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夏鼎记 > 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州宾服

夏鼎记 第一百四十二章 九州宾服

作者:司马江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7 23:59:43 来源:笔趣阁

话说应龙率军赶至一线蛇门谷,忽听见两边山林脚步声窸窸窣窣,不时还传来笑声。他忙提起黄钺,下令众军警戒。

这时,山林之间走出一队六七十个头戴藤环,身披树叶的人,身后还跟着虎豹熊罴等猛兽,为首的正是伯益。

伯益拱手道,“应龙将军辛苦,总师和策羽命我在此处接应。将军可率兵沿山林幽径至一线蛇门谷上与总师会合,此处便交给我们。”

说罢,伯益命人将身后的灌木枯叶遮蔽的木栅栏挪开,显现出一条山路。

应龙抱拳道:“如此,便有劳伯益首领!蛮兵凶悍,又有藤甲藤牌之助,首领且要小心!”

伯益还礼道:“多谢应龙将军相告!伯益定会小心斡旋,你们还是速去与总师策羽会合!”

应龙道:“是!夏师前军听令,沿山林疾行,噤口屏声,不得发出声响,违令者斩!”

夏师前军皆称是随行。

望着应龙和夏师前军消失在山林深处,伯益又命人将木栅栏关闭,重新放上树枝枯叶,并命士兵重新埋伏在路边灌木草丛之中,时刻戒备。

而此刻驩蒙正率领三苗蛮兵气势汹汹地杀向一线蛇门。蛮兵骑着蛮牛,尘土飞扬,黄沙滚滚。

大禹和方溪隐正在一线蛇门上方的半山之上隐蔽,望见蛮兵杀气腾腾,声势浩大。

待到驩蒙赶至一线蛇门之前,遥遥望见山谷之上雾气缭绕,松柏森森。忽然,从两侧山林冲出两队虎豹熊罴等野兽,绕到驩蒙蛮兵身后。

只听山林之间传来几声清脆的口哨声,虎豹奔腾跳跃凶猛异常,熊罴咆哮如雷挥动巨掌。三苗蛮兵纵然久经战阵,座下野牛却战战兢兢,气喘不已,被这野兽阵势所震慑,不住后退,渐渐退向一线蛇门谷中。

驩蒙见一线蛇门谷狭长蜿蜒,仅容数人通过,此时又被野兽追击,只得下令三苗蛮兵撤入一线蛇门谷内。

待到三苗蛮兵悉数撤入谷内,驩蒙又下令找石块堵住谷口。纵然如此,仍有几只虎豹攀援跳跃,气势汹汹。

驩蒙大手一挥道,“放箭!”

只见三苗蛮兵羽箭飞射,如蝗虫一般,几只虎豹中箭倒下,在地上蹬腿呜咽。群兽见状,也是惊慌逃窜,向两旁山林奔去。

驩蒙见状大笑道:“哈哈!这定然是夏师的无耻伎俩!好在我三苗将士久经战阵,箭法百步穿杨,纵然是虎豹,我辈族人也丝毫不惧!他们还有什么招数,哈哈!”

正在这时,应龙率军赶至一线蛇门的另一处谷口,对着谷中的驩蒙和三苗蛮兵叫阵道:“驩蒙,你可敢出来与我决一死战?!”

驩蒙眼见应龙叫阵挑衅,怒道:“应龙小儿,你早已是我手下败将,还敢在此叫嚣!待本总兵杀出谷去,取你项上人头,以报有苗大酋长!兄弟们,跟我冲,杀出谷去!”

三苗蛮兵斗志昂扬,喊声震壁,都挥舞着藤牌长戈向应龙所在谷口冲杀。无奈这一线蛇门谷狭窄蜿蜒,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两边谷壁更是不时有碎石滑落,端的是一处险地。如今驩蒙的八千藤甲兵挤在一处,又身负藤甲,行动不便,难免互相拥挤,越是向前越是寸步难行。

驩蒙见状怒喝道,“给我冲!谁敢回退逡巡,贻误军机,一律斩首!”

闻听此言,三苗藤甲兵更是使出浑身劲力向前冲杀。可向前的劲力又被两旁的士兵冲散,如同江心颠簸旋转的一条大船,始终无法向前。

就在这时,忽然从山谷之上扔下一捆又一捆的干茅草,还有松油、柏枝等物落下。

三苗藤甲蛮兵正在诧异,不知发生何事。驩蒙心头一惊,道:“不好!快,快撤!”

只见数百个燃烧的火把,如火鸟一般坠入谷中,正落在藤甲兵之中,顿时火光冲天,烈焰熊熊,映得谷中亮如火场炭窑一般。火光之中,只见藤甲浑身着火,一个接着一个,火势沿着山谷蔓延,直烧得两边石壁都烫得发红。藤甲兵抱头哭嚎,声音撕心裂肺,间杂有松油柏枝燃烧的哔哔剥剥的爆裂声,当真是惨不忍睹。满谷之中火光冲天,道遇藤甲,无有不着。不消半晌,便将三苗的八千藤甲兵烧死大半,蜷缩拥抱,死在一线蛇门谷中。惟有驩蒙带着数十个轻健蛮兵在后方从后突围,被伯益率兵俘虏,才侥幸留下性命。

大禹和众人望见一线蛇门谷中焦尸累累,横陈蜷缩,一派凄惨模样,无不唏嘘感叹。

正是:

风云争斗起刀兵,藤甲蛮兵逞强凶。

不知烟消火灭处,八千子弟灰飞冢。

要知虎豹啸山林,柏影森森鸟无踪。

谁知蛇形蜿蜒谷,成败由来荒骨垄。

且说夏师在一线蛇门谷火烧三苗八千藤甲兵,生擒驩蒙,有苗氏大为震动,一病不起,三苗其他小部落首领也是战战兢兢,不敢妄动。夏师则是一鼓作气,先克江陵,后取石首,兵至澧县,将三苗蛮兵赶至沅江以南,湘江以西。

有苗氏眼看大势已去,又有三苗的几个小首领苦苦哀求他和夏师求和,便同意和夏师和谈,归顺华夏部落联盟。

大禹得到有苗氏的承诺,同意三苗的和谈。双方在南巢会面,有苗氏将酋长青玉权杖双手捧起,献给大禹,立誓归顺华夏部落联盟,并承诺每年向华夏交十抽一税。大禹郑重接过青玉权杖,赐给有苗氏白壁一百,金石十方,蚕丝二百匹。自此,从尧帝时便经常提起动乱和部落争斗的三苗部落彻底归顺华夏,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一部分,有苗氏也在归顺不久后溘然离世,他的后辈自此也接受华夏的统治。

战后,方溪隐谢绝大禹的策羽之位,决心归隐山林,吟啸林泉之间。大禹见他去意已决,不能勉强,便取下随身携带的一块黑玉,上书“华夏之地,方氏溪隐子孙皆可耕用”十四个小字,赠与溪隐先生。方溪隐躬身长拜,随后长笑高歌,转身走向深山密林之中。

歌曰:“凤求凰兮云从龙,遭逢干戈遇英雄。山河峥嵘桑田变,五湖四海息彤弓。”

平定三苗后,大禹率夏师向北回朝,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自从禹目睹三苗之战的惨状,便格外注意与民休息,恢复民生。

舜帝四十二年,玄都氏来朝,贡宝玉。

舜帝四十七年冬,天陨霜,不杀草木。舜帝有感,向天祭祀,自陈罪责,带着娥皇、女英,巡狩天下,观天下百姓疾苦。自舜帝都城蒲坂向南,三年之后,来到帝丘西南的鸣条。舜帝在此处停下脚步,开始在鸣条定居。

舜帝晚年整日抚琴劳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天,他听闻熊耳山有一位老农能吟唱尧帝时的歌谣,便打算拄杖亲自去拜访。

年老的舜帝体力大不如前,娥皇、女英曾要随他前去,他坚持要自己一个人去。

正是秋风萧瑟,枫叶如丹,阳光照在年老的舜帝身上,他拄着一根有些干裂的竹杖,踱着步子,颤颤巍巍地向熊耳山走去。

熊耳山群山环抱,层峦叠嶂,雾气氤氲,飞瀑直下。熊耳山主峰更是笼罩在白云一片之中,颇有云莱仙境之感。

舜帝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之中,偶尔碰到砍柴的樵夫和打猎的部民,他也亲切地微笑问候。可此处的山民并不识得舜帝,只是觉得这个老态龙钟的人很有威严,又很慈祥亲切,也微笑问候。

舜帝行到朝阳洞前,只见一线观天,雾雨蒙蒙,宛如水龙喷雾,青青欲雨。正在此时,忽然一道金光洒落,水雾显出五彩虹霓之色,煞是好看。

远处山坡上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舜帝闻言想要叫住老者,却只觉声音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山雾云岚之间,只能听见清泉漱石之声。

舜帝默念老者所吟歌谣,怅然若失,叹息道:“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于我何有哉!”

叹罢,他也转身离开熊耳山,回到鸣条,带着娥皇、女英南行,一直到苍梧之地,隐居在九嶷山。

第二年,舜帝崩于苍梧,葬九嶷山。华夏百姓莫不恸哭缟素,向南边九嶷山方向跪拜九次。帝妃娥皇、女英更是泪洒斑竹,留下斑斑泪痕,后人将状若泪痕的竹子传为“湘妃竹”。

大禹更是带领华夏部民守孝三年,愿将帝君之位让给舜帝之子商均。

大禹回到夏后氏部落,为舜帝守孝三年,同时兴农修民,推行舜帝德政。四方诸侯皆以姒禹仁义忠孝,逐渐归附夏后氏部落。商均的有虞氏部落也出现分歧,有人支持姒禹继承帝君之位,兴盛华夏部落联盟。同时,商均也对部落政事不太热心,更热衷于管弦丝竹之乐,终日聚集部落擅长乐器的族人和擅长歌舞的女子宴会,有虞氏部落也逐渐走向衰落和式微。

舜帝崩三年,部落诸侯集会,共同推举姒禹为华夏部落联盟的共主,任帝君之位。姒禹率领群臣定都阳城,祭祀天地,即位登基,立国号“夏”,成为夏朝第一位后主。

“夏”以夏后氏部落为首,共含十二部落。分别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部落。“夏后”为十二部落之首,因此姒禹建立夏朝后就以“夏”为国号。

舜帝之时,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

夏后禹即位后,以昆仑之铜铸造九鼎,分封天下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九州幅员辽阔,纵横南北。九州之内,莫不宾服。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王朝“夏”登上历史舞台,掀开了夏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