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二二三 西夏改制

穿越之玩转大宋 二二三 西夏改制

作者:钱塘江潮信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8:37:21 来源:笔趣阁

种师道招募不成张择端虽然心里略有不甘,但是张择端的表态还是让种师道比较满意的。只是如今西军的地盘越来越大,自己的手下越来越缺少文官,这件事情也是让他头痛不已。

不过在兴庆府之时她就跟折赛花和张叔夜商量好了,耶律南仙“称制”之后在西夏国立刻进行改制和开展科考,希望经过这系列的动作能够给西军选拔出一些文官的人才,起码能够选拔出治理西夏国可有用的人才。

耶律南仙到达兴庆府的时候,折赛花和张叔夜早就紧锣密鼓的开始准备耶律南仙的“登基”仪式了,他们商议在宣和六年正月初一改制登基。之所以这么赶时间,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的原因就是折赛花和耶律南仙都怀孕了,而且按照正常月份的话,折赛花可能在正月底或者二月初就诞下孩儿。

因此种师道前脚一离开兴庆府,张叔夜就以李乾顺的名义下旨,传位于太子李仁爱。其实西夏的国的遗老们都知道,李乾顺很有可能早就死了,这个太子李仁爱也不是真正的太子!张叔夜以李乾顺发的诏书盖的印章,不是西夏国的玉玺,而是李乾顺的私印。也就是在此时,盖着真正玉玺的檄文突然出现在了兴庆府、西凉府的街头。这檄文的内容是以李三太子为名撰写的。鼓动西夏百姓加入天地会,为先帝(李乾顺)报仇。王定六将大量的锦衣卫散布在了各地,探查各种消息,但是也没有找到消息的源头。

折赛花和张叔夜商量了一下,决定干脆宣布李乾顺驾崩,并且宣布皇帝的玉玺在乱军之中被叛乱的庞万春等人抢走,李仁孝、李仁忠也死于咩保吴明、庞万春等人之手,让百姓勿信流言蜚语。

折赛花宣布这些消息后,有命令残存的西夏皇族表态,现在活着的少数皇族在西军的刀下都是敢怒不敢言的状态,纷纷表态称现在的李三太子是庞万春等叛将立的伪太子而已,还有人列出了不少的“证据”。

好在西军运来的大量的白薯,并且熬成粥,让西夏的百姓能够而不死,现在饥肠辘辘的百姓哪有心思思考李三太子的真伪,更多人思考明天有没有可能多讨得一口粥。

施全就是这领白薯粥“大军”中的一员,他本是兴庆府东平村的一个教书先生,熟悉党项语和汉语。西夏国于西军战事频起,没人找他教书了,种地放牧都不会的施全因此变得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为了能够生活下去他什么都干,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

西军进攻西夏他并不反感,他觉得只要能给他好日子过就行。施全祖上是汉人,在西夏国也是多少都受到党项人的歧视,如今西军来了总算没人歧视他了。他曾经帮助国西军填兴庆府的护城河,填护城河的百姓很多都是被迫填的,他是自愿的,因为能挣一些粮食。不过西军挖开了了黄河,把他的东平村冲没了,他如今带着自己的儿子施凤只能靠粥蓬的救急过活。

施全拿着刚刚从粥蓬领下的一碗白薯粥喝了一大口,他不敢多喝,剩下的还要给孩子留着。这些天他吃过最好的饭食就是西军的衙门赏给了他一个黑面馍馍,那是有人递给了他一个天地会的“敕令”,由于他是识字的先生,众人让他给念念,他一看内容知道自己念了对自己也未必有好处,因此干脆交给了西军,西军因此赏了他一个黑面馍馍。

此时施全的儿子施凤已经把剩下的粥喝完了,小孩子正在贪婪的舔着碗。施全无奈的说道:“别舔了,一会早些去排队,也许能够多领一碗。”说完,无精打采的躺在临时搭建的草棚子的地上一动不动,虽然天寒地冻但是他也不愿意动弹,因为哪怕一丝丝的运动都会让他感到更加的饥饿。

施全躺在地上迷迷糊糊的,突然听到铜锣开道,随即有人喊道:“流民们都听着,为筹备新皇的登基大典,官家要修建祭天高坛一座,需要招募民工诺干。修建一天赏硬面黑馍2个。”

一听说有馍馍吃,这些刚才还无精打采的流民立刻来了精神,把这队招工的队伍围了起来。其实修建祭天高坛就是西军定下的以工代赈的策略,以免流民生事。原本是要建设农场和修建城墙的,但是如今天寒地施工困难,现在能做一些的基础工程,农场中的苦力们就足够了,根本不用再招工。所以折赛花和张叔夜商议,就先让流民们开始修建一些临时的建筑,先把他们组织起来就好,等来年春暖花开了,再以农场招募劳工的形式安置流民。

李德标坐在高头大马上,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木杆。他看着哪个流民身体还算强健,就用木杆在那个人身上点一下,立刻就有随从给被点的人一件号坎,这个就算是选上了。

施全见周围有不少人被木杆点中,心里十分焦急,他拼命的往李德标的身边挤,以求比木杆点中。很显然他身体不够强健李德标最终也没有看上他。李德标选了20多人,看了看四周实在是没有什么身强体健的了,于是道:“人够了,都散散吧。”

那些没有选上的流民自然不满意,还围着李德标的队伍哀求,不让他们走。李德标怒道:“这些刁民,要造饭不成。来人给我驱赶开。”

李德标现在是兴庆府四门提督,大权在握,这次出来光是衙役就带了10几个。而且这些衙役也不是一般的拿着木棍的衙役,而是每个人都配备一根两尺多长的铁尺,还有3个个人带着锁人的铁链子。这些衙役听了李德标的吩咐,举起铁尺和铁链子就一通乱打,这些流民吩咐四散奔逃。

施全穿的还是教书先生的长袍,跑的慢些,被一个衙役的铁链子扫在了腿上,他惨叫一声就倒在了地上。另一个衙役举起铁尺就要打,却被李德标拦住了。原来李德标被他这一身长袍吸引住了,毕竟流民里穿长袍的不多,这个人长袍虽然破烂不堪,但是看起来还像是一个读书人。

李德标问道:“兀突那汉子,你识字吗?”

施全见李德标发问,急忙站起来,理了理长袍,深施一躬,道:“大人,学生也是读书人,平时教书为生,无论党项文还是汉文都是认的。学生前几日还上缴过伪李三太子的敕书,得过奖的。”

李德标见状点点头,道:“工地上缺一个记账的先生,你来吧。记得好一天赏你3个馍馍。”

施全见状大喜,也不顾读书人的脸面了,跪地磕头道:“多谢大人,多谢大人。”

李德标见施全气节全无,摇了摇头,暗道:看了西夏的读书人也就这样了。

李德标带着施全在工地上督促着这些流民们开始堆土建设祭坛,施全他想不明白这个祭坛就是用一层土在泼上水冻成冰层,然后就这么一层层的磊上去。这种祭坛建设速度虽然快,冬天也是十分结实,但是天气一热就会塌陷,根本就无法长期保存。他不理解这些西军为什么要建设这些无用的东西。不过施全也管不了那么多的事情,反正每天除了可有吃饱,三个馍馍的“薪水”让他的小日子也富裕了起来。

祭坛建设完成后,这些流民们担心会被遣散,没想到西军并没有这样做,让他们道黄河渡口修建大坝,这次修建大坝确是要求质量相当高的,据称是要把挖开的黄河的缺口彻底堵上。不过怎么修施全不知道,他们这个流民组成的队伍只是负责运送石料而已。

大年初一,这些流民每人分的了一碗肉汤和15个饺子,给他们薪水也从黑面馍换成了白白面馍馍。据称是大夏国新皇帝登基,今天已经在他们修建的祭坛上祭天了,皇帝表彰他们修建祭坛有功赏给他们的。

施全带着孩子施凤高高兴兴的喝了肉汤、吃了饺子,算是过了年,怀里揣着3个白面馍馍就向自己的住处走去。这些被选中做工的流民,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现在这个村落还是非常简陋的,大多数都是高地上搭建的草棚子而已。流民们上工是管饭的,每天发下来的黑面馍馍就可以带给家人活命。有时候还会赏下点什么东西,因此有时候家里还会有点点剩余。会持家的女人们会把剩余的一点点生活资料积攒起来,相互交换些东西,所以这村落就逐渐的活跃起来。

兴庆府周围已经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流民组成的村落,施全住的这个村落称为“留民营”,这个名字还是他施全起的,村口“留民营”三个字也是出自他的手笔。作为每天能拿回3个馍馍的大人物,而且家里的孩子又能跟着他一起在工地吃饭,因此他自然成为村中的“首富”备受村民尊重。这一段西军让每个流民村都选拔一个“保正”也就是村长,他自然就成了这个村子里的保正了。

施全刚刚回道村子,见有2个公差候在村口,见到施全道:“你就是这里的保正。”

施全一愣,道:“正是,不知两位差爷有何贵干。”

其中一个公差道:“这里有新皇帝发的明诏,找个识字的给大家念念。”

施全道:“小人就识字。”

公差道:“识得汉字吗?”

施全道:“我原本是教书先生,都会的。”

公差大喜道:“你去召集村民,给大家念一念。”

施全急忙敲锣将村民召集在一个广场上,一个公差举着一个写满字的大牌子,另一个公差对着百姓道:“看看,这个就是新皇帝的明诏,告之天下百姓的。你们好好看看。”说完,他对施全小声道:“给大家啊好好讲讲,这上边之乎者也我也不懂,你给大家好好说说。”

施全点点头,他一看那个明诏,心里有一种是说不出的感觉,他明白这个明诏一下发,证明大夏国完蛋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