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五章 南华老仙

汉末三国传奇 第五章 南华老仙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8:14:11 来源:笔趣阁

南华子满怀热情而来,不料将热脸贴了史子眇冷屁股,当下由玄都观出来,一路向东北而行,心中怒气不息。想到自己隐居深山近五十年,眼见得天下疫情四起,这才起了下山济世之心,当然也有借着自己非凡医术道法上达天闻,籍此在朝廷为本门博一个名声,图一个进身的意思在内。因知道鬼谷门为道家众门派之首,且汉灵帝曾师事史子眇,此事早为天下皆知,要想接近皇帝,自然越不过鬼谷门去。不料好不容易矮下身子刚一张口,史子眇就毫不客气将人拒之千里之外,且话里话外明显有自高身份,压人一头的意味,此一口气如何忍得下去?自思好歹也是太平道一门之长,虽是修道之人不屑于世俗间争名夺利,但这口气却是非争不可——若不能在朝堂上一较高低,那就在民间或江湖上一比长短便了。

想到此处,又觉身单力薄,恐非鬼谷门之敌,南华子心中一动,忽然想起一人。那人名唤左慈,如今正在河北常山郡黄公山上修道,乃是兵家门派的掌门,与自己一向交好。心想左慈道术高不可言,若是与其联手,纵然不将鬼谷门拉下众门之长宝座,至少要闹他个灰头土脸,岂非易事?于是心中一喜,遂运足脚力,直奔黄公山而来。在路非止一日,这一天午时行至巨鹿郡境内,只觉肚内饥渴难忍,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大林,莽莽苍苍,不见村甸。南华子强挨着饥渴穿林而行,听到前方有潺潺水响,不由精神一振,向着水声奔去。

向前行走了半柱香功夫,逶迤穿过树林,前面是一条绝大山谷,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条大溪沿着山谷蛇行蜿蜒而下,阔达百丈,河床上百花怒放,恍若世外仙境。适才所闻水响,便是发自此溪。南华子奔到溪边,以手掬水饮之,只觉其甘如饴,透彻肺腑,一路疲惫全消。南华子喝了几口溪水,坐在岸边休憩片刻,精力渐渐复原,起身看看方向,就要顺溪向北,预备出了大林,到前边镇甸上吃过斋饭再做道理。正在此时,却听得溪水上游忽有歌声传来,嗓音响亮。南华侧耳细细听去,一字一句听得清楚,却是有人在唱道情:

父母生我天地中,多因**烦恼生;自从留侯成仙去,世间不见百岁翁。

效法自然顺天地,大道藏于南华经;近可治政以修身,达则天下致太平!

歌声未落,早见林中出南一个道人,摇摇摆摆地沿着溪岸走来,身穿绛紫色道袍,手持拂尘,头戴竹冠,面如冠玉,长须飘洒,也有七分仙风道骨。南华子听了那道人唱的道情,吃了一惊,暗道:“奇哉怪也。这道士所唱词句,却为何句句暗应着我的《太平要术》?”急忙伸手向怀中掏摸时,心头更是一番鹿撞——那贴身而藏的三册经书却已不翼而飞,未知何时丢失。这时那紫袍道人已经来到近前,向南华子打个揖首,问讯道:“师父只顾在那里掏摸,拿不出来,可是丢失了东西不成?”南华子略定了定神,袖中算了一课,已明就里,将一双神眼向天上一翻,怒喝道:“何处来的妖孽,竟敢戏弄贫道?拿来!”说着左手向前伸出,掌心向上,直伸到那紫袍道人胸前,头顶心已是无名火起,烈焰飞腾。

紫袍道人见南华子动了真怒,这才讪讪一笑,回手往空中抓了一把,再向前一摊,掌心已托着三册帛书,看其外观质地厚薄,正与史眇子还给南华子的《太平要术》一般无二。南华子怒气稍息,正要伸手取回,紫袍道人却往回一撤手道:“师父且慢。你可看得清楚,这真是你的东西?”南华子怒气复升,冷笑道:“这分明是我怀中的经书,被你弄个障眼法儿偷了去。就你这点儿微末法术,真的要在贫道面前卖乖?如今好好地还给贫道也罢,直待贫道火发,大家面子上须不好看相。”紫袍道人听南华子如此说话,脸上笑容忽然也变成愠色,怒气稍纵即逝,淡淡地说道:“师父既然诬赖贫道取了你的物什,那就请师父明言丢失了何物,也落得个捉贼见赃。若说得不差分毫,贫道自当甘愿认罪,再无二话。”

南华子倒被气得笑了,暗自掐定双指,念动咒语使个法术,将紫袍道人手中的经书紧紧定住,使他无法变幻,这才说道:“自从本门庄子祖师以降,相传二十四代,天下只有贫道得其真传,以终生修为,悟得太平真法,著此《太平要术》,分“天、地、人”真经三册。贫道一时走神不察,被你卖弄精神摄了去,难道真赃俱在,还能抵赖?你手中若不是贫道亲手所著《太平要术》,贫道甘愿回山,永不入世,将这救世之功德让与道兄便是。”

紫袍道人见他如此说,轻轻叹了口气,正色道:“师父如此执念,看来也是天下苍生劫数,无可逃脱的了。弟子再问一句,师父果真敢确定弟子手中就是你亲笔手书《太平要术》,再无一字之差?”南华子说道:“如有一字之差,这尘世苍生就归道兄拨弄,贫道即刻归山,汉室江山兴亡旺衰,再与贫道无干。”紫袍道人知道似南华子这等身份,一言出口上达天听,不容更改,遂将手中帛书向前一递,笑道:“既是如此,师父请看。”南华子低头看去,却见那帛书外表式样及色泽厚薄虽然与自己所失《太平要术》一模一样,但封面上却赫然写着五个大字,明明白白地道是:《太平清领书》!疑是他动了手脚,仔细再看,却又无丝毫更改痕迹。南华子猛地一怔,心中早已雪亮,知道自己是着了这紫袍道人的道儿,同时也明白了对方来路,遂冷冷笑道:“我道是谁,原来道兄是黄老一派。你是宫崇还是于吉?”

此话一出,来人已知对方猜出自己根脚,不由哈哈大笑。书中暗表,原来自东周诸子百家以降,道家门徒虽公推本派是由老子李耳肇始,但彼时并未形成宗派,也未闻其有亲传弟子,只有五千言《道德经》传世,还疑是后人托名伪作。自庄子以来,才真正算得上是创始道教,并以《南华经》为本派教义,后来经过历代掌门发扬光大,世称南华真人。至南华子以来,仗自身百年之修为,集庄子思想大成著成《太平要术》,欲以治国御民之各种手段致天下永久太平,这才将本门命之为太平道。而据南华子所知,早在顺帝时期,就有琅邪人宫崇诣阙,向顺帝和桓帝进献《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宫崇称此书为其师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之上,为道家始祖老子所传,乃治理国政和平定天下之宝。《太平清领书》受老子影响很深,其中有许多言论,更是直接从老子《道德经》中推演而来。《道得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太平清领书》则说:“元气恍惚自然,其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二,名为地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道德经》又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太平清领书》则又说:“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

由于《太平清领书》是对普通百姓布教,因此避免《道德经》中高深哲理,而将其内中言辞变得更加通俗,易为民众接受。顺帝得到《太平清领书》,如获至宝,本来想颁行天下,却被有司奏劾此书所载皆妖妄不经,于治国无益。顺帝及其子桓帝虽然好道,但禁不住廷臣一致反对,只得将此书收藏于府库,几近四十年来无人提及,不想今日于此地重现。故此南华子陡然见到此书,心中早明就里,知道来者不是宫崇便是于吉,是以有此一问。

那紫袍道人听了南华子的喝问,大笑数声,这才整容躬身揖首:“不愧是南华老仙,神目如电。小可末技,果然难逃师父法眼——贫道于吉,人称太平道人的便是。如今天下将乱,瘟疫遍行,师父欲将救民仙术献于那昏聩朝廷,岂不是缘木求鱼,问道于盲?弟子也曾令本门徒弟宫崇献书于顺帝,却被那些庙堂之臣视为妖术,悬之高阁近四十年,致使天下涂炭不可复治,以致今日大变将成。弟子知道师父去京都见那史子眇道长,必然不受待见,故此从宫中取回宝经,跟踪师父到此。依弟子看来,治天下之病,应先治天下之本,天下之本者,乃是天下百姓。师父舍本逐末,不顾百姓眼前之疾而欲理庙堂顽症,不亦谬哉?”

南华子一招不慎失了先机,凭白无故被于吉抢白了一番,一腔雄心壮志不由化为乌有。再回思史子眇前番之语,沉吟半晌,叹了一口长气道:“果是山外有山,后生可畏。我即有言在先,这便回山,不再与你争竞便了。但汉室虽微,未必似你所料之不堪收拾。你如此执迷,又喜作藏头露尾之行,可要小心这收缘结果。”说罢将右手食中二指向着于吉脚下一指,喝一声“还我书来!”话犹未了,早见在于吉脚前地下忽地冒出一股清泉,泉水中托起三册经书,正是那一套《太平要术》。南华子伸手拿了,往怀中一揣,转身向北,飘然离去。于吉在后面声唤了两声,南华子不答,更不回头,转瞬间已消失在山谷深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