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八 魏定国和单如圭

穿越之玩转大宋 八 魏定国和单如圭

作者:钱塘江潮信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7 21:48:37 来源:笔趣阁

接下来的几天,童贯就密急接见西军将领。明确说明年开春,就派西军南下江南平息方腊的叛军。西军诸将听说童贯所言于种师道说到一致,就又对九天玄女之事多信奉了几分。童贯观察了几日,看到西军和种师道果然没有造反的意思,也就放心的走了。并约定明年年四月西军起大军5万出征。

西军并不怕打仗,毕竟他们世世代代跟西夏打了100多年了,相反这次他们多少还盼着跟去江南走一圈。毕竟西军地处贫瘠之地,他们作战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军资可取自军前”。说白了就是可以劫掠地方,江南的富裕到了宋朝一点,大有超越北方的意思。而且在西军眼里,南人文弱少武,他们去江南简直不是去打仗而失去劫掠财富。

种师道也深知这一点,他认识到现如今的西军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一群悍匪。当然了西军还有一点“悍”气势,现在大宋朝的厢军和禁军连一点军队的影子都没有了。所以连江南哪些造反的老百姓都无法平定。西军凭着这点悍勇之气,可以平定江南,也可以勉强跟西夏军队战成平手。但是对付北方的辽**队就有些困难了,更不要说更加骁勇善战的女真军队。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这个西军在镇压完江南的方腊起义后,就让童贯派到了幽州,在跟辽**队的战斗中被打得打败。女真军队看到宋朝最能打军队孱弱的这个地步,迎接宋朝的命运就是耻辱的“靖康耻”!为此,种师道决定开始整顿西军。

西军将领并没有离开延安府,而是派人道各自的驻地调兵。虽说是来年四月出征,但是宋朝的时候的调兵速度是非常慢的。尤其是西军,西军有半私人军队的意思,所以调动起来尤其的慢。西军总兵力不到8万,这次要掉5万人马南征。大家都愿意南征发财,谁留下防守西夏,兵力怎么分配都是非常困难的。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可不是种师道的特长,好在他多少有一点点21世纪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最终在种师中、折赛花的帮助下,协调好了西军各家的利益。随后西军各家人马陆陆续续到了延安,已经是宣和三年的二月了。

不过让种师道高兴是魏定国的到来。魏定国擅长的火器在那个时代根本得不到重视,火药唐朝就有了,到了北宋年间近300年发展的非常缓慢,种师道那个时代也只是发明了突火枪而已。魏定国带来的突火枪是他精心研制的,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和铁砂,最大射程可以有150步左右。不过这种突火枪个头巨大,装填慢、威力小,在战场上壮壮声势还可以,实际用途还是不大。

魏定国沉迷这类武器的研究,但是由于各种条件所限,火器没有什么突破,在军中也是郁郁不得志。而种师道当然知道未来的战争中热兵器必然要取代冷兵器,所以对魏定国非常重视,任命魏定国为西军火器主管,并且专门让自己的四子种师智从西军步弓手中挑选了1000精兵,组成了2各小营,专门演练火器,这个新成立的营种师道命名为神机营。所有一切让魏定国有了一种千里马遇见伯乐的感觉。

种世智在种家的几个儿子算是平庸之辈,其实种家的5个儿子只有老二种世义在军中还算是有些威望,但是在和西夏的横龙川大战中受伤,现在也无法从军了。种师道也看出来了,种家的5个后代军功都不怎么样,但是火器是一个他们翻身的机会。

神机营开始演练的火器还以突火枪为主。西军上下都是老行伍了,真的看不出来这些火器能有什么作用。不过种师道总是利用九天玄女和九阴真经为借口,让西军将士打消了疑惑。

种师道始终没有忘记火器改良的事情,他知道历史上最早的火炮是元朝出现的铜质的碗口铳,火枪出现的更晚了一些。种师道跟魏定国提出了制造火枪和火炮的意思。这个让魏定国非常惊讶种师道为什么懂这些东西,种师道称是从九阴真经所得,魏定国才释然。

这一日,魏定国到书房找到种师道汇报火器制造的事情。魏定国说:“经略相公,您前几日跟我所讲的碗口铳和火绳枪的事情,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些《九阴真经》所记载的神兵利器真是巧夺天工,我们如果要是制造要下一番功夫才可。我营中有一个能工巧匠名唤单如圭,您可召唤他来一起商议。”

种师道暗想:水浒传种有一个跟魏定国搭档的有一个交圣水将军的单廷珪的是不是这个人?于是笑问道:“此人在何处?”

魏定国道:“就在书房外候命。”

种师道奇道:“为何在书房外,快请进来。”

种师道说说完这话,不但魏定国一愣,就连种师道身边伺候的种山都是一愣。魏定国为难说道:“经略相公明察,那单如圭只是一个工匠而已。”

原来如此,种师道明白了。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工匠一直不受人重视。士农工商,工匠比农民的地位还低,商人虽然地位低但是有钱,工匠什么都没有。这也是我国古代虽然创造了四大发明,但是始终没有形成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到此,种师道笑道:“工匠也是四民之一,在我这里都说是一样的。来种山,你去替老夫吧单……对单如圭给我迎接进来。”

种山是种师道的老管家,做事只是为种师道马首是瞻,从不问对错。虽然他也觉得自己去请一个工匠有些他举他了,但是种师道说的话,他还是可以不折不扣的执行。魏定国见种师道能够如此礼贤下士,心中感动不已。自己到了西军备受重视不说,还对自己的下属这么关照,一时间他感动的不行。

不久种山带进来一位短衣襟的工匠,这个人五短身材,红堂堂的脸上全是皱纹,头发有些花白,双手手指粗大,仔细看手上都是老茧。

这个工匠看见种师道有些不知道所措,跪在那里不停的磕头。

种师道看到这里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用21世纪通用的称呼,说道:“单师傅,起来吧。”

这个一句“单师傅”让单如圭更加惊慌,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得罪了种师道,只能加紧磕头,说:“小人冲撞大人,死罪死罪!”

种师道看了单如圭的表现又好气又好笑,他给魏定国使了个眼色,指示魏定国让单如圭起来。

魏定国也无奈,对着单如圭道:“你起来回话。”

单如圭听到魏定国的声音,定了定神,小心翼翼的垂手侍立。

种师道叹了一口气,他真为这个时代工匠的身份地位感到悲哀,其实在他穿越之前的那个时代,工人阶级号称是国家的主人,其实地位也是不怎么样的。自己就是学习开挖掘机的,所以深有感触。

种师道说:“单师傅你不用害怕。如果你能铸造出九阴真经所记载的火枪、火炮就够得上‘师傅’二字。”

也就是从此以后,西军出了第二个师傅,就是单如圭。另一个师傅就是王进。

种师道、单如圭、魏定国三人再接下来的十几天内,进行了多次的协商。魏、单二人对种师道对火器知识的渊博感到震惊。其实种师道所知道也就是相当于21世纪的高中水平,但是在那个时代也只能是用《九阴真经》来解释了。种师道却对宋朝的工业技术大感失望,因为他提出来的即使是最原始的火枪和火炮,现在根本就造不出来。就是简单第一个枪管就无法成型。种师道提出的用铁模铸造的方法,可是现在根本就无法造出铁模。无奈种师道又只能提出用效率更低的泥模铸造的方法,泥模最大的问题是标准无法统一,造出来的火器必然各种规格都有。另一个就是现在的技术根本无法浇灌大口径的铁器,只好用熔点低铜来代替,可是大宋朝整个又是缺铜,仅有的铜全都由官家专卖,来制造铜钱。所以种师道也只好答应让种世义去想办法,通过种家的商队购买一些铜料。另外制作什么火器也让种师道挠头不已。种师道本想铸造简单的铜质火绳枪,其实就是把突火枪从口径改小,质地从竹子改成铜质,在加上一条火绳即可。可是经过单如圭和魏定国的解释,现在的铸造技术根本根本无法制造出这么“小巧”的口径的铜管,因此也就作罢。种师道终于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是先出现大口径的火炮,后来再出现小口径的火枪了,材质历史上也是先出现的铜质火炮后来才出现铁质的火器。而大口径的铜炮铸造起来不仅慢,而且也不一定成功,所以商量来商量去,种师道觉得还制造口径跟现在突火枪大小差不多的铜质火铳,其实这个东西就是跟原本历史上最先出来的应用实战的火器是一样,也就是碗口铳。碗口铳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出现在元朝,现在由于种师道的穿越使得碗口铳早出现了200年。

种师道知道制造火器的过程就是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现在制造碗口铳是有些跨越时代了。但是工业的从量变到质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一两个天才出现。现在种师道需要的不是天才而是积累,他需要给西军尽快建立一套原始工业体系。而这个体系的龙头就是做碗口铳。

当然种师道也对现在魏定国掌握的火器进行了改良,比如他发现宋朝的火药的配比里居然由狼粪、巴豆、砒霜等成分,虽然种师道不知道火药的最佳配比,但是他也大概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的火药基本成分,并且知道是硝石的成分最高。火药配比完成后,研磨称粉末,燃后用米汤淋湿,再过一遍筛子做成颗粒火药,按照不同的用途用油纸包成相应的重量,这时定装颗粒火药就产生了。这种火药威力就倍增。

另外作为机器工业的学生,他当然知道100多年后,蒙古人攻打襄阳的时候利用波斯人制作的投石机襄阳炮的原理,这样跨时代的襄阳炮也就诞生了。种师道给它取名为轰天炮。还用明朝流行的一种火器,叫做“一窝蜂”的,实际上就是早期的喀秋莎火箭炮,这种火器现在是完全可以造的出来的。

另外,种师道还顺便指示单如圭制造如玻璃、香皂、镜子之类的穿越者必须制造的挣钱神器。

种师道为成立了西军火器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种世义也费劲了力量从栓子那里买了一批铜器。经历了2个多月,虽然不尽如人意,碗口铳还是没有铸造出来,但是轰天炮、一窝蜂等还是造出来。颗粒火药也制作出来了,魏定国亲自实验,找到了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最佳配比。只是各种赚钱神器进展缓慢,只是造出了一个玻璃杯而已。不过种师道并不灰心,毕竟万事开头难,这个头总算是开了。随即种师道又想到了一个穿越者的赚钱神器就是“骨瓷”。骨瓷是18世纪末英国人发明,这个东西已出现当时在世界上流行的中国的瓷器就不那么光鲜了。其实骨瓷并不难,就是在烧制瓷器的时候加入动物特别是牛的骨头粉。本来单如珪带领的工匠就有会烧制瓷器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加入过骨头粉,而且种师道也没告诉他们加入多少。经过了多次试验,骨瓷还是烧制出来了。单如珪和魏定国看着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把晶莹剔透的瓷器开始对《九阴真经》深信不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