错了。”那名大臣道。

“我华夏因何称之为华夏?”朱元章道,“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

“只有像秦先生构想那样的生机盎然的自然国度,才能称得上‘华’。因为大自然凋饰出来的美景,才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华章。”

“礼仪之大。”

“什么是大,大就是最好、最公正的。”

“什么是礼仪?”

“普通人见面行个礼,打个招呼,那不叫礼仪。”

“那样的礼仪只能叫做小节。”

“倭国人见面就鞠躬,肚子里却满是刀剑,这叫做有小礼无大义。”

“我华夏的礼仪,是制度,而不是小礼。”

“所以,百姓拥有世界上最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大明王朝,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治国理念,我们九州大地,才配得上华夏二字。”

“之前咱和秦先生谈历史。”

“先生说,东林党为什么能逼得皇上退让,让皇上为之忌惮?”

“士大夫为什么一直左右着封建王朝?”

“本质上是他们垄断了受教育的权力。”

“他们垄断的越严重,皇帝就只能依靠他们。朝堂上下,都是他们那个阶层的人,一个百姓阶层都没有。”

“史官都是他们,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全都由他们书写。”

“导致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都只是士大夫的历史,对百姓的描述,就只有寥寥数笔。而且基本上都是饥民相食,易子而食,等词语。”

“民间的科学家,发明家,几乎没有。”

“唐朝时期更甚,出现了五姓七宗这样的大家族。”

“基本上所有的朝代,百姓连书都买不起,根本不可能出现寒门出贵子的现象。”

“而历代史官对皇帝的评价,也都是士大夫对皇帝的评价。”

朱元章这么做也是有私心的,他现在算是彻底把封建贵族得罪光了,还焚书坑儒了。如果任由这么发展下去,他必将被列为天下第一暴君。

而如果让百姓都能读书有了话语权,那么后世对他的评价,绝对会立刻改观。

以前的那些号称文运昌隆的朝代,都是些出生富贵的文人,实际上没百姓什么事。

唐诗宋词,可以编好几本书,然而其作者是平民的,寥寥无几。

朱元章之前的一系列惠民举措,让百姓富裕了。

现在又发钱了。

是时候,发展他们的教育了。

满朝文武支支吾吾,都没有表达附议的意思。

“给百姓发钱,本质是再分配,也就是说,皇上是让咱们出钱,供那些百姓的孩子读书。”

群臣之中,不知道谁说了一句。

紧接着,人群就议论纷纷起来。

“以后成千上万的寒门学子,会和我们的孩子一起参加科举,那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的孩子想要入仕,那就更难了。”

“想要科举高中本来就很难,如果再加上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就更难了。”

“要知道天底下穷人的孩子,数量可是百万级,千万级的,有了他们的加入,以后科举入仕,难度会提升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万倍。”

“而放在以前,参加科举的举子虽然也很多,但和以后的百万,千万学子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

“陛下,老臣以为此事不公!”以为年老的大臣,太常寺卿吕本站出来道。群臣听到终于有人敢站出来,替他们说话了纷纷把目光转向这位大人。

以朱皇帝的杀伐之果决,朝堂之上,根本很少有人敢反对他。

尤其是,在对待百姓的策略上。

能反对他的,大多数身份特殊,而吕本身份,是太子的老丈人。

“那你的意思……”朱元章道。

“启奏陛下,老臣以在朝的诸多文臣武将举例。”吕本道,“他们当年,一个个跟随陛下东征西讨,宵衣旰食,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

“经过了不懈努力,无数人的牺牲,这才换来了大明江山。”

“一些士族的茁壮,也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这个样子。”

“而百姓什么也没有做,既没有上阵杀敌,也没有出钱资助陛下。凭什么让他们的孩子,和满朝文武这些为大明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后人,有同等的机会?”

“皇上你一心为百姓谋福祉是对的,但也不能让这些功臣寒了心。”

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十年寒窗?

“臣附议!”

“臣附议!”

群臣闻言,纷纷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