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玩转大宋 > 四二七 博功名王彦奋进 某出身史进寻亲

时间退回几个月,留守在延安府的王进70大寿。王进一生教授西军将士无数,在军中颇有威望,就连种师道、种师中都得称呼一生“师傅”。

王进也有不如意之事就是他的独生儿子王彦。王进中年得子,因此对于王彦非常的溺爱,一直留在身边,不肯让他到战场上历练。其实西军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早就有这种苗头了,尤其是西军世家,刘光世、林天豹那样的“纨绔”已经算是优秀的了。王彦比起他去子弟更差一些,比起父亲王进本领那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王进虽然教授了无数的西军将领,最后一个关门弟子便是武松。也许是父亲教不好儿子的原因,王彦一直难以成材。西军历来有独子不上战场的传统,因此王彦今年25岁了,从来就没上过战场。王彦也想弃武从文,想种世仁那样有些才学能够科考得中做一个文官,但是最终也不是习文的材料,几次科考都没有得中,典型的文不成武不就的样子。

王进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关系把他王彦安排去管理马匹,做一个司马官,反正当时西军的骑兵横龙川之后就大部分划分给了高怀远,管理的马匹也并不多,算是个闲差。就算是这样,当年段竞逐给西军送马,其中有3匹铁蹄马王彦没有看上,根本就不收,结果阴错阳差的让王定六得了去,成就了王定六军中第一飞毛腿的称号。

这件事情后,王进也觉得王彦不是干这个的料,因此又给他调换了一个岗位,如今王彦在管理西军的衣甲库房,当一个司库小官,也混一个吃喝不愁。

久而久之王彦也绝的这样混日子没有什么出路,看着西军节节胜利,他还是想去军队历练一番,得些军功,混各出身。趁着筹备王进七十大寿的时候,王彦就把自己也想去跟随华夏军西征的事情跟王进说了。

王进由于王彦是独生子,所以溺爱以至于耽误了孩子的前程。不过未来避免第三代也出现这个现象,王进给王彦取了一妻一妾,如今王彦刚刚25岁已经有了二子一女了。

王进听到儿子的请求从军,心里也是高兴。毕竟自己年纪大了,早晚有归西的一天。自己在的时候王彦自然万事无忧,自己要是不在了,王彦文不成武不就是否能在西军立足还真不好说。

王进道:“我儿有此心思,为父甚是欣慰。不够上战场可是非同小可,这刀剑也是无眼啊。”

王彦道:“父亲,孩儿这些年也是每日用功,如今也能跨马提刀,弯弓射箭了,只是没有告知父亲大人而已。”

王进一听心中高兴,没想到自己的还在背着自己用功,道:“好好,道后院演武场让为父看看你的本领。”

王彦来到自家后院的演武场,翻身上马就演了一路刀法,王进看了只是觉得稀松平常。

接着王彦有操演起来骑射功夫,王进的演武场的一侧靶场上以月牙形状排列了8个靶子,王彦手持一张马弓,带着12只箭,在演武场上左右跑了几趟。然后拉弓上箭,就向这些靶子射了过去。

西军规定,一个合格的弓手要能连续射出12支箭,射多了会造成肌肉的损伤。射这种固定靶的时候三箭中二者为优秀,12支箭中6箭以上才算是合格。今天在演武场演习,用的箭支都是把箭头用布包上,在布包上粘上石灰,这种箭射到靶子上就会有一个白点,也就是说面前排列的8个靶子只要粘上6个白点就算是一个合格马弓手了。

王彦显然是不合格的,12支箭之中了3箭,其他的箭支纷纷脱靶。最夸张的是其中一支箭竟然直接向通往前院的月亮门方向射了过去。

说也凑巧,王进府上官家带着一个大汉正好从月亮门走进来,这支箭就奔他们二人飞了过去。那个大汉叫了声“不好!”一把就推开了管家,然后自己一侧身,一伸手,让过箭头,一下子就抓住了箭杆。

王彦大吃一惊,急忙催马近前,道歉道:“这位兄弟见谅,小弟箭术不精惊到了尊驾。”

那大汉道:“无妨,反正这弓箭也无法伤人。”随即他上下打量了一下王彦,突然道:“你是彦哥,可还记得我。”

王进教授徒弟无数,很多徒弟也就是挂一个名字,这些徒弟在王进这里练习武事,大多数见过王彦,因此不少人能够叫出王彦的乳名。不过王彦见此人却毫无印象,料想也是父亲的一个记名弟子而已,到此处可能是找父亲寻一个出身。

经常有王进的徒弟到府上看望王进,有的是有了一定功劳过来谢师的,有的就想利用王进在军中的影响,谋取一个出身的。尤其是最近王进要办70大寿,来找王进的人也是非常多的,对此王进吩咐国管家一律挡驾。

但是今天这个人与众不同,姓史名进字文龙,家里是卖药的出身,是王进早年间收的一个徒弟。当年王进还没有如今的名声,只是西军中一个比较出色的教习而已。有一次王进重病,卧床不起,求医问药都是无效。后来家人找到了这个史文龙的父亲,卖药的史太公。这个史太公倒是有些本领,就将王进接到史家庄调养治疗,王进在史家庄住了1个多月才完全康复。

说起来史家对王进还是有恩的,所以王进就收了他的长子史进为徒弟,那时候两家走的还是非常近的,王进和史太公也就成为了好朋友。可是人有旦夕祸福,10年前史太公一命呜呼,临死之时就说是想落叶归根,那时候史进已经20多岁,已经有了自己的营生了。但是父命不可违,他买了史家庄和所有的产业,一路将父亲的灵柩送回了福建泉州的老家,自此两家也就失去联系。

今天史文龙来找王进,那老管家一眼就认出了史文龙,于是就将史文龙带到了演武场见王进,没想到发生了王彦射箭脱靶的情况。

王进一见史文龙大喜,道:“文龙,这一别10年你这是到那里去了。”

史文龙道:“师傅,这些年也是一言难尽哪?”说着,史文龙就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跟王进说了起来。

史文龙当年押送这史太公的灵柩会到泉州老家,这史文龙虽然是泉州人,但是在西北生、西北长,对于东南的民俗民风是一窍不通,就连当地的语言也是一知半解。他本想在老家为父亲守孝三年,就回西北还是从事卖药的营生。但期间母亲也是由于水土不服去世了,又发送了母亲接着守孝。后来就是方腊作乱,南北交通断绝,史文龙也就放弃而来回西北的想法。

史文龙开始在福建、广东等地做药材生意,可是一处不到一处迷,十处不到九不知,南方的药材生意跟北方是完全不同的,就比如简单的感冒,北方多风寒感冒,南方多风热感冒,用药是千差万别,史文龙那里懂得这些,所以做药材生意也不赚钱。好在他父亲经营多年家底还是非常殷实,于是史文龙就托人在泉州运作,当了一个地方的小吏。他本来是西北长大,比起当地人来显得身强力壮,再加上一身武艺,在缉拿盗匪上显出了本领,受到到了泉州知府的赏识,让他当了泉州府衙缉捕使臣。

史文龙能够回到西北还要从西北缺人开始,自从华夏元年种师道占领了西夏国后,西夏国各地开始建设各种的农场,那里的农场主开始大量从“人市”购买破产的流民,到农庄内充当壮丁,一时间西夏国内到处缺人。

另外秦凤路和永兴军路的一些最早在西军农场当差老兵听说在西夏可开设私营农场,也有不少人去了西夏国。比如李老憨的夫人百花娘娘就去了西凉府。这老兵有些人就带走了西军农场内的不少苦工。西军农场内的苦工当初多事从江南劫掠的百姓,当时跟这些百姓讲的明白,5年之后就可以成为自由人。这几年为了刺激农场的生产积极性,经常赏赐这些苦工,最高的奖赏就是缩短他们的工期。

到了种师道带兵第四次西征的的时候,很多农场苦工已经有了自由身。他们有一部分自愿留在了农场作坊里做工,还有一部分人攒了一些钱财的人也去了西夏开设农场。总而言之西夏国缺人的导致了陕西两路更加缺人。

为此延安府的知府张子凡献出了一计,他建议跟宋朝廷的高官商议,以15贯钱一位,让宋朝廷,将各地充军发配的罪犯都发配道延安府,然后延安府在将这些罪犯充斥到各个西军农场,以你补人员不足。

种师道当初知道这件事情,他也知道张子凡为人最贪,这15贯不一定有多少落入他和他叔叔张邦昌的手里。再说让罪犯到陕西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所以对此事就有些犹豫。但是后来他想到马上跟农场的苦工约定5年之期就要到了,如果到时候农场缺人,也不好解决。另外就是如果能将张邦昌也拉上自己的战车,也是不错的选择。

于是种师道虽然没有明确同意这件事情,但是也不反对,他就吩咐种师中看着办就好。然后就带着大军西征了。

种师道西征后,种师中就让张子凡着手撮合这件事情。大宋朝有二十四路州县400多座,人口超过八千万,各种囚徒不计其数。张子凡虽然投靠了西军,但是贪财本色是不变的,这每人15贯钱,他和他叔叔张邦昌就拿走了5贯。

张邦昌再利用他在朝廷的影响,让各州县将刺配的囚徒都发配道延安府,每发配一个囚徒,就给10贯钱。这笔钱虽然经过层层扒皮,到了知县的那一层还有5贯钱之多。这样一来,全国的各州县都纷纷将囚徒发配到了延安府。

中原各州县的官员们转了一笔外财,这还导致了一个副作用,就是很多不够发配罪责的也被判了发配,那些罪大恶极的罪犯也是免了死罪被发配到了延安府。而且中原各地的官员剿匪的积极性大增,很多官员看到土匪并不害怕,相反还非常高兴,仿佛那些土匪并不是祸害,而是一贯一贯的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