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 第215章 承天府新城区、学校的设想

“《竹筋混凝土》,什么玩意?”

闾范有些疑惑的看着手中的这本书,然后问道。

“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研究好了,将来大明的建造业,肯定离不开这本书。”

看着年轻的工部尚书闾范,朱克臧开起了玩笑道。

“到那时,你可就是这一行的祖师爷喽。”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仍然让闾范这个的心头一阵激动,拿着手中的书本时,眼睛更是冒出了光来。

瞧他那模样,就像是拿到武功秘籍的即将成为绝世高手的侠客似的。

对此,朱克臧只是微微一笑,但凡是人总是会爱好那点虚名,这虚名给了他也没什么。

而且,闾范可是他建奇观路上的重要助力,还得多指导指导他,给他灌输点先进的土木工程知识才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闾范就着魔了似的,总是不断的尝试着在建筑中使用竹筋混凝土,从小到大,一点点的试验着。

按照书上教授的方式对竹筋进行防水、防腐及防虫处理。

对此,朱克臧只是一旁观察着,看看有没有需要查漏补缺的,随时找系统兑换点黑科技。

只待闾范把竹筋混凝土研究成熟的时候,再让他去建空中花园。

有了,先给他去规划一下承天府的新城区,然后用竹筋混凝土的技术发挥一下。

能者多劳,给他多压压担子。

于是,从新城区的规划,再到新式建筑的研究,当然还有工厂以及水泥道路的建设,所有的一切都压在闾范的身上,整天忙忙碌碌的,根本没有多少空闲时间。

对了,这新城区的城建规划,朱克臧会继续更重视保护普通老百姓的利益,修建道路是需要占用不少土地的,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占掉土地的话,可能就真的没有土地了。

可是对于官员和权贵来说,一点土地,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这次扩建新城区,大部分的地都是之前朱克臧几个叔叔的地,还有一部分权贵和百姓的地。

对于征用有主之地,大明朝廷自然会给予补偿,两个选择,给你换吕宋肥沃土地或者银元按价赔偿。

交通方面,闾范的规范方案,就是新城区这边建设围绕承天府主干线,干线连接旧城区的主要干线道路,将两个城区连接起来。

在依托主要干线,再修建次一级的道路,修建道路的同时也是铺设简单排污系统,解决新城区这边的排水排污问题。

毕竟夷州岛下雨量过大,不提前谋划排水系统的话,不得天天水浸街,就算马车不怕水浸街,朱克臧看着也糟心。

片区划分方面,闾范划定工业区、生活区和商业区,工业区只允许工厂和作坊的存在,不允许建设居民区,生活区则是只允许建设居民楼以及相关的生活配套设施,不允许工厂、作坊的存在,实行分离。

“仰厚,你的想法很好,朕建议你以承天府新区为规范,出一个《大明城市规划法桉第一版》,为大明的城建工作做一个榜样!”朱克臧看着头发掉了不少的闾范说道。

“皇上,压力大啊!”闾范这刚汇报完,朱克臧又给他安排新工作了,搞得他挠挠头,又去办公室干活了!

.....

“啊……”

趴在桉前绘制着图纸的闾范,在画好图纸后,忍不住的伸了个懒腰。

“夫君,瞧你这几天,一回家就在书房里面画这画那,这身上都臭了,要不我会吩咐人烧水,让夫君泡个澡?”

瞧见闾范伸懒腰的模样,闾范夫人有些心疼的说道,一边说,一边走到闾范的身边给他捏着肩膀,看到桌子上的图纸,便好奇道。

“夫君,这栋建筑是什么?瞧着挺漂亮的,是未来新城区里面的吗?”

闾范的夫人知书达礼,平时也会看看《皇明日报》,由于从鞑清迁移过来的人口越来越多,皇上决定在承天府南部,开发新城区,以供流民和工人居住。

“按皇上的说法,这叫学校!”

躺靠着椅背,臭烘烘的闾范笑着说道。

“既然流民和工人们未来的把家安在这里,就要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这学校总归还是要建的,专供他们的子女读书识字。”

“就像社学一样?”

闾范夫人好奇的问道。

社学起源于元朝,元朝规定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

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

“不一样,这里教授的东西不一样。”

朱克臧告诉过他,未来的学校可不是教四书五经,而是教一些实实在在,比如算术这种学问。

现在算术在大明可重要了,当炮兵要用到,当算账先生要用到,当工人要用到,当工匠更要用到,绝对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学问。

到时候,朱克臧会去兑换一波教材,在这个学校里教他们语文、数学、地理、生物、化学、物理。

教材好解决,但第一届老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不行,就去皇明日报海选一波聪明人,培训培训,让他们自己去琢磨教材。

教材的话,朱克臧打算用20世纪下半叶的教材,无论是封面还是内容,都比较合适。

至于后面的唐氏儿封面,恕朱克臧审美不行,欣赏不来!

现阶段的话,只能先弄弄小学,中学和大学慢慢来。

在朱克臧的内心深处,对于将来大明的教育有着仔细的规划,尽管他很清楚,未来这些学校里很难培养出能够入朝为官的官员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将来无论是工厂也好,银行也罢,以及未来各行各业,肯定都需要这些人才。

甚至发展到最后,他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流,至于传统八股取士出来的官员甚至可能会像在另一个时空中欧洲的贵族官员一样,在专门人才的不断冲击下,一步步的走向消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