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长平长平 > 第146章 周天子被灭

长平长平 第146章 周天子被灭

作者:楚秦一鹤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6-19 16:25:44 来源:笔趣阁

随着前线的战事紧张,秦公子府加强了警戒,以防盗贼作出什么出格的事。虽然可能没什么用,但也必须尽心尽力!大家都在看,赵军是立即撤回前线的部队,还是重新集结新的部队。

然而两者都没有发生,赵国不动如山,似乎并不把陶郡的秦军放在眼里,大有一种“有种你就到邯郸来”的架势。于是,赵人的情绪开始渐渐稳定,认为秦军的这一动向肯定在赵王预计中,并且有了相应的对策;另一方面,秦军则不慌不忙地向邯郸方向进军,每天行军三五十里就停下安营,到了大邑附近还会多停留几天,以补给粮草,休整兵力。赵人似乎明白过来,陶郡并不敢真正攻打邯郸,只是虚张声势,引诱赵军退兵;而赵王则识破了秦人的诡计,继续维持原定计划。

秦公子府对前线的动向十分关注,但又难以出门打探消息,就让吕不韦多探听一些双方军队动态的消息。但吕不韦认为,前线的动态自己其实使不上劲,与其花更多的精力在前线作战方面,还不如多了解一些诸侯方面的动态。

果然,几天后,吕不韦就从淮、泗那边做生意的商人那里打探到一个重要消息:楚军正从淮上向徐州附近集结!徐州距离陶郡不过三百里,楚军向徐州集结,很有可能是将矛头指向陶郡!吕不韦将这一消息通报了秦公子府,大家心里顿时一凉,知道了秦军目前的两难处境:陶郡大军根本不敢离开陶郡太远,更不可能攻打邯郸,因为楚国黄雀在后!而赵王自然是早已与楚国议定,一旦陶郡的秦军出去,楚军就向淮上集结,威胁占领陶郡。随着这一消息在邯郸传开,赵人也都知道了,大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陶郡的秦军不可能来了,邯郸是安全的,赵王果然神机妙算!

在大家对邯郸安全的担心放下后,蓦然发现,赵军也已经好几天没有捷报传来了!难道是前线的战事又趋于焦灼了吗?于是赵人的心又提了起来。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前线都没有战事传来,但传来了另一个震惊世人的消息:周天子薨!

而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周太子没有即位……

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周天子在位近六十年,虽然活得窝囊,但那是以周天子的标准,按普通人的标准,那简直就是神仙中人,金珠玉器,才女佳人,一样也不少,留下的子嗣应该可以成立一个卫队了。近理,周天子薨后,生前指定的太子立即接管周天子的一切,然后在新的周天子主持下,才能安排周天子的葬礼。没有新君即位,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很快就有消息传来,秦王收回了西周公的封地,将他改封到惮狐。惮狐虽是一个古老的城邑,但却在嵩山深处一个山洼中,交通十分不便。将西周公封到那里,几乎就是要他去当个小地主,了此残生了!在收回了西周公的封地后,秦王还宣布,将周的一切宝器,包括九鼎,运回咸阳!

于是大家都明白过来,周天子被灭了!

天子被灭了!这件事的震撼,不亚于天崩地裂!

虽然诸侯被灭已经屡见不鲜,但天子能是普通的诸侯吗?他是封诸侯的人啊!

长期以来,中国的政权沿续遵循的是“天命”。上天是世间一切的主宰,祂派人下凡统治人间,这个人就是“天子”。诸侯国虽然各自称王,不服从周王的领导,但从来没有人称自己是“天子”,大家默认中,天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周王。周王在,天就在,天的一切旨意能通过周天子传达到人间,人间的愿望也能通过天子上达天听。现在周天子绝祀了,天与地之间的沟通由谁一完成?难道人间万众就此被上天所抛弃吗?如果再出一个强人,实力足以被封诸侯,他去找谁?

随着消息越传越广,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就连赵国攻占安邑的捷报传来,也没有那么令人欢欣鼓舞。

秦公子府中也是一片愁云惨雾。就算那些随从都是秦人,也对周天子绝祀感到不安,似乎某种可怕的事情将会降临人间。吕不韦虽然早有所感,但也以为秦王只是想插手周太子的遴选,万万想不到会把周天子给灭了!他一直认为,秦王是在运作让西周公继承周天子之位。尽管这已经很大逆不道了,毕竟西周公与周王还有血缘关系;虽然已经过去了六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两家人,但强行扶上位也未尝不可。然而……

诸侯的反应立刻就来了。集结于徐州的楚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鲁国的国都曲阜!鲁公的下落历史记载有出入,有记载说楚将鲁公迁往莒城。但莒城是齐国的五都之一,当初五国伐齐时,齐以即墨和莒两地为基地,反击成功,收复了全部失地。如此重要的莒地,齐国应该不会轻易放弃;就算齐国放弃了,楚国大约也不敢将鲁公封到莒,那不是放虎归山吗!鲁国自己的说法是,鲁公被迁往下邑,最后死于柯。下邑和柯都不是什么著名的城邑,后世认为,柯是今天的阿城,下邑是今天的砀山。但这两地相距遥远,可能也有误。如果柯就是阿城,下邑也应该在那附近,不过阿城那地方是陶和齐的边界,楚国在那里没有什么势力。砀山倒在楚国的势力范围内,但如果下邑在今天的砀山,那柯就不太可能是阿城了,可能就是砀山附近的一处山地。

且不管鲁公的下落,几乎前后脚,两个姬姓天子国就被灭了,灭他们的恰恰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两大诸侯国。这难道是巧合吗?还是这两国早已有了默契?

就在诸侯国惊魂未定之时,又一姬姓国卫国宣布自己臣服于魏王。魏王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卫君的弟弟。

一时间,天子之家烟消云散。得到便宜的正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三大诸侯国:秦、楚、魏。相比之下,楚国似乎得到的实惠最大,毕竟,鲁国再小,也是个千乘之国。而秦国得到了更为强大的名声,他灭掉了周天子!

孤处北方苦寒之地的燕国成了惟一还留存的姬姓诸侯国,但连它也没有消停:即位不过三年的燕王可能受不了这种接踵而至的打击,竟然也意外驾崩!谥“孝王”,太子喜即位。

姬姓王朝一朝毁灭,诸侯们都感到危机来临,他们纷纷收敛了自己的行动,想拼命看清时局的真相。

赵王也想着迅速结束河东的攻伐,迅速把兵力撤回来。但魏国不答应,他一面将围困南阳各城的军队撤回大梁,一面要求赵军为他攻下虞城。只有占领了虞城,安邑的盐才有外销的通道,否则盐并不能带来利益。为此,魏国还特别许诺了额外的补偿。

赵国连年征战,民众伤亡惨重,而且伤亡的都是精锐之士。现在,赵国虽说还能勉强拼凑起十万军队,但已经有不少是老弱,战斗力相较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为了确保攻略河东成功,赵国不得不与秦国议和,以求得秦国的默契。秦王也不为已甚,竟然答应了赵国的请求,用假打换取赵国的和议,帮助赵国取得韩魏的钱粮,从而进一步削弱两国;同时保留住赵国的实力,以保持诸侯之间力量的平衡。

赵国的主力是之前进入上党的军队,约十万人,那些士兵基本上还都是能战之士,有能力拥盾持矛,拉弓射箭。而后一支进入上党的部队甚至连矛盾兵都凑不齐,主要成分是戈戟兵,弓箭兵连一万人都不到,而且多数只能开软弓,勉强会射箭;还有些是受伤的老兵,伤还没好,就被重新投入战斗。

廉颇首先派出上党军,分成三路,分别从合阳、长平和高都三个方向向秦军压迫前进。驻守端氏的秦上党尉无伤得到蒙骜的指示,不要与赵军硬拼,在予敌以一定杀伤后,主动退出了阵地。同时濩水方向的秦军也按计划坚守数天后,即向濩泽方向撤退。合阳方向的秦军也主动放弃了合阳,退往冀氏。

廉颇没有将兵力浪费在攻打冀氏城上。合阳方向的赵军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冀氏的秦军,主力沿少水而下,协助正面的赵军攻取端氏。在拿下端氏后,廉颇即令邯郸新到的赵军与魏军、楚军一起,出高都,直下南阳。南阳的战斗力较弱,赵军为了避免过大的伤亡,只和魏军一起包围了南阳较大的城池,等待他们投降,而挑选出三万还能作战的部队,在魏军一万人的协助下直出轵道,沿途占领了垣城各关隘,突向安邑。而楚军则在芒申的率领下渡过黄河,返回国内。

蒙骜并不在安邑,他已经将安邑中的所有士兵、粮草全都撤退到绛城和曲沃一线,赵军不战而得安邑全境。——只不过是一座空城。

但河东丞无名却不知所终……

占领了安邑的赵军以魏国的名义继续沿虞坂道南下,趁势占领了虞地,打通了安邑的盐道。随后,几路赵军迅速撤回邯郸,并宣布将上党彻底归还给韩国。

赵军这一路攻杀,损失不大,而且回国后还赶上了春耕时节,来得及种下粮食。韩魏也按约定,将钱粮送到邯郸。

一场大战终于消弥。而一个新时代却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