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六十八章 五路伐蜀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六十八章 五路伐蜀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蜀国细作闻之,急飞马报入成都。蜀汉自后主刘禅继承大统,即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巨细,咸决于孔明。孔明乃约官职,修法制,教导文武百官道:“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尔众官应直言议政,若如是,则亮可以少犯过错矣。”虽说如此,孔明仍事必躬亲。一日在相府中自校薄书,主簿杨颙进来看到,便劝谏道:“一国为治者,应自有体系分工,谓上下不可相侵。某请为明公以常人居家譬喻之。今有一家之主人,其使奴仆执行耕稼,婢女典掌炊爨,养雄鸡而主司晨,饲恶犬而主吠盗;雇牛以负重载,借马以涉远路。如此则家私百业无旷,所求皆可满足,雍容高枕,饮食无忧矣。若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与奴婢鸡犬牛马,尽劳其体力而为此碎务,必至形疲神困,终无一成也。岂其家主之智不如奴婢鸡狗哉?是因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是彼皆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国之宰,总领天下臣民,竟乃至于躬自亲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过于劳乎!丞相事必躬亲,其置有司百官何用之哉?”孔明闻之逊谢,但不能改之,仍行之若素,不肯放权任人。后及闻杨颙病故,孔明为之啼泣三日,但亦自语道:“子既不惮于劳,何死之太早?真是死生由命,修短在天,岂是人力而能主之!”

且说先主刘备即死不久,其跟随创业旧臣亦多有病亡者。后主却是大异于其父所为,只管垂拱而治,将凡是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事,皆听诸葛丞相裁处,自己不去过问。当时因后主未立皇后,孔明便与群臣上言:“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乃夏侯氏所生,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后主即纳之。因夏侯渊与曹操乃同族兄弟,此后刘禅即曹操外甥女婿,魏文帝曹丕表妹夫也。建兴元年秋八月,忽有边报传来:“魏文帝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后主听罢大惊,因闻相父在府,即差近侍赍旨,宣召孔明入朝。使命去了半日,回报丞相染病不出。后主转慌,遂驱车驾亲至相府探病问计。相府门吏见陛下驾到,慌忙拜伏跪迎,后主不使通报,舍下众臣在丞相府外,自己下车步行,独进第三重门,见孔明独倚竹杖,在池边观鱼。后主不敢轻动,在后立久,乃徐徐言道:“相父贵体安康否?”

孔明回顾,见是后主,慌忙弃了竹杖相迎,扶后主入内室坐定,问其何来。后主道:“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相父缘何不肯出府视事?”孔明笑道:“曹魏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将退敌之策议之于公堂,泄漏于人?五路之兵,臣已退其四: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素得羌人之心,已驰檄令紧守西平关,此一路兵不必忧。又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亦飞檄遣魏延为疑兵之计退之,此一路兵又不足忧。又知孟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已使李严亲笔修书送与孟达,令其推病不出,此一路兵又不足忧。又知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易守难功,臣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曹真不久自退——此四路兵俱不足忧。又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此数处调遣之事,皆不用丞相印信,也无需陛下用玺,故无人知觉。”

后主大奇道:“即不用丞相印信及玉玺,如何调得这许多兵马动?”孔明将卧龙令牌自怀中取出,递予后主道:“即是此物。休说我蜀汉之将,但是天下刘氏宗亲和汉室勋臣故旧大臣,可不奉天子圣旨,不可不奉此牌。若违此牌调遣,天下诸侯或汉族勇士,皆可诛之。”后主仔细将双面文字图形都看过,深刻脑中,恭敬奉还孔明,说道:“相父即有此物,调动天下之兵亦是不难,则我大汉稳如泰山矣。”孔明以卧龙令相试,见刘禅即不惊慌恐惧,也不戒备疑惑,不由暗吃一惊,不知其是大智若愚,还是丝毫不懂。于是续道:“只有东吴这一路兵,未必便敢轻动,再与我西蜀结怨。那孙权是个势利小人,又如吕布轻易去就,必观风向,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孙权犹记曹丕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出。虽然如此,须用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其四路之兵,不足忧也。退兵之事,故当丞相职责所在,何劳陛下圣驾来临?”后主大喜,心明眼亮,即问安请辞。孔明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见众官环立于府门之外,皆怀隐忧。

众官见后主面有喜色,被丞相送出,皆疑惑不定,惟一人仰天而笑。孔明视之,见乃新野人邓芝字伯苗,现为户部尚书,汉司马邓禹之后。孔明暗令人留住邓芝,请到书院中道:“我欲使人往结东吴,须不辱君命。使者之任,非公不可。”邓芝道:“丞相差遣,敢不从命。但恐愚才疏智浅,难当此任。”孔明细述吴主孙权脾性,并请捎家书一封给兄长诸葛瑾,邓芝应允而退。次日,孔明奏准后主,差邓芝为使,往说东吴。邓芝拜辞后主,孔明率众送至城外,再三叮嘱。邓芝拜谢孔明举荐之恩,表示绝不负众望,便乘船投东吴而来。

却说东吴自退魏兵之后,吴王拜陆逊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自此举**权皆归于陆逊。张昭、顾雍启奏吴王,请改年号,孙权从之,遂改为黄武元年。忽报魏主遣使至,孙权召入,魏使即宣魏帝圣旨道:“蜀主刘备败归白帝城,因使人求救于魏,魏故发兵应之;今已大悔,欲起四路兵取川,东吴可来接应。若得蜀土,各分其半,君无戏言。”孙权领旨,礼送魏使出居馆驿,乃修书请问于陆逊。陆逊回书奏道:“臣料魏国诸将皆非诸葛亮之敌手。今且应允,只探听那四路军如何。若四路兵胜,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孙权从之,乃请魏使进殿,答复道:“谨遵陛下圣旨。奈军需未办,择日便当起程。”魏使回京,报说孙权意存观望,首鼠两端。曹丕大怒,从此愈加不堪孙权为人。书中暗表,那曹操终生与刘备为敌,但自曹丕登极以来,却从未亲征西蜀,专务征吴,你道为何?正因极恶似此朝三暮四、降而复叛者也。

曹丕见五路伐蜀无果,既从严整顿朝纲,以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代为廷尉。高柔见朝中三公每日无所事事,只务清谈逸兴,又极稀参与朝政,便上疏魏帝曰:“臣谓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公,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补起天听,光益大化。”魏文帝览奏大为嘉赏,即采纳之,诏命三公议政。

孙权按兵不动,四路细作陆续来报:西番兵出西平关,见了马超不战自退;南蛮孟获起兵攻四郡,皆被魏延用疑兵计杀退回洞去了;上庸孟达兵至半路,忽然染病不能前行;曹真兵出阳平关,赵子龙拒住各处险道,亦不能取胜而回。孙权乃谓文武道:“陆伯言真神算也。孤若妄动,又结怨于西蜀矣。”忽报西蜀遣邓芝到。孙权令入,礼罢献茶,即问伯苗此来何意。邓芝道:“某虽受丞相孔明之使,但亦特为吴国利害而来。未知大王欲与蜀和,还是欲与魏和?”孙权道:“孤实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

列位看官,此话若是从别人口中说出,那倒也罢了,此时从孙权嘴里说出来,邓芝刚喝下的一口茶便险些儿全都喷洒在地上,勉力咽入腹内,差一些便脱口而出道:“前者背盟偷袭荆州,亦不知是哪个不能全始全终!”静了一口气,这才改口笑道:“常言道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无益。某闻大王继承江东大业之时,亦是少年英雄,尚不如今之我主年长也。大王休看我陛下年轻,亦聪明远见之主。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贽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孙权笑道:“孔明诚心复合,邓伯苗可谓不辱使命者。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孤今欲与蜀主连和,其意已决,望先生居中调停可也,吴蜀两国幸甚。”

于是吴王遣中郎将张温为使,令随邓芝入蜀通好。那张温字惠恕,吴郡人,亦为才辩之士,遂奉命与邓芝入川答礼,使人报与后主刘禅。后主大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张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次日孔明设宴相待,席间申说两国应弃前嫌,永结盟好,并力破魏之意,请大夫善言回奏吴主。张温领诺,以为孔明怯懦可欺,言语间便有傲慢之色。孔明薄怒,忽想起一人,即命从监中放出学士秦宓,因谏伐吴时为先主拘押,赦免其罪邀至府中,密令如此如此,以压吴使气焰。

张温来日回拜蜀主,后主再于金殿召见,厚赐张温,并设宴于城南邮亭,命众官相送。孔明殷勤劝酒,张温酒到杯干,旁若无人。正饮酒间,忽一人乘醉而入,对丞相昂然长揖,入席就坐。张温见其无礼,乃问孔明道:“此何人也?竟疏狂如此?”孔明答道:“此位来历非凡,乃为先帝所重。胸中包罗万象,学究天人,亮亦自愧不如。姓秦,名宓,字子敕,现为益州学士。”说话的,你道孔明专从监中放出秦宓,令其来见张温,却是何意?其实易解释耳。那张温即能为吴王选派出使,必因其乃为饱学之士,又辩才惊人,名动江左者。孔明因见其贡高傲慢,自己身为一国之相,又不能以口舌之利与其较以上下,这才想起秦宓。使之以辩才对辩才,好让张温心服口服,才不至于回吴之后,论说蜀国君臣长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