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四零一 种师道初建华夏国 种世义苦撑后勤事

种师道派出了吴麟、林冲和朱五、种世豹三支人马作战之后,就开始决定建国之事。现在他已经是不得不裂土建国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后,特别是“扩土”5000里后,若不对将士们进行封赏,只怕寒了将士之心。除了土地和金银之外只怕就是官职和爵位了,他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平西侯,根本无法封赏下属将士。如果用西夏国的名义封赏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建国成为了必选项。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华夏军第四次西征花费太多,他们已经撑不下去了。原本种师道设计种世信掌控银行,种世义掌管商队,两个人一个负责发钱,一个负责挣钱。但是种种原因就没有实现,西征以后种世信远赴扶桑国避难。华夏军的后勤大权都落在了种世义的手里。

要是任何一个商人一边管着银行,一边管着商队,做买卖就是用银行的钱买东西吧,低卖高卖赚利差,那都会赚翻了天。可是对于种世义来说赚钱没用啊,这华夏军本来都几乎是脱离朝廷存在了,所需的军饷都需要自己筹措。

银行的钱根本不够采购军需辎重的,就算是很多辎重是华夏军自己的农场生产的,但是生产也要有成本的。天下最没有成本的事情就是印钱,种世义所印刷的军票远远超过了西军银行的银库的金银储备。也就是说如果出现挤兑现象,西军银行可能立刻倒闭。

西军第三次西征的时候,还遮遮掩掩的。第四次西征他们不得不大张旗鼓,而且华夏军这次西征过程艰辛,但是种世义一直宣扬西军在不断获胜。华夏军在西域缴获的金银珠宝,种世义也是大张旗鼓的往西军在中兴府的银库里运。而且经常是一批金银白天运进银库,晚上在偷偷提出来,第二天再运。这就给人一种假象,华夏军在不断的获胜,金银在不断的运回来,军票是非常坚挺的。

但是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还是非常厉害的,由于军票发出的太多了,虽然种世义的操作让人们对军票的信心还有,但是由于采购太多的粮食、布匹、生铁、牛皮的物品,中原的物价是直线上升的。

同时为了解决西北人口短缺的问题,延安知府张子凡献计购买中原各州县的配军。张子凡的叔父是张邦昌,种师道为了将张邦昌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减少朝廷对华夏军的掣肘,也同意的了这个想法,具体让种师中操办。种师中代表西军(在大宋境内称为西军)以15贯一人的价格将各州县将本来该刺配道各地的罪犯刺配道延安府安置。张子凡、张邦昌不但贪婪,而且还有能力,竟然一年不到就向延安府送来了10万多配军。西军到军票、铜钱像水一样花了出去,钱多了物价自然就上升了。

当物价上升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将手中的军票兑换成金银、铜钱,西军银行不敢拒绝兑换,如果一旦拒绝兑换那么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现在银库了的金银越来越少,军票虽然还能花销,但是回流道银行的周期却是越来越短,根本无法持续了。种世义甚至想把西军银行的那24座银山金海给融化了,毕竟那时万斤一座的银山和1000两点金海,但是当他了解到那个银山里面主要是铅的时候放弃了融化它们的念头,也正是这24座银山金海的存在,军票还没有崩盘。很多百姓还是非常信任军票的。(银山金海见260)

种世义现在期盼3件事情,第一就是前线减少需求,他已经写信给种师道请求他尽量就地解决军需,种师道已经开始在八剌沙衮周边开设农场了。第二就是盼望从西域劫掠来的金银尽快运到中兴府,虽然这些金银大部分名义上是赏给将士们,但是将士们那到都是“等价”的军票,而且战争期间这些军票是没有机会花销出去的,所以这些金银就直接称为了西军兑换军票的保证金。第三就是希望军票使用的范围越远越好,毕竟现在西军军票兑换的地点只有中原的东京府、京兆府、杭州府等几个大城市,其他的地方也有兑换,都是私人钱庄为了挣钱开展的私人业务,军票花的地方越远,自己的压力就越小。不过即使是这样,华夏军的后勤还是捉襟见肘。

华夏军最缺的还是粮食,过去往前线运粮每运上去1斤,往往需要消耗3斤粮食。如今华夏军的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四轮马车,还有建设了驿站,大大提高的运输效率,但是路程太远,运到1西域斤粮食,路上也要消耗2斤。好在西军农场种了大量的白薯,最后种世义下令,所有官办农场只能吃白薯,运输辎重的商队也只能吃白薯,总之就是一切都要为了前线。好在白薯产量不错,而且白薯和白薯秧都可以喂猪,西军农场这些年猪是养了不少,虽然粮食紧张,肉却能比前几年多吃一些。“何不食肉糜”在华夏军开设的农场中居然有一点点苗头。当然农场的苦力吃些肉也是很少的,只不过为了补充体力而已,总是吃白薯是不能保证体力的。

种师道看到运粮的商队都开始吃白薯、还有西军银行的存银逐渐减少,他知道自己必须建国了。一旦建国,华夏军声望为大涨,西军到军票也会坚挺起来,兑换金银的趋势也会停止,到时候在慢慢收回超发部分的纸币也就是了。

建立一个国家各种琐事纷繁复杂,现状种师道身边的文官太少这些事情很多都落在了张久亮和伊斯马尔。张久亮西夏国第一科的理科状元,本来跟随魏定国到西域研制火器的,但是现在也是没办法,他主持起草各种给你建国的章程。伊斯马尔倒是学贯中西,但是毕竟是一个回鹘人,如果让他主持建国的礼仪,华夏军诸将肯定心中不满。其实种师道都明白,这建国的具体礼仪、法令等大多数都是出自伊斯马尔手笔。

张久亮和伊斯马尔实在是忙不过来了,种师道于是将军中但凡能写上几笔文章的人都调给了他们,自从推广了汉子拼音之法以后,华夏军中人字的人多了起来。但是要是能写出文章的人还是很少,种师道也聚集了朱道荣、李侗等读书人,可是这些人都远在中兴府,调张叔夜来西域的文书发出去一些日子了,但是张叔夜即使星夜赶路,到这里只怕也得1个多月,现在关于建国很多事情都是焦头烂额的。

李俊喜没有跟李俊、王三再去扶桑,他一直在种师道身边做行军主簿。其实种师道身边有两个职位是很重要的,一个是棋牌官,朱五和王旗牌都是种师道的棋牌官,现在都是华夏军重要的将领了。现在的棋牌官是武松,众人都看得出来,未来一定是一个镇守一方的将军,而且现在已经有了三等忠义伯的爵位了。另外一个职位就是行军主簿,上一个行军主簿就是张叔夜,如果种师道建国,这个丞相的职位是少不了的。另外原来西军到军师宗泽,最早也是行军主簿。

但是这个李俊喜显然跟与前几个主簿不同,平时是不显山不露水的,甚至不愿意多说话。日常平实将种师道交给他的各类文书账目处理的妥妥贴贴的,种师道使用起来觉得方便也就是了。现在由于张久亮那里缺人,所以李俊喜就被种师道调到了张久亮那里负责起草相关的建国文书了。

这天张久亮和伊斯马尔对于建国的国名起了争执,张久亮觉得现在军队叫做华夏军,种师道又总是说中华文明,因此张久亮觉得国名定为华夏国好,但是伊斯马尔觉得华夏国显得不够正统,像一个番属国的名字,所以觉得起国名为“华”或者“夏”好。

张久亮道:“伊斯马尔马儿大人,这个‘夏’是万万不能取的,你在高昌不知中原之事,我们华夏军灭掉的西夏国的国名就是‘夏’,如果按照这个取名,还以为华夏军是继承西夏的道统呢!”

伊斯马尔道:“那就叫‘华’,这个名字也不错。”

张久亮道:“华,给人感觉不踏实。我看华夏国很好啊。侯爷加冕华夏国皇帝,这也是好事。”

就在此时平时不说话的李俊喜突然说了一句:“我看侯爷顶多称王!”说完话李俊喜突然意识到自己多嘴了,赶快低头抄写起文书来。

张久亮觉得平实沉默寡言的李俊喜突然说话了觉得新鲜,他问道:“你竟然知道侯爷的心意。”

李俊喜急忙低头,小声说道:“不知道,小人只是瞎猜的。”

他们的对话正好让来到这里查看建国相关文书起草情况的种师道听见,种师道推门进来道:“你是怎么瞎猜的。”

李俊喜见种师道进来,急忙跪倒在地,道:“小人死罪,不应揣摩上意。”

种师道看出了李俊喜是有才华之人,李俊跟他报告国高丽商人出重金要杀死李俊喜。所以种师道对李俊喜身份是有些好奇的,不过锦衣卫在对李俊喜查了一个遍后,除了发现这个李俊喜爱取媳妇,好像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李俊喜没有战功,所以没有分配给他俘虏的女子,不过他凭着远赴东瀛得到的赏赐,在中兴府和高昌州娶了3个媳妇。不过华夏军征战是不能带家眷的,他们3位夫人并没有随军。

种师道感觉就凭借李俊喜的学识,西夏国的恩科考一个进士一点问题都没有。种师道当初也几次劝他加科考,但是李俊喜根本无心功名,只是愿做一个主簿的小吏(主簿严格上说是属于吏,多算不上官。)平时处理一下儿文书账目。

他越是这样种师道越觉得奇怪,他只道李俊喜为了逃避自己的仇家所以故意掩盖自己的才华。后来随着西政战事的紧张,种师道也就懒得在关心李俊喜的事情了。今天他突然听到李俊喜说自己最多称王,觉得还是好好的问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