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夏鼎记 > 第一百三十九章 荆门隐士

夏鼎记 第一百三十九章 荆门隐士

作者:司马江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17 19:09:32 来源:笔趣阁

冰雪消融,春回大地,正是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季节。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和练兵,大禹已将召集夏后氏十二个部落士兵训练得井然有序,他们军纪严明、斗志昂扬,都渴望早日剑指江汉、平定三苗。

大禹将诸侯军列阵蒲坂城外的夏师校场,请军中大祭司用龟甲占卜。

大祭司在校场前燃起一堆烈烈篝火,篝火飘动的烟气如雾气一般,宛如一道蓝色的云龙盘旋而上。大祭司口中念念有词,将一块龟甲扔进篝火之中,祭司仍然口中念念有词,围着篝火跳舞。过了半晌功夫,大祭司从通红的炭火之中将龟甲夹出来,恭敬地放在校场的一块石案前。只见龟背甲裂出三道裂痕,三道裂痕从“伐三苗”三个仓颉鬼哭体的大字旁穿过,如同三条河流的纹路。而三条纹路又都从龟尾处发源。

大祭司捧着龟甲,向天跪拜,道:“神兮灵兮,佑我华夏。吉兮瑞兮,诸事可成。”言毕,向天叩首九次。

大禹和夏师众人都跟着跪拜九次。

大祭司起身,双手捧着龟甲,转身面对众人,道:“卜伐三苗事,吉!”

夏师威声动地,高声道:“吉!吉!吉!”

禹也阔步登上校场高台,拔剑高声道:“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

夏师皆道:“喝!喝!喝!”

大祭司走到大禹身旁,道:“摄政君,臣有一言,要告知摄政君!”

禹恭敬道:“祭司请讲!”

大祭司附耳道:“前腿主落为定数,贵人常逢龟尾中。愿摄政君思之。”

大禹拱手道,“祭司所言,禹谨记于心。”

说罢,禹转身面向夏师士兵,道:“夏师的弟兄们,如今三苗为祸,割据江汉。昔日尧帝征三苗于丹水,流三苗于三危。舜帝服三苗于云梦,布德泽于九江。奈何三苗凶顽,不尊帝命,屡犯华夏,掳我子民。今日,我辈当替天行道,平定三苗,铲除奸凶,安我华夏!”

夏师士兵皆道:“诺!诺!诺!”

正是长风浩荡,河山永蔚,万里无云,阳光和煦。禹骑着一匹青骢战马,率领夏师十八路诸侯,浩浩荡荡地向有苗氏进军。

大禹此次远征三苗,因皋陶年老告病,需要静养,不能随军远征,便只带伯益、后稷、应龙等人。伯益深知此前华夏部落与苗蛮部落的数次交锋,便建议大禹避实击虚,绕开三苗重点防范的丹水和云梦,从西路绕道进军。大禹深思熟虑多日,最终采纳伯益意见。

大禹下令命后稷、石明统率三千士兵仍沿着丹水路线行军,夏师主力则由禹、伯益、应龙率领,沿着淮水,从西绕过桐柏山,避开三苗防守严密的丹水地域,直插荆州腹地。夏师连克应城、天门,转战汉江,直逼荆门。

三苗首领有苗氏猝不及防,他原来以逸待劳,想要在丹水设伏的计划完全被打乱。等到禹率夏师攻下天门,大军逼近荆门,他这才反应过来,忙抽调三苗部落的精兵强将支援荆门。而这也减轻了后稷、石明东征军的压力,他们率军西进,准备绕道与夏师主力会合。

大禹率领夏师来到荆门,便觉荆门风物与华夏部落不同。荆门群山万壑,江流九派,寒林寒树,烟波浩渺。山间有清泉飞瀑,猿猴荡藤,更有鸟鸣上下,更显山谷幽深。

不多时,夏师已到一处碧水湖前,只见碧波潺潺,潭影悠悠,一位头戴蓑笠的中年男子正坐在一处飞瀑前垂钓。

中年男子凝气屏息,全神贯注,只盯着那根翠竹钓竿下的钓钩。

飞瀑涛声如雷,浪花如乱琼碎玉,溅出万点水花,俨然一派朦胧如纱的雾气腾腾。

大禹望着身披蓑笠垂钓的中年男子,怔怔出神,似乎在思考什么事情。

这时,只见中年男子的鱼线抖动几下,似乎要向下沉。中年男子也不慌忙,也不着急拉动钓竿,等鱼竿那头又挣动几下,溅起几圈水花涟漪。他这才用力将翠竹钓竿往上一挑,一条六七寸长的青鲤便随之出水。

这中年男子用手抚摸一下青鲤的背脊,轻声叹道:“游遍五湖风波恶,碧波垂钓意如何。一蓑烟雨江湖路,鱼兮鱼兮奈若何。”

说罢,他解下那条六七寸长的青鲤,轻轻一抛,青鲤便又游入碧潭深处,转瞬便没了踪迹。

望着青鲤入湖,他放声长笑,道:“鱼兮鱼兮奈若何,又入碧潭隐风波。”

大禹见状,令夏师原地休息,上前拱手道:“先生垂钓飞瀑之下,寒潭之间,雅兴高致,令人仰慕。不知先生名姓?”

中年男子转身细细打量着大禹,冷笑道:“汝本华夏人氏,何故来我三苗?莫不是也来挥竿垂钓,烹吾鱼民?”

伯益闻言怒道:“你是什么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敢冲撞我华夏部落的摄政君?”

大禹忙摆手止住伯益,拱手行礼道:“禹确是华夏之民。此行只为攘除三苗奸凶作乱之辈,绝不殃及无辜百姓!”

中年男子道:“好。那汝看碧潭之中,何者为黑,何者为白?”

大禹望向碧水寒潭,但见寒波澹澹,碧水潺潺,只见几道鱼影游动,却瞧不清踪影。他正要如实相告,忽然余光瞥见潭边两个字:

龟尾。

“龟尾?”大禹心中暗念这个名字,忽然想起临行前大祭司附耳叮嘱他的两句话:

前腿主落为定数,贵人常逢龟尾中。

“龟尾?莫非就是这‘龟尾湖’?那眼前这个烟波钓叟就是贵人吗?”禹心念至此,便躬身行礼,念出这两句卜辞,“前腿主落为定数,贵人常逢龟尾中。”

闻听此言,那位身着蓑笠的中年男子又惊又喜,连跑带跃,将翠竹竿一掷,那翠竹钓竿在空中“嘶嘶”呼啸两声,便没入山林之中。

“敢问尊驾,可是禹公?”中年男子拱手上前行礼道。

大禹还礼道:“岂敢岂敢!禹不过一介平民,得帝君抬爱治水理民。禹公之名,实不敢当!”

中年男子笑道:“哎,禹公已为摄政君,当此公字有何不可?何况此公非人臣王侯之公,乃一心为民之公!禹公不必推辞!”

大禹闻听此言,只得接受,并还礼称谢,并问道:“还未请教先生名姓如何称呼?”

中年男子摘去头上斗笠,笑道:“我名唤方溪,本是一个乡野村夫,喜好游历山川,好管不平之事。可天下不平之事如野草,除之不尽,徒增烦恼,后自添一个‘隐’字,世人便唤我‘溪隐子’。我隐居此山林之间十数年,不过饥食果蔬,渴饮山泉,寒来生火,闲来垂钓而已。”

大禹道:“禹见过溪隐子先生。实不相瞒,禹临行之前,祭司赠我两句卜辞。禹思索多日,不解何意。直到方才先生问我碧潭之中鱼之黑白,我瞧见潭边青石所书‘龟尾’二字,才知今日得见贵人。”

方溪隐拱手道:“禹公所言,折煞草民。我方才所言,不过一探虚实。若是愚顽凶恶之辈,定会以为我嬉笑嘲弄于他,或是口出恶言,或是横戈相向。而方才禹公不嗔不怒,认真思索,可见正是心怀天下百姓的贤主。三苗百姓若得禹公,正如枯木逢甘霖,恰似寒霜遇晴阳。”

禹正色道:“三苗酋长有苗氏凶顽贪虐,自负好战。这些年我华夏部落因治理洪水和平定共工之乱,无暇顾及三苗。有苗氏便忘记丹水之败和云梦之盟,整日修戈制甲,多次越过边界,侵扰掳掠我华夏部民。此前舜帝以宽厚为念,未予深究。可如今有苗氏不仅未悬崖勒马,反而以为我华夏部落软弱可欺。正是以怨报德,以仇报恩。我此行奉舜帝之命,正是要铲除有苗氏这等奸凶之辈,还我华夏和三苗一个太平!”

方溪隐道:“禹公所言极是。三苗自丹水之战与云梦之役后,百姓便知华夏强大,不愿再起刀兵。可有苗氏一族势力强大,联络其他几个部落,一直妄图击败华夏部落联盟,称霸中原。此等行径,正是逆天黩武之举,实乃天下之祸根!”

禹拱手道:“不知先生可有平定有苗氏之良策,助我夏师攘除奸凶!”

方溪隐沉思一会儿,踱步道:“良策倒谈不上,但我知晓这有苗氏部落有‘三凶’,若禹公能消除此三凶,便可平定三苗!”

禹有些疑惑,问道:“不知是哪‘三凶’?”

方溪隐道:“三苗有句谚语,‘三苗之地有三凶,瘴气毒蛇藤甲兵’。三凶之中,最难防者为瘴气,尤其是北方人,初到瘴林,便浑身酸痛,上吐下泻,水米不进,筋骨消瘦。毒蛇也是遍布山林,稍有不慎,便会被毒蛇咬中,一旦被咬,不消三刻便皮肉发黑,毒发身亡。当然,前两凶还能预防躲避,若是遇上有苗氏的藤甲兵,任凭刀砍斧剁,戈击箭射,都是毫发无伤,那才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夏师士兵闻听此言,都是面面相觑,感叹这三苗之地的凶险。禹的眉头也是渐渐皱起,双目如潭水一样望向远处雾气缭绕的山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