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一八一 裁军风波

穿越之玩转大宋 一八一 裁军风波

作者:钱塘江潮信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10 21:32:50 来源:笔趣阁

听了张邦昌的话,蔡京心里是已经破口大骂了,这个张邦昌最近十分受道君皇帝的宠信,隐隐的又成了自己的对手。收回幽州等六地之后,童贯受封为广阳郡王。成为勋贵以后,按理说就不应参与朝政,童贯也是也是心满意足,现在除了还掌握这他的胜捷军,其他的权力都交出来了。

但是也许道君皇帝为了平衡朝廷各派的势力,避免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迅速提拔了张邦昌,如今此人已经官至太宰,只是比自己低了一级而已。

童贯听了张邦昌的话而已,心中暗喜,他如今功成名就根本就不想在于蔡京争斗了。蔡京推举高俅来掌管枢密院,这个高俅本来就是陪着道君皇帝玩蹴鞠、相扑的一个弄臣而已。他根本不通军事,因此枢密院掌控之权也就落入道了蔡京的手中。朝廷的财政大权一直由蔡京掌管,如今要他要力主裁撤西军,这里面需要调动多少厢军取接替,需要动用多少遣散银子,只怕都要蔡京劳心了。

想到此处,童贯一脸奸笑道:“张太宰言之有理,臣附议。”

道君皇帝只好询问蔡京,道:“爱卿,你看裁撤西军需要多少钱粮,裁撤下来的士兵何处安置、需要提调那里的厢军取西北驻守,要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来。总之,裁撤事宜总是不要让将士寒心为主。”

蔡京听到道君皇帝的吩咐,头上的冷汗就出来,他是一向主张裁撤西军的。如今皇帝让他主持裁撤,他反而觉得困难重重了。如果要是万一安排失策,引起西军哗变,这西军10几万人要是东进“清君侧”,只怕道君皇帝会毫不犹豫的拿自己的脑袋取换取西军退兵。

想到此处,他狠狠的瞪了张邦昌一眼,对着道君皇帝施礼道:“启奏陛下,西军如今有12万人,驻扎在秦凤路、永兴军各路和陇右三路,如果遣散西军每人需要200贯的话,需要2500万贯。如此数目还请陛下暂停艮岳(是宋徽宗给自己修的院子,江南花石纲就是用在此地)3年即可。”

宋朝的岁入在神宗年间达到了7000万贯,现在也有5000万贯,宋朝的富裕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但是宋朝的虽然富裕,但是开销也大,光是禁军就养了80万,还有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所以财政并不宽松。尤其是到了徽宗当政之时,大兴土木,兴建园林,弄得国库已经十分空虚了。

徽宗皇帝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生活的需要,大肆盘剥百姓,所以导致江南方腊、山东及时雨、黑旋风等各地百姓揭竿而起。虽然现在给镇压下去了,但是镇压这些百姓又是耗费巨额钱粮,如今的朝廷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道君皇帝见要这么多钱,尤其是是要停建艮岳,他有些不乐意而了。道:“裁撤一个西军需要2500万贯吗?”

蔡京道:“西军所驻扎之地皆为贫瘠苦寒之地,要是遣散他们不给足银钱只怕这些士兵作乱。这个广阳郡王最清楚。”说完,向童贯投去了一个求救的眼神。

童贯道:“太师锁奏句句是真,西军打仗只重钱财,如果遣散费用不足,只怕那些虎狼之兵会生事端。”

童贯顿了一顿,借着奏报道:“西军所驻扎之地也是苦寒,地广人稀。中原的厢军能否适应当地还未可知。另外在西北驻扎需要大量骑兵,否则如果西夏骑兵要是入寇也难抵挡。西军现在有1万骑兵。”(其实西军现在6万主力,都已经实现了骑兵机动了,只是童贯不知道而已。)

其实这些话,童贯开始都不想说。反正裁撤不裁撤的跟自己没关系,这些事请都应该是蔡京着急的,童贯明白如果西军被强行裁撤,西北必乱,那这个罪过必然由蔡京承担。但是蔡京如果倒了,那朝中大权必然落在张邦昌手中,自己跟蔡京虽然争斗多年,但是很多时候也是相互支持的,总体上保持各自的利益平衡,这个张邦昌可是年轻气盛之人,如果独掌朝廷,自己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也不好说。因此三人中,知兵事童贯委婉的提出了裁撤西军的困难。

道君皇帝自己是不知兵的,他没想到裁撤西军还这么麻烦。尤其是需要骑兵,这禁军中的骑兵都没多少,更别说厢军了,他那里能够派得出那么多骑兵!于是他发愁道:“童爱卿也是言之有理,诸位有何对策使西军顺利裁撤。”

童贯此时又一次犯坏,他道:“既然张太宰,力主裁军,相比已经成竹在胸了。不如让张太宰主持裁军便是,本王与太师定会权力配合。”

蔡京见童贯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偷偷的向童贯挑了挑大指。然后,对道君皇帝奏报道:“张太宰年富力强,正可以当此重任,老臣全力辅助。”

道君皇帝本只是善于书法会话,沉迷道法祭祀,治国理政原本一窍不通。这张邦昌即不管户部,也不管枢密院,也就是说既没有财权也没人人事权,任何正常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蔡京和童贯联手排挤张邦昌小计策而已。但是道君皇帝却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问道:“张爱卿,你来主持裁军如何。”

张邦昌一听差点哭出来,道:“陛下圣明……”他本想说,自己不懂兵士无法主持裁军,但是如果他这么说了,道君皇帝要是怪他“欺君”那可他道前途就全完了。于是捏着鼻子道:“在下必然尽心竭力为陛下分忧。”

道君皇帝大喜道:“如此甚好,爱卿尽快拟一个章程来,尽早裁撤西军,以免我朝出唐末藩镇之祸。”言罢,退朝而去。

张邦昌见道君皇帝离去,猛地冲这蔡京、童贯一甩袍袖,哼了一声,转身离去。蔡京看了一眼老对手童贯道:“关键时刻,还是王爷帮了老朽一把呀!”

童贯一拱手道:“总不能让张邦昌直流执掌朝纲吧。”

张邦昌回到家中,左思右想也想不出来什么好的办法。于是想起了好友刘豫,这个刘豫也是一肚子坏水,虽然身为御史但是为人品行不端,经常利用御史的职位算计敲诈他人。结果身为御史反而受他人弹劾,刘豫在为难之时给张邦昌送了重礼,张邦昌帮他保住了官职。

这个刘豫也是知恩图报之人,逢年过节对张邦昌孝敬不断,两人也逐渐成了好友。张邦昌跟刘豫交往就是看重了刘豫的钱财,交往过程中他发现,这个刘豫善于耍小聪明,算计他人。这次张邦昌也没有办法了,于是就到刘豫府中去请他帮忙出出主意。

刘豫虽然官职保住了,但是御史的弹劾百官的权力给收回了。现在之时空有一个御史的头衔,成了一个典型的闲官。不过这个人为人聪明,开了几个买卖,专卖延安府产的东西,也算得上的是收入颇丰。

刘豫见到张邦昌来访心中一愣,一般的时候都说他去拜会张邦昌,今日看来必有要事。不过自己一个赋闲的御史能做什么呢?

刘豫满腹狐疑的问道:“太宰大人光临寒舍有何贵干?”

张邦昌道:“彦游(刘豫的字),我遇见一件难事,你头脑灵光帮我出个主意。”说着就把朝堂之上发生的事请跟刘豫说了。

刘豫想了一会,道:“我倒是有一计,可解燃眉之急,却非常久之策。”

张邦昌道:“你尽管说来,只要能过眼前一关便可。圣上沉迷练道修仙,过一段也就忘记了。”

刘豫道:“我看只要恢复给西夏国的岁赐即可。”

张邦昌道:“这西夏国刚刚入寇大宋,我朝不加以怪罪已经是宽宏大量了,如何能够恢复岁赐。”

刘豫道:“太宰您要明白,当今圣上自称道君皇帝,道家最讲就无为而制。只要西军不成藩镇,对于圣上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今西夏国弱,如果能够给他们岁赐,这西夏国就能恢复一些国力,他们可是跟西军有世仇的。当西军的注意力全都急中在西夏国的身上,还有什么闲心成为藩镇。”

张邦昌一听,高兴道:“此计甚秒。”

其实刘豫想到这个计策也不是高明的计策。当西夏国力强盛的时候也是仅仅能跟西军打一个平手,如今西夏国财富之地盐州以及三大军司尽失,如何还能抗衡如日中天的西军。只不过刘豫、张邦昌二人既不知兵,也不不是治国能臣,只是有一些小伎俩的,习惯于官场倾轧的庸人而已。

张邦昌自以为得到妙计,说道:“我这就去见道君皇帝,如果这次过关。他日若能搬到蔡京,独掌大权,我必重用于你。”

刘豫道:“多谢太宰抬举。不过此事不必先惊动道君皇帝,可以先知会西夏使臣。”

张邦昌奇道:“这是为何?”

刘豫道:“大人为了西夏国前后忙碌争取岁贡,难道白忙活不成?”

张邦昌点头,奸笑道:“还是你的脑袋聪明,你去安排吧。”

刘豫道:“我这就去驿站约请咩保吴仁,咱们今晚在醉仙楼见面。”

张邦昌道:“醉仙楼那里人多眼杂,尤其是跟西军做生意的官家、商家跟方面人都很多,要是这个消息走漏给了西军有些不妥。”

刘豫道:“走漏消息也不怕,那时西军更要专心对付西夏,而依靠朝廷了。”

张邦昌听了刘豫的说辞后,不断的点头,哈哈大笑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