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五四二 封秦王西北建制 荐张甲张择端举才

吴麟在江南顺利的将宋徽宗送回了东京汴梁,种师道也接到了钦宗皇帝的圣旨。不过朝廷在圣旨中还是显示了最后的“豪横”!

宋朝廷并没有封种师道为华夏王,而是加封他为“秦王”,并让他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按理说在宋代一字王,比二字王要高贵一些,但是这个“秦王”却另有含义,一个是西北原属于秦地,借地封王那是理所应当的。另外一个“秦王”音同“勤王”暗含着告诉告诉种师道要勤王之事,做大宋的臣属。

原本种师道上报朝廷,希望得到都督西北诸事的权利,但是圣旨一句话都没说,不但没提这件事,还加封鲁达为西军经略使统辖西北驻军。原来西军将领都是五品以下的武官,只是在朝堂的枢密院有备案而已,这些武官的饷银都是西军自筹的,只有鲁达原本就是归德中郎将,从四品的武将,是朝廷直接发饷的。这次提升鲁达官职也是为给种师道的集团添加麻烦。

另外还强行封高宠为陇西节度使等于是袭承了其叔叔高怀远的职位,只不过高宠在西军中地位不高,而且不但没有什么战功,还在伊州的时候被回鹘兵打的大败。高怀远用自己命保护了高宠不守处罚(详见三四八血色夕阳)。此刻朝廷封赏高宠,也是为了引起西军不满。高宠的陇西节度使是真正的管民管军一方大员,职位比鲁达的西军经略使的地位还要高。

种师道看着这个圣旨都气乐了,叹了口气道:“圣旨就是圣旨,朝廷还是朝廷。”

作为钦差的张择端道:“恭喜秦王殿下,这次加封殿下为亲王(一字王相当于亲王),又让殿下收复幽云十六州,这回殿下可以出师有名,大展宏图了。”

种师道说道:“华夏王也好秦王也罢,无非是一个称号而已。这幽云十六州是要收复的,可却不是现在出兵。”

张择端道:“这是为何?”

种师道说道:“赵官人在派你来西北的同时,又重新启用了那个刘豫。刘豫作为使者出使了金国。你知道给金国的国书是怎么说的。”

张择端道:“这个我却不知。”

种师道说道:“国书上说‘许西北之财富,请金军出圣兵’!汴梁的官人要请金人入寇我西北诸行省,又让我收复幽云十六州,好算计啊。”

张择端道:“哪有此事!秦王殿下,莫要信了金人的反间之计。”

金人的伪王斡鲁补(完颜宗望)这次受了金国伪帝吴乞买的册封,封为了都元帅,在幽州开衙建府了,俨然成了金国第一权臣了。相反宗翰大军虽然扫荡了河东,却也是损兵折将,雪里华东战死(其实宗翰也已经死了,只是被宗弼瞒住没有发布众人不知)。

实际上刘豫出使金国并没有到达金国首都会宁府,而只是将国书交给了完颜宗望,宗望随即把这个国书作为告示公示金国百姓,通过宋朝国书的用词卑微,彰显金国的强盛。因此这刘豫出使金国请金兵出兵攻打西北的事情。竟然被办成乞丐的洪七谈听到,洪七又跟从黄龙府迁往云州的锦衣卫巧遇,这消息最终传到了种师道的耳朵里。

种师道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华夏军诸将,华夏军诸将当然是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兵潼关,直取东京不汴梁。不过此时吴麟、韩世忠在江南行事顺利,而且现在的种师道虽然不缺钱,但是缺粮,根本无法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种师道还知道金军今年也就是华夏三年(靖康元年)秋后还会南下,历史上这次南下是真的灭了北宋。如今穿越之后很多历史事件改变了不少,但是总体上没有改变中原的历史进程(历史上的种师中、种师道都是这个时候死的),所以现如今种师道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强大自己,聚集粮草,到时候能够与金人一战。

为此种师道召开了多次军机处的会议,最终种师道作出了决定:广积粮,勤练兵、缓出关的决策,其中广积粮是最重要。如今百万河东难民进入到了西北,对于粮食的需求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张择端一拿到圣旨在东京就跟醉仙居李掌柜联系了,这圣旨的内容早就通过锦衣卫传到了种师道面前。种师道得知圣旨内容之后,立刻进行了西北的改制,将原来的拢右地区以西宁州为核心,成立了西宁行省。以京兆府为核心,将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合并为陕西行省、白达番地区以包头为核心改为北宁行省,这样种师道的华夏国包括了顾宁、昌宁、夏宁、西宁、北宁、陕西六个行省,每个行省都设置管理民事布政史司、管理军事的提督衙门和管理刑名的按察使司。整个华夏国东西长8000里,南北长5000里,地域远远大于大宋,但是人口却是不多,比如西宁行省、北宁行省都不足百万人口。种师道已经开始计划将河东难民向地广人稀的地区移民了。不过这些地区多是蛮荒之地,虽然许给了他们土地,但是移民并不顺利。

为了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作为丞相的张叔夜一天到晚忙的不可开交。不过现在他也轻松了一些,王彦和宗泽将在伏牛山的李良嗣换回来了。李良嗣虽然说是海商出身,可是毕竟当过龙图阁大学士,而且是一名不错的外交家,虽然海上之盟某种意义是大宋灭亡的导火索,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大宋灭亡在于昏君佞臣当道,国家富而不强。

李良嗣回到延安府后,种师道封他为礼部尚书,直接管理各种礼仪之事。这次华夏国的第二次科举考试,就全权交给了李良嗣负责。种师道本想将考试放在京兆府,但是京兆府毕竟不是他统治地区的地里中心,而且宋朝廷封他为秦王,他并不想用这个称号,所以还是以华夏国的名义举办科举考试,因此考场还是设在了中兴府。此时的李良嗣已经和大儒李侗赶往了中兴府准备考试的事宜了。

种师道将自己这些日子的安排跟张择端一讲,张择端惊讶不已,他没想到宋朝廷如此的昏聩,华夏国如此的蒸蒸日上。现在他也相信未来中原一定属于华夏国了。

种师道说道:“如今华夏国什么都不缺,就缺粮食和人才,粮食可以慢慢来,难民灾难也有白薯能填饱肚子,到了今年秋后就会缓解。但是人才缺少,现在华夏国地域广大,到处缺少官员管理。张大人与其做一个闲散的翰林,不如到我这里大展宏图。”

张择端如今真的有些动心了,他心中反复思忖但是最终还是无法下定决心,他看到了华夏国的欣欣向荣,也看到了大宋国的暮气沉沉,但是大宋国毕竟是正统,这华夏国真的能代表华夏吗?

张择端此刻给种师道跪下来了,种师道见状大喜,以为张择端也要投靠自己呢,毕竟如今他是太缺少文官了。

没想到张择端道:“秦王殿下,臣虽然有心报效,但怎奈祠堂祖坟都在中原,若久滞不回,恐怕朝廷惩戒族人。如王爷提举神兵,饮马汴河,臣愿意箪壶提浆以迎天军。”

种师道听了心中大为失望,他招募张择端数次,这一次是张择端最接近报效的表态。张择端的意思就是如果您能打到汴梁我就报效,否则我只是愿做你的“外围”。

种师道暗中叹气:看来收服人心还是太难。不过张择端的表态总比前几天吴麟发来的消息提到的童贯的表态强,童贯是宁可去死也不做贰臣。看收服天下人心是重中之重,这科举制度要坚持的搞下去,这《中华文明集注》作为启蒙教材还要大力推广。

张择端见种师道不说话,以为种师道生气了,他轻声道:“秦王殿下,臣(其实他称下官就可以了)也是不得已啊。”

种师道笑道:“张大人起来,咱们就说话算数。不过你要是回到中原,也可为我们推举英才道华夏为官。”

张择端道:“王爷放心,下官晓得。”突然他想起了一件事,道:“若要推荐,现在到有一人,推荐给王爷。”

种师道来了兴趣,道:“此为何人?”

张择端道:“我的同年进士,名唤张甲。原本是亳州知县,金人南下他无奈弃城南下,现在江南闲居。前几日我接到他的书信,希望让我在朝堂内谋划一番,能够官复原职。此人虽然怕死,但是行事干练,亳州治理的也是不错。”

种师道对于这种弃城逃走的官员十分鄙视,但是如果这个张甲能来,也是千斤买马骨,若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西北也是好事。至于官员的道德品质,种师道准备建立监查御史制度,就是要用制度保证官员的正直,只是这监察御史的人选还没定下来。

种师道对张择端道:“好吧,你就让他来延安府吧,我定然量才使用。”

张择端大喜,道:“王爷放心,我这就给张甲写信。”

张择端又在延安府盘桓了几日,离开了延安府。种师道本想休息几日,没想到王定六发过来的消息让种师道又一次紧张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