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 第502章 大明掌控基层的方式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第502章 大明掌控基层的方式

作者:临江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3-22 09:12:40 来源:笔趣阁

王寿银抵达到了他们所在的镇子,听着车夫说,这个地方叫斜口镇,事实上这个地名是有来历的。

据说,汉高祖刘邦鸿门宴中借故如厕,在樊哙的护卫下乘车西逃,途中车轮掉下,樊哙双手抬轴奔跑,挥汗如雨,嘴角歪斜,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做斜口镇。

为了避免宗族势力过大,大明在安置流民的时候,有意进行了分割,一个同村和同族的人,不会超过五十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是分割到其他镇子。

王寿银拿着自己的身份牌,上面写着斜口镇佑明新村二十一户。

在村长的带领下,王寿银和妻儿来到了他们的新家。

这是一处很小的院落,只有三个房间和两个厢房,一个是厨房,一个是柴房,所有的窗户和房顶上都涂上了桐油,房顶也铺上了一曾新的瓦片,但从墙壁的色泽来看,应该给一处破旧的宅院翻新的。

大门是新造的,上面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桐油香,院子里的围墙也是一圈半人高的栅栏,可谓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

桐油,即桐树果实产生的油,在古代的天然涂料里,桐油是重要的原材料,唐朝的《本草拾遗》等典籍里,就有了对桐油的详细记载。

发展到唐宋年间时,桐油的用途就更广了,既可以被用作制作“油灰”,作为建筑和造船时的材料,还能拿来制作“桐花烟”“桐膏”,公认宋朝文人圈里受追捧的“高档奢侈品”。但在明代以前,桐油产业,却也十分“低调”——因为太贵了。

后来朱元璋大力推广,昂贵的桐油才能飞入百姓家。

王寿银探头向下看去,只见旁边的院子也是如此。

“真好!”

只见旁边院子里,一个丰盈的妇人正拿着一把扫把在清理地面,还有两个小男孩,只有三四岁,穿着开裆裤,到处奔跑。

他见村长进来,便迎了上去,

村长笑眯眯的道:“王寿银,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咱们佑明新村的人要团结,有啥事,就吱声!”

王寿银恭敬地躬身道:“多谢村长老爷!”

村长摆摆手:“别叫我老爷,你们先简单打扫一下屋子,我还要忙!”

说完,村长将一副锁头,两把钥匙递给王寿银,就带着其他人,走向其他的屋子。

王寿银接过这把怪模怪样的锁,推开自己的家门。

一进去,北边的墙壁上,就放着一张宽大的桌子,桌子上有一盏灯,旁边有四把椅子,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左边的一间屋子里,有一张看起来十分温馨的床。

“有家了!”

王寿银激动的抱住妻子田氏的肩膀:“咱们有家了!”

对于普通的华夏老百姓而言,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有房子才算有家。

儿子则识趣的走向其他房间,他第一时间来到了厨房,厨房的灶台与他常见的不一样,这里做饭,可以用火直通火坑,而且烧的不是柴火,而是煤炭。

炉子上有两口铁锅,都是崭新的铁锅,泛着湛蓝色的光芒,厨房里有一口水缸,一个案板,一个米缸,里面有一些粮食。

还有几个木盆,盆里装着盐、水,每家五斤油、十斤盐,二十斤麦子、二十斤豆子,以及一些干咸鱼。

儿子兴奋的叫道:“爹,娘,这里有粮食!”

王寿银兴奋的跑过来,田氏红着脸道:“乖儿饿了吧,娘给你做饭吃!”

而王寿银低头看着这里的粮食,不仅有些发愁,这些粮食可吃不了几顿。

事实上,大明不养闲人,发的粮食少,就是让这些流民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官府组织的工作中去,这叫以工代赈。

不用王寿银发愁,也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外面的铜锣响起,村长一边敲锣,一边大喊:“老少爷们,都到村口开会,有好事!”

王寿银很快来到村口,村长的声音抬高八度:“咱们身上穿的衣服、住的房、盖的被褥,还有你们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大明皇帝赏的,没有大明皇帝他老人家,就没有咱们这些人的活路!”

“皇帝他老人家,大发慈悲,赏咱们大家伙一口饭吃,给咱们大家伙,发了新房子、发了衣服,也发了粮食,这做人呢,都要有良心,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这样的人,咱们佑明新村不要,发现一个,清出去一个!”

说到这里,村长清清嗓子:“咱们村有没有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

众人不敢接过话,心里想:感觉像活在梦里。

村长笑了笑:“没有呢,最好,有一个算一个,我跟他势不两立!”

这些基层的村长们每年都要轮流去大明皇训中心进行培训。

他们擅长与村民打成一片,也知道怎么让村民们对大明更加忠诚。

这是目前大明掌控基层的方式。

未来,通过村长们反复灌输,下辖的村民都会明白,谁对他们好,让他们所有人明白,只有努力工作,生活才会越过越好。

村长望着众人道:“官府就给咱们造的田契,一个成丁是五十亩,丁女是三十亩,分给大家的地,如果不种,那种连续荒废三年,大明官府要收走,大家记清楚了没有?”

“记清楚了!”

王寿银捏着还带着墨水味道的田契,眼睛慢慢的红了,他们家祖上,数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地,结果一场战争之后,他家变得一无所有。

现在,他又成了有地的人,有地才是称为民。

没有地的人,连人都算不上。

“现在到明年的春天,还有差不多**个月!”

村长接着道:“这么长的时间,大家都没有事做,肯定坐吃山空,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路有三条,第一条,比较危险!”

“大明准备收复甘肃,需要一批民兵运输粮食,有一定的危险性,工资也高,一个月三两银子,收复甘肃后奖励十亩良田,如果因战争牺牲,奖励五十亩良田,有愿意干的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