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二五九 一朝登上龙虎榜

穿越之玩转大宋 二五九 一朝登上龙虎榜

作者:钱塘江潮信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8:37:21 来源:笔趣阁

武植回到图书馆又取出了一些钱财买了些布匹、首饰托施全给潘老汉送去,算是聘礼了。自己则在图书馆温习功课,施全倒是乐意两处跑跑,他本来就是教书先生,《四书》都没有读全,所以他参加科考就是碰一碰运气。如今他得知武植是大宋的进士出身,而且还做过县令,所以他觉得武植定能高中,因此他感觉要是能够攀附上武植,以后他要是做官,自己能够在他面前做一个书笔小吏也是不错,起码没有了饿肚子的烦恼。因此在离科考越来越近的日子里,他也是对心甘情愿的照顾武植,为他跑前跑后的。

宣和六年四月二十三,西夏国华夏元年四月二十三,西夏国改制后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了。武植、施全早早的来到了考场。距离开考场龙门还有一段时间,武植四面查看了一下,参加考试的举子们也陆陆续续的到了,人数并不多,大概也就300多人,其中这里越有1半是从中原过来碰运气的考生,更包含又100多格物、致知两个学院的学生。

武植看到这种情景信心满满,随着考场的龙门大开,武植随着考生进入考场,验看腰牌,搜查夹带,进入考棚,一切顺利。不一会试卷发下来了,由于这次考试文科只是考一篇策论,比起中原的科考还要考诗词歌赋要简单的多,武植一看考题有些傻眼,考题是《维民所止》!武植愣了一下,竟然一时找不到出处!

这次科考的题目理科是戒嗔和种师道共同出的,到了中兴府方琼又帮着修改了一番,他们这种出题的方式让李侗有些不满,因为方琼、戒嗔等人跟造办处、火器局关系密切,他们甚至经常道格物、致知两个书院讲课,所以李侗认为他们出题又“营私舞弊”之嫌,但是李侗又毫无办法,对于《梦溪笔谈》他还能读上几句,对于《物理集注》他看着跟天书无异。

李侗向种师道质疑过此事,但是种师道说这次“理科”是自有科考来第一次设立,所以也只好闭门造车了,不过他向李侗许诺文科学生录取的数量要多于理科,而且也希望明德书院的学生过来参加科考。

李侗这才平衡一些,不过作为文人,他保持的自己的清高,他让明德书院的学生都不要参加这次科举。临近考试,李侗为表现自己的“大公无私”又缠着种师道来出题。种师道哪里会给科举考试出题。

不过李侗道:“历朝都殿试都是天子亲自出题,登上龙虎榜的进士们也就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门生,也彰显朝廷天子重英豪之意。”

种师道对于“天子门生”自己现在虽然不是天子,但是未来要是成为天子,拉起自己的队伍可是必须的。“天子门生”让他想起了后世的“党校”,这正是建立自己队伍的好时机。

种师道原本想从《四书》中选择几句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类的,但是觉得感觉比较水。想来想去历史上“维民所止”、“朝乾夕惕”倒是引发过不少故事,因此他大笔一挥就写下了“维民所止”四个大字。

李侗是当今大儒他当然知道“维民所止”并非出自《四书》而是出自《诗经》,意思是凡是有百姓的地方就是国家的土地。看到这四个字李侗误以为种师道有征伐天下的情怀了,其实这四个字种师道实在后是关于清朝文字狱的故事中得知,具体出在哪里是什么意思他完全不知道。

李侗被种师道的气度折服,他恭恭敬敬举起种师道的题字,跪倒在地,道:“臣遵旨!”仿佛就如同臣下给皇帝行礼一般。

李侗如此大礼倒是下了种师道一跳,他急忙伸手相搀,道:“延平先生,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李侗见种师道搀扶自己坚持不起身,种师道无奈只好受了一礼,道:“你们这些读书人,就是礼节繁褥。不过也好,西夏科举就是天子选材,你要上心才好!”

李侗又磕了一个头,才带着考题来到考场。李侗觉得这个考题就是放在中原,大宋的举子也不见得能写出好的文章,题目有些太难了。此事他也庆幸没有让明德书院的学生来考试,否则那些学生指不定写出什么乌七八糟的东西,到头来还是明德书院脸上无光。

武植想了半天,自己可以说是熟读《四书》可是一时竟然不知道这个典故的由来。他迟迟无法破题,心中难受,难道自己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么结束了吗?不过也好,不如随便写上几笔就到留民营去,就过小民的生活。想到此处,他突然眼前一亮,“维民”是不是就是指的像潘老汉那样的小民,莫不是这个典故不是出自《四书》,他思路一开,就想起来好像《诗经》中有这么一个典故。

于是武植下笔道:“夫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着,天下之根本也,社稷存亡之本,不得不查也,今中兴外,万民待哺,有草民潘老汉者,以售卤菜为生……”

武植打开了思路,从《四书》中的孟子开始破题,讲到了潘老汉为权贵所欺负,而权贵又让官府重判,一些列的事情,阐述了他依法治国,天下才能兴旺的理念。

最后他写道:“天下兴者,非权贵也,而在于法也,此法非军法而民法也。依法官民平等,此乃天下长治之根本也。”

武植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完了这篇文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阶级等级森严,哪里能做得到官民平等。武植看了自己的文章也有些担心,他的官民平等多少有些属于悖逆之言,写完之后他也有些后怕。不过武植随即一想,如果西夏国也不许这样的文章出现,只怕国家也没有什么前途,未来只怕也会跟大宋一样,浑浑噩噩,自己也就不必在为这样的朝廷效力了。想到此处,不再犹豫,站起身来上交了试卷。

武植本以为自己的文章写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定是第一个交卷的,没想到自己交卷的时候发现很多考理科的举子早就交卷了,武植用眼睛余光偷偷扫了一眼卷子,看道理科举子的卷子写的如同天书一般,自己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

武植交了卷子回到了中兴图书馆,等到天黑才等到了施全。武植跟他说了自己写的文章,施全担忧道:“武兄的文章奇妙,只是太过大胆。不过如今西军掌朝,他们跟前朝大不一样,我想武兄高中应该无疑。”

武植问道:“那贤弟的文章如何做的?”

施全道:“我都不知道那个‘维民所止’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也在《四书》中抄一句、西抄一句的,拼凑一篇文章而已。不过我还算是好的,我听说有很多举子实在写不出来,就把家乡的儿歌抄了一遍。”

武植摇了摇头,也不知道自己的考得成绩如何。施全却完全不担心,他觉得只要能写出囫囵文章来就可能的中,因此他怕武植高中后不认潘家的这门子亲事,于是催促他赶快成亲。

武植倒是有些犹豫,但是施全却说:“你莫不是想等10天之后,发了龙虎榜悔婚不成!”

武植道:“此言差矣,即是如此,就依贤弟,我明日便去留民营商议娶亲之事。”

科举考试的卷子分成文理两科,其中理科的卷子很快就判定完毕了。因为理科举子的试卷是有相对标准答案的很快就评判出来了,参加理科考试的一共给你163人,其中又120人是格物、致知两个学院的书院的学生,这两个书院各自派出60个学生,他们答题的卷子成绩比剩余的33多个考试高出不止一个层次,所以西夏国改制后第一次科考理科学生就录取120人,全都出自格物、致知两个书院,一时间这两个书院名气大噪一时。

其实施全分析的不错,作为主考的李侗一看考生们交上来的卷子头就大了。这些举子的文章写的多数驴唇不对马嘴,有的甚至很难称之为文章。李侗为了压理科举子一头,要求判卷子的帘官们一定要选出130个举子来。结果举子们的文章写的实在是太差,总共221考生还看的过去的文章不过十几篇。李侗无奈最终决定只要没有错别字,是一篇囫囵的文章就行,最终总算是凑齐了130名考生。

李侗拿起众帘官推举的第一名的考试的试卷,他拿起来看了看,这篇正是武植的文章,不过武植提出的观点太过犀利,而且还有埋怨驸马宗英利用军法代替国法,不能长久治国的意思。李侗左右为难,因为按照传统第几名的试卷总要给种师道看上一看的,种师道会从中选择出前三名,算是状元、榜眼、探花。所以李侗需要精心挑选10人呈报,如果太差了他也不好意思,作为读书人还是要脸面的。

李侗又拿起第二名的文章,这篇文章也算是规矩,但是比起武植的文章差的太远,李侗打消把他排在第一位给种师道看到念头。第三名的文章简直就是一些阿谀奉承之词了,第四名的文章就有些狗屁不通过了……过了前十名,那些就算不上真正的文章了,有的甚至就是默写了一段《四书》而已。

李侗无奈只好把前十名的文章装好,准备带给种师道审阅,以确定谁是状元、榜眼、探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