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夏鼎记 > 第一百三十七章 摄政君

夏鼎记 第一百三十七章 摄政君

作者:司马江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7 23:59:43 来源:笔趣阁

殿外正是晴空万里,碧蓝如洗,不时有微风吹动山间丝丝云岚,如风吹鱼鳞,湖影涟漪。

舜帝携着大禹左手,迈着坚定又轻盈的步伐走进蒲坂城,沿着长阶而上,一直走到殿内。

此刻,殿前已是朝臣列队,华夏部落联盟中层以上的首领都在殿上等候,小的首领在殿外站立。

舜帝坐在高台的鹿皮椅上,重瞳散发出一种平静而威严的神情,如同一个巨人在俯视他的子民。

“拜见舜帝!”

大禹手执玉圭先俯身跪拜,其他首领也忙跟着跪拜下去。

这是一种沉默而庄重的礼节,也是对部落联盟盟主的最高敬意。

舜帝从高台椅子上缓缓站起,一步一步走到大禹身前,用双手将禹的双臂托起,让他起身回话。

禹将自己数月来长途跋涉,如何攻克雍州,如何智渡黑水,如何战胜共工,一五一十地说了。

舜帝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微笑,甚至有时还会打断禹的陈述,追问几个细节。他的头发和胡须虽然已经花白,他的头脑依旧如那潺潺流动的山泉一样清晰。

等到大禹将此次昆仑之行汇报结束,舜帝正色道:“司空此次跋涉千里,远赴昆仑,生擒共工,平定雍州,真乃我华夏之砥柱,万民之表率!请受我重华一拜!”

说着,舜帝便弓身弯腰欲向大禹行礼。

大禹心中惶恐,忙俯身叩首,道:“姒禹何德何能?不过仰仗皋陶、后稷、伯益、应龙等众位首领才能屡渡凶厄,幸不辱使命,岂敢邀功?帝君万万不可如此!”

舜帝道:“禹,你攘除奸凶,平定西北,乃是顺天利民,为民除害。这一拜乃是替华夏部落联盟的万千黎民所拜,这一受你也是替血染沙场的将士所受!来,请受重华这一拜!”

舜帝双手相对,稳重如秤,恭敬向禹行礼。

禹也双手相对,谦恭退让,向舜帝行礼。

待二人行礼之后,舜帝登上帝君之位,垂拱而坐,神情威严肃穆,颇有天子之威。

禹拱手问道:“这共工祸乱天下,据险而胁迫天下,如今兵败被俘,不知他与他手下的共工族人如何处置,还请帝君示下!”

舜帝脸色沉静如水,没有答话,思忖片刻,望向禹身旁的皋陶,道:“皋陶首领,此事你有何看法?”

皋陶站在大禹右侧,见二人躬身行礼,态度恭敬,始终不敢插话。如今见舜帝发问,便上前行礼道:“启禀帝君,微臣以为可效当年四凶之事。”

舜帝微微皱眉,道:“不知皋陶首领此话怎讲?”

皋陶捋须道:“昔日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此四子皆凶恶难驯,不通教化。舜帝您在四门接待四方之宾,流放这四个凶恶的家族,把他们赶到了边远地区去抵御外族,从此开放四门,百姓都说天下没有恶人了。如今共工逆天而行,据险地而挟持天下,罪不容诛,应流放边地,以戍疆土!”

舜帝双目如水,却波澜不惊,朝向大禹道:“禹,此事你怎么看?”

禹拱手道:“帝君,臣以为共工部落世居昆仑边地,虽此次阻挠治水,皆共工之过也,部落族人不可一并波及。臣以为当惩贼酋,不可殃及无辜!”

舜帝颔首道:“不错!禹的想法和我一样。那就命应龙将共工和逞凶为祸之辈流放幽州之地,严加看管,其他未参与战争的共工族人仍居原地,助你疏浚西北河道,戴罪立功!”

禹和皋陶皆拱手拜道:“诺!帝君圣明!”

舜帝笑道:“我都一把年纪了,还说什么圣明不圣明!以后华夏部落联盟还有仰仗你们这些年轻人!我如今年事日高,摄政早已有些力不从心。禹勤敏忠信,仁义明德,正是年富力强,又有治水之功,深得百姓敬服。可他毕竟为政尚浅,诸位首领对理政治国都很有经验,可以畅所欲言,也让我们的新摄政君多了解一些治国之法。皋陶、伯益、后稷,你们都先说说看?”

皋陶躬身一拜,走到殿中,道:“皋陶受帝君命,作士以理华夏之民。臣认为,治理天下只需要记住八个字,‘信其道德,谋明辅和’。”

禹拱手道:“先生所言极是!只是该如何去做呢?”

皋陶轻捋长须,道:“慎德修身,远于谋划。九族和睦,群贤辅佐。自迩至遐,由己及人。”

禹拜谢道:“先生此言,真是金石之语。”

皋陶道:“哦,还有成就德业,既要知人,又需安民。”

禹叹息道:“若是如此,恐怕尧帝也会感到困难!知人则智,可合理任人官职;安民则惠,百姓都会爱戴感恩你。如果既有知人之智,又有仁慧之德,又何必忧虑欢兜,何必流放有苗氏,何必害怕巧言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道:“不错,正是如此。评判一个人的行为要依据九德,评判一个人的言论也要依据道德。”

皋陶接着说,“首先要从他做事来检验,宽厚威严,柔和坚定,诚实谦恭,善治谨慎,善良刚毅,正直和气,简朴廉洁,刚强踏实,威武忠义,重用拥有这九德的人,便是天下之幸,社稷之福!每天宣扬三德,便家族和睦;每天敬重六德,则邦国振兴;每天教化九德,便有贤才在朝辅佐,百官恭肃谨慎。教化百姓有‘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便是为父亲要仁义,为母亲要慈爱,为兄长要友爱,为弟弟要恭敬,为子孙要孝顺。不要教百姓那些奇技淫巧,为官之人所用非人,便是祸害天下。上天惩罚有罪之人有五刑,分为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五刑又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之理。火克金,故墨刑以变其肉;金克木,故刖刑去其骨节;木克土,故劓刑以去其鼻;土克水,故宫刑以断其***克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五教来教化世人为善,五刑来惩戒世人行恶。明于五刑,以辅五教,便能德化法治,天下太平。”

禹恭敬拜道:“若依先生之言行事,定有绩行。”

皋陶拱手回礼道:“皋陶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天下之道罢了。”

舜帝坐在高台上点点头,望着台下的众人,微笑道:“还有谁对治国有何意见?”

禹上前拜道:“禹以为,只要为君的人知晓为君之道,为臣的人知道为臣的职务。人人各司其职,那么政事便能得到治理,百姓也能修德善行。”

舜帝颔首道:“不错!君知君德,臣知臣责,良策不会束之高阁,贤才不会流落田野。凡事多听百姓意见,不固执己见。治理天下不虐待苦寒无助的穷人,不忽视出身低微的贤才。这是尧帝爷当时在位才能看到的太平景象。”

伯益闻听此言,也上前道:“是啊!尧帝爷德行如日光照耀大地,光辉照亮四方。他圣德英明,文化武治,真是皇天眷顾,让他统治四海,成为华夏部落的共主!”

禹道:“顺天得福,逆道得凶。这就像如影随形、如声传响一样,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伯益道:“不错!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警戒自己,不要违背法度。不要沉迷游乐,放纵自己。任用贤才要用人不疑,铲除奸邪不要犹豫不决!不要违背正道博取百姓赞誉,也不要不顾民怨满足一己私欲。无怠无荒,自然四夷来王。”

禹也上前道:“臣以为,修德在于理政,理政在于养民。水利、火种、金石、木材、土地、谷物,这是最应该重视治理的六府。教化百姓、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这三事是相辅相成的。这九个方面的事情要安排有序,百姓就欢欣鼓舞、歌功颂德。惩罚督促懒惰的人,鼓励支持勤劳的人,那么百姓就乐而忘劳,不知疲倦。”

舜帝缓缓起身,长身而立,一双睿智冷静的目光扫视众人,最终望向禹,道:“禹,你讲得对!现在水土平整,万物成长,六府三事治理得很有秩序,万世以后都要仰赖你的大功啊!”

禹忙俯身跪拜,叩首道:“帝君,臣治水只是尽自己职分而已,岂敢邀功?”

舜帝道:“禹,你起身过来!我居帝位三十三载,自受尧帝爷帝君之位以来,夙夜勤勉,不敢有丝毫懈怠。可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理政之事力不从心。常言道,‘天下之位,有德者居之’。你平日勤俭质朴,一心为公,无丝毫倦怠,又平定洪水,铲除共工,正是仁义播于四海,威德传于天下。从今日起,你便总朕师,摄帝君政!”

禹忙道:“帝君,姒禹才微微薄,恐怕难以胜任,百姓也不会顺从我。我不如皋陶先生德高望重,明法晓政,德泽威名惠及传于万民。帝君,您一定要挂念考虑他呀!他平时一心挂念播种德行,偶尔释怀也在于教化百姓有了成效。他经常口中都谈论教化百姓,心中也是真实为了百姓。您一定要顾念他的大功呀!”

舜帝望向皋陶,看着这个须发皆白的故友,目光闪动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激与愧疚。可他面色依旧不变,如同一个威严的山岳,有着亘古不变的沉稳与定力。

沉思半晌之后,舜帝走下高台,握着皋陶枯瘦粗糙的手道:“皋陶!如今华夏部落联盟的臣民没有一个敢触犯法纪,这是由于你担任我的士师。你能运用五刑来辅助五教,期望使我华夏部落联盟的政事达到安定。以有刑期于无刑,百姓都能明德守法,那时你的功劳就真的泽被千秋了!”

皋陶望着眼前同样鬓髪皆白的舜帝,回答道:“舜帝!您继位以来,明察秋毫,勤政爱民。您的德行没有丝毫过错,对臣下要求简洁,治理民众宽宏大量。你要求刑罚不牵连子女后代,奖赏却可以延及后世。你对偶然的过失,再大也给以赦免,对明知故犯的罪恶,再小也处以刑罚。处罚定罪有疑问就从轻发落,奖赏功劳有疑问却从重奖励。与其杀害无辜的人,宁可犯不执行常法的过失:这种上天好生的美德,已经融洽到人民心里,因此,人民都能守规矩,不犯法纪。”

舜帝慨叹道:“皋陶呀,你就是我的南风呀!四方听从我的政令,像草木随风而动,这都是你教化法治的功劳啊!”

皋陶拜道:“臣不敢居功,这都是仰仗舜帝您的德政!”

然后,舜又转回来对禹说:“来,禹!当年天降洪水来警戒我居安思危,能够言行一致。你治水有功,于民有信,勤劳节俭,又不骄傲自满。你自己不逞能居功,天下便无人敢与你争功。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功劳。如今天命已在你的身上,你终将升任帝君。我送给你一句话,你一定要时刻铭记。那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禹还是稽首拜辞,道:“帝君,那就请以枚卜之法,来决定谁来继位吧!”

舜帝双目如电,显出雷霆之威道:“不,禹,只有你最合适!我们占卜公事,是心有疑虑才占卜。如今我意已定,并且征询众人的意见,都一致赞同。相信鬼神也必定依从,龟筮也必定是吉了。占卜是不会重复出现吉兆的,用不着再卜了。”

说罢,舜帝阔步走上高台,取出一柄青黑色的玉圭,正色道:“诸君听命!”

群臣顿时面容严肃,躬身垂首行礼。

舜帝面容严肃,目含星光,道:“从今日起,禹受帝君玄圭,代摄政王!见玄圭者如见帝君,有违命者,凡我华夏部落之族人,皆可斩之!”

群臣齐声道:“尊帝君命!”众人声如洪钟,声音在殿内久久回响不息。

舜帝将玄圭交给跪在地上的禹,禹双手捧起玄圭,缓缓站起身来。

禹道:“帝君,治水之业,臣蒙皋陶、后稷、伯益、应龙等相助,才略有成效。如今此摄政君之位,禹受之有愧!”

舜帝道:“禹,万民择之,当仁不让!摄政君不仅是权力,更是责任!你可知我为何赐你玄圭?”

禹道:“姒禹驽钝,还请帝君明示!”

舜帝道:“天下洪水滔滔,自尧帝始至今日,华夏部落莫不受此害也。汝继承父业,十三年而不入家门,薄衣食而敬鬼神,卑宫室而沟渠。陆地驾车,水行驭船,泥地乘橇,登山用檋。左手持准绳,右手拿规矩,开辟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个州郡,开通弱水、黑水、黄河、漾水、长江、沇水、淮水、渭水、洛水九条水道,修筑雷夏、大野、彭蠡、震泽、云梦、荥播、荷泽、孟猪、猪野九个大泽的堤坝,勘测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墦冢、内方、岷山九座大山。如今九州一统,四海宾服,东至东海,西到流沙,南至三苗,北到幽州,华夏的圣德教化传至四方边陲。禹,这都是你治水之功呀!玄为水德,玉配人德,赐汝玄圭,汝当不负天下之托,不违黎民之望!”

群臣皆跪请道:“望司空受玄圭,摄华夏之政!”

舜帝抚着禹的肩膀,道:“摄政君这个担子可不轻,你可一定不能懈怠呀!”

禹手持玄圭,拱手向舜帝拜道:“姒禹定当不负帝君重托,躬身作则,竭尽全力,以兴华夏!”

群臣皆俯首称贺。

正月朔旦,姒禹在尧帝庙受命神宗,率百官就像舜帝当初摄政一样。

自此,姒禹开始担任摄政君,处理华夏部落联盟日常事务。舜帝也派自己的儿子、契、皋陶、伯益等人继续辅佐他。

而在这时,三苗动乱的消息从南方传来,很快就传到舜帝和禹的耳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