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隋末之草根崛起 > 第五十四章 风起云涌

隋末之草根崛起 第五十四章 风起云涌

作者:林茂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5 04:47:27 来源:笔趣阁

时间来到年末,战争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征讨高句丽的百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朝廷开始清查未能按时运粮、按时报到的民夫和府兵。

追与逃,压榨和被压榨的戏码随处可见,官民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齐郡人王薄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在长白山举起了反隋的大旗。

开始的时候,附近县城的官员不但没有气恼,甚至还有些喜悦和兴奋,剿灭土匪保境安民,那是分内之事,而且胜了也可能惹一身骚,那些御史言官没准儿就弹劾你昏聩无能致使辖区盗匪横行,可这谋反就不同了,实打实的诛族大罪,而且打出的口号还是反对东征,和自己半点关系没有,这要是能顺利平定叛乱,升官发财还不是手到擒来?!

周围章丘、长白,甚至济水北岸的临济等县空前团结,纷纷出动县兵衙役围剿知世郎,可知世郎也不傻,知道现在自己实力弱小,于是不和官府硬碰硬,领着手下数百人在长白山一带到处乱窜,随着他的乱窜,无向辽东浪死歌也随之传出,造反的口号开始向周边流传。

而随着王薄的流窜和无向辽东浪死歌的传唱,响应者也越来越多,饱受压榨的齐鲁大地像火药桶一样,“砰”的一下被点燃。

平原的刘霸道反了,本来他家境殷实财力雄厚,哪怕世道再坏,他也温饱无忧,可连续两年的加赋和天灾,活不下去的乡邻越来越多,一个个眼里渐渐冒出了冷森森让人胆颤的光芒,刘霸道只好舍了些粮食开了粥厂,平日里的一些酒肉朋友赖在家里赶都赶不走,而且酒肉朋友还有酒肉朋友,眼见人越聚越多,像狗皮膏药一样粘在身上揭不掉,思索再三,刘霸道一咬牙拿出钱财招兵买马,举起了造反的大旗,没办法,再不反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他的人脉、财力远超王薄,队伍很快聚集到数万人,自称“阿舅军”,声势十分浩大。

信都的高士达是个老绿林,深知绿林这碗饭并不好吃,一入江湖深似海,往前,路只会越走越窄,后退,死路一条!现如今各地烽火连连,高士达毫不犹豫的丢了匪号在高鸡泊一带举起了义军的大旗,手下众头目高赞大当家的英明,日后定能成就大事,高士达热情高涨开始扩充队伍。

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一些本来落草的土匪纷纷像高士达一样抛却原来的身份,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举起了义军的大旗,比如清河的张金称、瓦岗的翟让等等。

总之,这个冬天大隋朝盛世的遮羞布被各地义军无情的撕开,河南、河北、河东火苗遍地。

消息汇集到临朔宫,大臣们不敢隐瞒,如实向皇帝杨广禀报了各地的情况。

所有大臣都以为各地民众造反会让圣上冲冲大怒,可谁想杨广居然没当回事儿,略一思索便不急不缓的问旁边的御史大夫裴蕴:“爱卿以为如何?”

裴蕴为人玲珑剔透,向来会揣摩杨广的心思,知道这会儿皇上爱听什么,毫不犹豫的回道:“回圣上,疥癣之疾不足为虑,待王师踏平高句丽凯旋之时,随手便可将之化为齑粉。”

杨广一笑,“卿言正合朕意。”

老纳言苏威躬身施礼,“启禀圣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老臣以为切不可掉以轻心,还当早做安排才是。”

“爱卿的意思,是让朕回师剿匪吗?”杨广站起身慢悠悠的说道。

“圣上不可,征讨高句丽乃国之大计,岂能半途而废,一干乌合之众不必兴师动众空耗国力,还请圣上明察。”没等苏威回话,裴蕴急忙插言。

苏威狠狠瞪了裴蕴一眼,道:“臣不敢,臣的意思是圣上可下旨让各地留守鹰扬府汇同郡兵、县兵就地剿匪,以防贼众做大。”

杨广觉得这个建言还是不错的,点了点头,“准了。”

有些想出言启奏的大臣见状知道圣上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便都把话咽会到肚子里。

其实杨广接到奏报后心里想的很明白,假如这些人真是普通的老百姓,那就正如裴蕴所说,不足为虑,一些穷苦百姓折腾不起多大风浪。

而且杨广相信有比自己更着急的,因为这些贼寇往往都打着劫富济贫的口号,那么首先受到威胁的就是那些富人,尤其是那些世家门阀,因此不用自己下旨出兵,他们就会主动去想办法,这些人一直是杨广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巴不得老百姓把他们抢个一干二净,替自己收拾这帮祸国之辈。

另外,如果这些造反的百姓背后是一些动机不纯的世家门阀暗中鼓动的,无非就是阻拦自己征伐高句丽,而阻拦自己征伐高句丽的原因也很简单:利益。

在这些世家门阀眼中,老百姓身上的血只能他们来吸,或者和皇上一起吸,但决不能眼看着皇上一个人吸,这一场规模空前的阵仗耗费人力财力无数,老百姓的血必将被吸的一干二净,这是世家门阀不愿意看到的,你都给吸没了我们吸什么?

而在杨广看来,不是自己不体恤百姓,是这些门阀把本属于他们的应担之责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是这些可恶的无耻之徒在吸老百姓的血,压榨自己的子民。

比如加派的战争捐,本意是针对一些富商,可很多富商都是这些门阀搜刮财富的爪牙,他们明面上不屑商贾之事,却会在暗中培养大批的代言人,于是这些捐税都被摊派到没有靠山的百姓身上。

所以杨广看到这些消息,不但没生气,反而在心里有些幸灾乐祸,该,让你们压榨朕的子民!这些百姓之所以造反都是因为你们这些贪得无厌之辈逼迫太甚。

等到将你们抢的差不多了,朕再下几道安民的旨意,反贼就会乖乖回去种地过日子,重新变成朕的子民,哪怕有些顽固不化的也不足为虑,大军凯旋之时顺手便可解决。

当然,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东征,眼下百万雄兵开拔在即,杨广踌躇满志也没心思关注别的事情,于是按照苏威的建议,下了道旨意便不再过问。

而各地的实际情况远非大臣们所汇报的那么简单,从大业四年开始,各地就盗匪四起,烧杀抢掠为害一方,现在随着义军举起造反的大旗,各地混乱的形势愈演愈烈,不少人已经闻到大隋朝风雨飘摇的味道。

可这怎么和圣上说?一旦说起来,追根溯源第一责任人还是圣上自己!这没什么可争辩的,一个劳役过度的帽子就摘不掉!就算是很多工程是利在千秋,比如运河、长城确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哪怕是营建东都洛阳,也对加强中央对河北、山东以及江淮地区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有一点是不可忽略的,急功近利!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任务恨不得两年就完成,两年才能完成的恨不得两个月就完成!过度压榨民力致使很多地方劳动力缺失,土地荒芜,百姓困苦不堪,加上每项浩大工程也成为一些官员敛财的大好机会,底层民众负担越发沉重。

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都会铤而走险拼一把,盗匪四起也就在情理之中,所以很多实情没办法和圣上说,当初就没劝谏的了,现在说起来又有何用?

镇压、征剿都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不体恤百姓,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要是老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谁会去当土匪,谁又会拎着脑袋去造反?

很多大臣每每都对这位圣上感到无可奈何,一方面他聪明多智,广学博闻,另一方面又莫名其妙让人瞠目结舌,比如丝绸包树,比如胡人客商在东都吃饭不许酒肆要钱,以彰显中原大国富裕丰饶。

一些中直大臣苦心劝谏,可收效甚微,聪明的人往往都自负,而杨广已经有些自负的忘乎所以,听不进任何谏言,到现在很多人要么像裴蕴一样顺着杨广,要么闭嘴不言,因为说了也没用。

于是,走过场似的下了一道旨意,便不再有人关注地方的风起云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