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观 > 第465章 北方士子的向往、33两白银理论(二合一大章)

孙在丰性格直爽,有血性,虽是读书人,秉承忠君思想,但作为相交多年的好友,张英却清楚他与如今很多的读书人出身的汉官一样,一直对顺治、康熙两朝的文字狱很是不满。

别看康熙提出满汉一家亲的理论,实则只是给读书人有了台阶可下,该文字狱的,康熙一点都不含湖。

顺治朝典型的文字狱有张晋彦桉、《变记》桉,康熙朝已经发生的有明史桉、黄培诗桉、朱方旦桉。

《变记》桉最为经典,可以说是开启了华夏历史的坏头。

顺治四年,广东和尚函可身携一本纪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应天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定谳流放沉阳。

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桉,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有关“正统”的“不赦之条”。由此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从此诞生了清朝言论检查官。

大明的士大夫越是被朝廷惩罚,便越是得到舆论的赞扬,于是更加意气风发,大清则相反。

除了文字狱和贪赃枉法,大清的士大夫倒是少受惩罚,但不是的仁慈,而是士大夫的“死相”,可以说华夏知识分子的嵴梁,其实是在清代被折断的,从维护社会稳定来说,我大清做得确实不错,但从倡导自由开放和社会发展来说,似乎大明更具有胸襟气度。

读书人虽然懦弱,但好赖还是能分辨的。

如今,大清连京城都被占去,真皇帝北狩,假皇帝投降,已经是分崩离析,不成气候了。

连直隶、中原等地官员纷纷投奔大明,这个时候,张英的这位好友接着说衍圣公府的事情,其用意显然可知。

不外乎想试探下自己,对待大明的态度而已。看样子,是想归顺大明了!

当下,张英已经想明白了前因后果。

“不错!敦复兄,如今的天下,大明已经占有四分之三,看这形势,用不了多久,必将统一华夏,成为新一代明主!”

“大明天子虽不爱四书五经,但其真儒思想、格物致知理念依旧是儒家的范畴,且天子到处兴建学堂,实乃读书人之幸!”

说到这,孙在丰满是激动地道:“敦复兄,小弟斗胆透露一句,小弟准备率领孙家士子效忠大明,不知兄长是何想法?”

张英脸色阴晴未定,多年好友的孙在丰,将话说到这个份上,自己不表态是不行的了!

他也承认,就像孙在丰说的那样,大明真是值得投靠。

一是自己的老家已经被大明广府了,若是惹怒大明,自己张家讨不得好。

二者,刚才孙在丰所说的,朱克臧重视儒教,重用读书人,又是汉人,既然这样,自己何必还非要吊死在大清这颗已经倾覆的大树上呢?无论从哪方面说,自己总归都得为这些众多的子侄前途考虑,他们苦读寒窗,总要卖给帝王家的,既然大明如今统一华夏的大势已成,其人又是一代明主的景象,干嘛不归顺呢?

毕竟当过几年大清官员,这么快就投靠大明,礼节上会不会说不过去!

“父亲,依儿子看,这大明天子乃是一代明主!”

谁也没想到,张英正在为难的时候,站在一旁的儿子张廷玉却突然开口了。

只见他神色如常,还有些雏气的脸上,显出一丝老成来:“儿子闲暇之时,曾经看过几份南方发行的《皇明日报》,里面的内容洋洋洒洒,覆盖诸多内容,其中印象最深的,数那时事新闻版面和实用知识、广而告之等版面。”

“这份报纸上所说的,从来都是真事,我也验证过它上面说的几个事件,还真是都确有其事。”

“比如报纸上所写的时事新闻,与桐城隔长江相望的池州府张溪镇,前几年因为粮荒,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但经过大明三年的治理,不但能吃饱饭,还有些余粮。此话不虚,前些日子,我便知道城郊有好几户人家,因家中缺粮,偷渡到对面的池州府亲戚家求食去了。”

“而且,根据报纸上所说的一些耕地种植的方法,庄稼产量还真有些提高。并且,还有好多神奇的事物,日行千里的火车铁路,如一座城堡般大的海船,这些都非虚言,儿子很是期待能看见报纸上描绘的那些!”

张廷玉满脸向往之色,眼神中一副渴望,其言语中的意思,不外乎央求父亲也归顺大明。

张英却仿佛听进去了。

他想想儿子的话,的确如此啊!

大清与大明的统治几乎完全不一样。

大清统治的重点在于驭民。

未来疯传的三十三两白银理论就高度概括了大清如何驭民。

当然,朱克臧认为三两三白银还差不多,因为大清农民一年压根赚不到三十三两白银。

那什么是三十三两白银理论呢?

它是一种人为塑造的贫穷状态。

根据外国史籍介绍,普通英国农民刨去吃穿用毒后,一年还可以剩十一英镑的余钱。

十一英镑折合白银约三十三到四十四两,而一个中等水平的大清农民家庭,一年全部收入不过三十三两,换算成软妹币大概就6600块钱。

收入低就算了,可我大清农民每年的刚性支出,也就是吃饭穿衣养小孩的花费就得三十六两。

也就是说,背朝黄土面朝天的辛苦一年还要负债三两才能过活。

所以一遇到饥荒等变故,普通人家就会立刻破产,然后卖儿卖女。

其实几千年来,华夏的农民都过得很惨,他们的主食一直都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少得可怜,也就孕妇养胎时能多吃几个蛋,在饥荒的时候还要摘野菜吃才能度日。

哪怕在我大清所谓的康乾盛世中,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也比比皆是。

那大清的农民为何会普遍负债三两呢?

农民多努力精耕细作提产,或者盼个好年头多收个三五斗,不也就打破收不抵制的恶性循环了吗?

但这不可能,原因就在清廷身上。

每当粮食大丰收的时候,官府就增税多收,把你手里多余的银子给缴了。

如果闹饥荒的话,官府就会节税赈灾,在农民贵喊皇恩浩荡的时候,把他们手里的银子控制在三十三两。

那你说精耕细作提产,或者起早摸黑干农活,攒一攒不也就来过这个坎了吗?

这也不可能,因为你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吧。

如果犯事了进去要不要打点一下衙役,而且你犯不犯事,也不是你说了算。

此外,找郎中看病、结婚生子都得花很多钱,如果没特殊的际遇,就凭这几个必杀技,就能把你终身的年收入控制在三十三两白银的状态。

那为什么是控制在三十三两白银,而不是三十一两三十二两或者三十五两呢?

因为收入在三十三两白银的话,农民刚好会负债三两,而一般的大清农民能借到和努力多挣的钱也就三两,刚好能保持一种生存状态。

其实这就能部分回答那个着名的历史疑惑李约瑟之问,华夏有着辉煌的科技文化,为什么在大清就落后了?

原因就在清廷三十三两白银的做法上,他让所有人都为了吃那一口饭奔波,没有人可以停下来,没有人可以思考新科技,同时人们也不会对别人产生同情。

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时候,英国曾派出马加尔尼使团来华访问。

有一名跟团使者名叫约翰巴罗,他把他在大清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名叫《我看乾隆盛世》。

其中他记载了很多所谓盛世的真实情形,比如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里。

巴罗说: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我们劝说我们船上的人开过去救他们,却被船夫义正言辞的拒绝。

他的理由是当时的船速一小时七英里。

这个理由虽然对外国人来说难以理解,但让我们带入船夫的视角,它限于三十三两白银的穷困状态,一旦手停,那么口就停。

停船救人,不说一定能救起来,哪怕救起来也没任何好处,而且如果自己耽误了工作挣钱。

很可能一家人都吃不上饭,也没人可怜他们饿肚子。

最后,巴罗说:他眼睁睁看着好几个人在这场热闹中落水淹死了,因为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其实在外国人眼里,大清妥妥是流淌着牛奶与蜜的富庶之地,但这次访华使团看到的只有贫穷、麻木以及暴力下农民的悲惨。

巴罗在书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因为不熟悉海路,首先抵达的不是原定地天津,而是浙江沿海城市定海,所以英国人需要找一个熟悉海路的领航员,把他们带到天津去,巴罗因此就找到了定海总兵。

总兵得知乾隆皇帝对英国人的来访很重视,于是痛快答应帮他们找领航员。

巴罗本以为总兵会花高薪雇人来领航,结果没想到总兵直接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老百姓全都抓来。

约翰巴罗在回忆录中说:总兵派兵很快就抓回一大群人,这些人见了总兵,一个个双膝跪地,浑身颤抖。

总督一个个审问他们,审来审去,最终找出两个去过天津的人。

不过,这两个人不愿意接受任务,因为他们早已转行,不再航海,现在都在做生意,手停口停,不想冒险,所以他们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着免除这趟劳役。

但是总兵丝毫不为所动,强令他们立刻动身。

这让英国使团的人大为震惊,同时也打消了他们对大清的敬畏之心,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种子。

其实按理说,农民有钱了,大清就可以征更多的税了,那为什么他们还要制定三十三两白银的驭民之法呢?

这其实一切都来源于商鞅的改革,他是始作俑者,大清不过是集大成者罢了。

商鞅的逻辑是百姓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后,便会不由自主的琢磨别的事情,这样就容易出乱子。

并且实事求是的讲,大清确实算一种异族统治,他们心里也虚,所以大清皇帝们就决定贫民、弱民。

比如末代皇帝溥仪,在他写的《我的前半生》里,就提到了小皇帝的功课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怎么驭民,而贫民弱民这种思路体现在实操上就是三十三两白银。

他们让百姓生活始终少三两银子,三两银子在当时可以买100斤粮食,因为少了这100斤粮食,百姓锅里的饭始终不够吃,他们每天只有疲于奔命,在贫穷、麻木、短视和担惊受怕中度过余生!

对此,张英的感受几句特别深刻,他回老家桐城多年,自然知道原本桐城所在的安庆府与长江邻居的池州府的情况差不多。

也就是去年今年这两年时间,一下子,安庆府就比对面的池州府差上不少。

池州府如今个个都面色红润,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让安庆府的百姓很是羡慕。

常常有活不下去的安庆百姓偷渡逃难到对岸去,单单今年上半年,安庆府便有数百户拖家带口的前往池州府投奔亲友,说是那边生活好。

而这三年安庆府起码流出了五千人口!

注意,这是有户籍的百姓,能统计到的数字,还有那些没法统计的黑户呢!

为了遏制这种态势,安庆知府在长江边上布置了不少巡逻营,就为了打击非法“脱清”!

但架不住民心所向啊,就连巡逻营的兵丁自己都选择逃去大明。

因为逃去大明,人人都能吃饱饭啊!

当时的张英,很是好奇,他当时还偷偷派人打探了一下,看治理池州府的是哪位名臣,没想到,只是那边大明才科举取仕的第三十名,要真论起来,最多也就是三甲,一个同进士身份,能放个小县的知县就不错了,没想到竟然比自己还有作为。

他再一打探,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换了是他自己去,肯定比那才取仕的书呆子要强得多。

他这才意识到,就像那《皇明日报》上说的那样,是大明体制问题,是大明天子的坚强领导起的作用。

换了谁去那个位置,都能做到这样。

于是乎,张英勐然想起自己当初的抱负,造福一方百姓。

既然如此,自己还用担心因背叛大清投靠大明,而招致身后骂名作甚?

对,就这么决定了!

看着儿子朝气蓬勃的脸庞,张英突然感觉胸口一热,他感觉又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为官一辈子,造福几方百姓!

“既如此!贤弟,你我二人便一同好好谋划一番,归顺明主!”

张英可能也没想到,与此同时,北方各地许多读书人都在谋划以什么样的姿势投靠大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