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与朱棣争天下 > 第430章 天下读书人都要反对皇帝

通济门边上的妙花楼二楼。

几个男子正搂着小娘,喝着花酒。

透过窗户,其中有个人眼尖看到了徐钦:“那边不是徐钦么?边上是他老子徐辉祖吗?”

“是废魏国公。”有人也马上道:“他能活到现在,也是奇迹。”

“今上仁厚,还未对其禁足,比起废纣王是宽容多了。”

“今上以云南一隅,起兵讨逆,还成功了,简直千古奇功--”

这桌上有五个男子,先后有两个开始吹朱高煦。

坐南边的男子看起来有三十岁左右,这时侧身拍拍怀中的小娘,那小娘识趣的起身。

男子再挥手:“你们先出去。”

包厢里的小娘们纷纷退去。

“云台兄又要大放厥词了吗?”对面有人笑道。

“当洗耳恭听。”又有人起身,走过去看看门外,然后再轻轻关上包厢大门。

被称云台兄的是江南学子,苏州昆山县人,姓史,叫史鹏飞,字云台。

史氏是当地望族,昆山首富,自隋唐起,就是昆山著名豪门乡绅,历史上出过很多高官才子。

史鹏飞见门关上后,冷然道:“你们不要高兴太早,听说明年开始,今上要改革,官绅一体交税,咱们读书人的优免也没有了。”

几个读书人一听,表情微微有点不自然。

明朝大概是读书人最好的时代,当时的读书人简直就是特权阶级,享有诸多特权。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除徭役,根据大明法律,读书人只要成为秀才,就可以免户内二丁差役,而明朝的徭役很重,一般家里有二十亩地的农民,如果家里不出个秀才,不出几年,就会因为徭役破家荡产。而且这个特权造成了明朝后期,随着一个县里秀才举人越来越多后,老百姓分担的徭役会越来越重,越来越穷。

第二个特权就是使唤奴婢,明朝只有秀才以上才可以养奴婢。

第三个特权就是法律优待,读书人犯了重罪,先要革除功名才能对他用刑,如果是轻罪只能让学院处分了事。

第四个特权就是粮赋的优免,这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优免,在万历时经过多次修改,以当时的新例看: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致仕免本品十分之六;未仕进士优免田最高可达三千三百五十亩,未仕举人优免田一千二百亩;生员、监生八十亩。

看看到了万历时期,一品大员可以优免一万亩,举人都能优免一千多亩。

这就导致了所谓投献,即地主富人纷纷把田挂到举人和秀才名下,享受免税,然后再给好处举人和秀才,大家一起享受朝廷的特权。

到明中后期,这样的结果是,有钱有田的不用交税,大量的税赋压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第五个特权是廪膳生员制度。

就今天在场的五位江南学子,个个都有秀才生员的身份,其中有四个人身上被别人挂了粮田。

按明年洪熙二年的新税法,读书人优免没有了,以后所有人的田都要交税。

“今上不会这么干吧?”有人立刻质疑:“今上为方孝孺等翻案,重用读书人,岂会对读书人做出这种事来?”

“今上以武力夺取天下,有什么事不能做?”史鹏飞冷笑道:“天下谁敢反对?”

四周一片沉默,很多人刚才还挺开心的,被史鹏飞一说,都不开心了。

“而且不只是税赋的优免。”史鹏飞又道:“我听说,读书人所有的优待都会取消。”

“什么?”有人激动的差点跳起来:“廪生也要取消?”

明朝生员(秀才)有三个等级:廪膳生、增广生、附生。

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用以补助生活的,就叫廪膳生,名额都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每年给四两银子,有时也会发些油盐之类。

放在后世,等于考上大学就由国家给钱养着。

听到这条也要取消,现场都炸锅了。

“今上岂能这么干,这不是要让天下读书人起来反对他?”有人愤愤不忿。

史鹏飞眼珠一转:“明纣王进京,杀了多少读书人,天下读书人也没起来反对啊。”

“大伙都不同心,自然毫无作用?”

“当召集所有读书人,一起向朝廷施压。”

“就怕引的今上雷霆震怒。”

众人你一言我语,有人提议回去鼓动所有读书人起来闹事,也有人怕皇帝和明纣王朱棣一样大开杀戒。

就在这时,史鹏飞道:“我观今上,非常爱惜羽毛,进京之后几乎没杀一个读书人,对解缙、徐辉祖之流也是刀下留情,摆明想告诉天下人,今上仁厚,性格温和,爱民如子。”

有人振臂回应:“他想当明君,咱们就成全他,只要鼓动天下读书人起来同心协办,朝廷一定不敢这么对待读书人。”

“云台兄说的有道理,谅今上也不敢动刀杀人,他不怕后世说他暴君吗?”

此时史鹏飞高高站起,甚至一脚踏在桌凳子上,大声道:“此事事关重大,大伙一定要同心协力,只要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支持我们,今上也只有妥协。”

“云台兄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此等壮举,必然留芳百世。”

“说的好,来,干了这杯。”

包厢里四个热血青年,被史鹏飞一鼓动,纷纷发下大誓,要鼓动天下读书人一起反对皇帝新政。

他们打算在明年一二月串连。

这五人来自三个省,浙江、江南、山东,先各自回到自己所在的省,然后在明年二月份的会试前,鼓动考生和天下读书人。

按大明律,原本是三年一次科举,但历史上在永乐四年(1406)

后,一直到永乐九年(1411)才开考,接着朱棣可能为了弥补,又在永乐十年再加了一次。

原历史可能因为北伐或建造北平皇城等原因推延了,这次是因为讨逆战。

朱高煦上位后,正好在明年(1409)二年举行会试,还在三年期内。

五人饮酒为盟,于第二天纷纷离开京师,回到各自家乡。

---

数日后,黄淮他们准备好完善的几个章程,包括《大明赈灾方案》《大明水利建设方案》《大明粮仓建设和管理方案》等,朱高煦召六部尚书、六部侍郎在武英殿共阅,查漏补缺。

夏原吉立马又叫,这需要好多钱。

六部左右侍郎还是第一次参与这种小会,倒没人敢哼声,估计还不习惯。

夏原吉说罢,从袖子里拿出一堆纸。

他准备单独向皇帝汇报的,但今天正好被一起招过来。

朱高煦拿过来一看,夏原吉用了很长时间,整理了大明现在每年的大概开支。

这个开支,朱高煦在今年十月份刚回京时让夏原吉弄的,前后弄了一个多月,快十二月了,这才弄好。

“大明全国兵马实额两百二十八万四千九百六十六人。”

“每月军饷发银一百七十四万(绝大部份还用的宝钞)——”

“大明全国文官一万四千。”

“大明有爵勋贵两百四十一。”

“大明藩王-——”

夏原吉每样都写的清清楚楚,其中勋贵和藩王因为高俸禄,单独列出来的。

文官和武官,在洪武时是合计,正德开始分开计。

洪武时,老朱的时候,他动刀杀的厉害,用人也少,洪武三十一年(1398),即朱棣起兵前一年,大明全国文武官员才两万八千人。

后面就开始逐年增加,到正德年间,文官两万,武官八万,官员总数已经破十万。

嘉靖时整顿了下,文武总数降到八万。

此次夏原吉整理,按朱高煦要求,勋贵归一类,武官算到全**队里面。

夏原吉这么算下来,如果用全部用银钞,全年开支两千多万两白银(或更多的宝钞)。

要知道这会粮价为2.5钱一石,若以粮计,相当于一亿石。

这什么概念?原历史大明皇朝在永乐时大概年收五千多万石税收,之后连年下降,宣德后基本维持在三千万石( -200万)年收入,且大部份都是两千多万。

朱高煦一年支出抵永乐两年收入。

但他确实没办法,讨逆时为所有官兵和官员翻倍俸禄,加上朱高煦喜欢发银钞,不喜欢发粮。

明皇朝计算税赋都用粮计,朱高煦喜欢用银钞,再换成粮,就有点夸张。

但现在不是战乱时期,官员和军士们拿到银,不会全部去买粮,所以也不可能有一亿石这个概念。

今天在场的官员挺多,全部在武英殿议事。

众人听到朱高煦一年花费是永乐元年全国收入近两倍多,一个个脸色都是大变。

这样的大明王朝,顶的住吗?

朱高煦看完后,扔在桌上,问夏原吉:“永乐时朝廷全年税收如何?”

夏原吉道,永乐这几年,朝廷税收在五千多万石左右,到朱高煦起兵时少了很多。

特别朱高煦要打赢的那年末,民间秋税都少了很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