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传奇 > 第一百零八章 床头捉刀

汉末三国传奇 第一百零八章 床头捉刀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1-03 23:32:08 来源:笔趣阁

正在危急万分之际,忽见下流港内驶出十余只战船,当头船上一员大将,手执长矛,高声大叫:“嫂嫂留下侄儿去!”原来是张飞巡哨江岸,闻江边赵云随从报说消息,才急来截住吴船。船打对头,张飞提剑跳上吴船,周善提刀来迎,被张飞手起一剑砍倒。夫人大惊道:“叔叔何故无礼?”张飞道:“嫂嫂私自归家,还要抱走侄儿,才是无礼!俺哥哥是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说罢与赵云回船,放孙夫人五只船去了。孔明得知阿斗复被抢回,又惊又喜,自申文书前往葭萌关,报知玄德。孙夫人回吴,见母亲国太没病,知道是被骗归,心头转恨兄长孙权,只得留在南徐,按下不提。

孙权闻说张飞杀了周善,由此大怒,唤集文武,便要令鲁肃起军攻取荆州。正商议调兵之际,忽许都有细作来报,说曹操起大军四十万,欲来报赤壁之仇。孙权大惊,只得按下荆州,商议拒敌。便在此时,长史张纮家人前来报丧,说张纮病故,并有遗书上呈,劝孙权迁居秣陵,以为万世基业。孙权览书大哭,即命迁治秣陵,修筑石头城,改称建业。吕蒙又请于濡须水口筑坞以拒曹兵,孙权许之,便差军数万修筑濡须坞,日夜兼工,刻期告竣。

却说曹操自平定关中,在朝中威信日长,势压群僚。长史董昭劝进魏公之位,宜加九锡以彰功德。侍中荀彧以“臣子宜守谦退之节”阻止,曹操尊重荀彧,力辞魏公之爵,即以曹侯之位请立魏国。献帝从之,使其建都于邺城,并命崔琰为魏国尚书。因临菑侯曹植极有才华,曹操欲立为太子,发函求问崔琰。崔琰立即回信,书不封口,令人持之呈报答道:“臣闻《春秋》有云长子当立,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理应承继大统。其余冒死不愿与闻。”曹操见其如此大公无私,不由喟然赞叹,便调崔琰为中尉,暂罢议立太子之事。

说话的,你道崔琰何以死命保荐曹丕?原来崔琰与曹丕之亲,甚于曹植。早在建安十一年,曹操征讨并州之时,留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二人即为朋党。曹丕当时不理政务,专喜着华服乘豪车,外出游猎。崔琰毅然上疏规劝:“臣虽不才,亦曾闻周文王不敢以打猎为乐,《尚书》明载其事。鲁隐公外出观鱼,《春秋》因其非礼而讥刺之;夏桀无道,《诗经》云为‘殷鉴不远’讥之;王者疾日不应举乐,《礼记》以为忌戒。得失成败之事,不可不深思明察。袁氏富强而公子放纵,游乐极奢,正义之举天下不闻,明哲君子顷刻远离,勇武壮士不肯为其尽爪牙之用。故袁氏虽拥百万之众,地跨四州,终至无立足之地。今国家衰败,恩施不广,民思德政。曹公以丞相之尊尚亲与戎马,上下操劳辛苦,世子亦当遵循正道谨言慎行,思治国大略,对内有所鉴戒,对外发扬高远节操,深思太子重责,自贵己身。今世子却着卑贱之服,四方急驰身临险地,志于猎获鸡兔之乐,忘国家社稷之本,实令识者痛心。望世子即毁猎具,弃行旅戎服,以孚众人之望,不让老臣获罪于天,则天下幸甚!”

曹丕见此奏章,直惊得遍体流汗,果然立即烧了猎具、丢弃戎服,后亲向崔琰认错服罪,请其此后发现自己再有类似之错,定要随时给予批评教诲。崔琰见曹丕如此谦卑,且从谏如流,故此认定其有君临天下之质,是以曹操来书问,便毫不犹豫,推荐曹丕为太子。崔琰本为冀州名士,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极具威仪,非但为朝廷中人敬仰,即便曹操亦对其有几分敬畏。崔琰曾向曹操举荐巨鹿人杨训,说其虽才能不足,却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以礼征召杨训。崔琰又出言正直,毫不避讳,亦不当面奉承。曾与河内温县司马朗为友,当时在其府中见到司马懿,即对司马朗说道:“令弟仲达聪敏明哲公允,刚强果断英勇,皆非公所能比。”其爽直如此。崔琰有堂弟名崔林,年少时籍籍无名,每被亲戚轻视。崔琰却常道:“此儿大器晚成,终必有大用于国家。”又评论涿郡人孙礼、卢毓道:“孙礼诚信耿直刚毅果断,卢毓清醒机警深明事理,且百折不挠,皆可做三公。”后崔林、孙礼、卢毓都官至宰辅——崔琰识人辨才之能又如此。另崔琰明鉴卓识,笃于情义,其友公孙方、宋阶早逝,崔琰便抚养遗孤,恩义慈爱似同亲生,世人无不称赞敬慕。

闲言少叙,书接前文。只说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又立魏国于邺城,于是西北各游牧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匈奴亦派使者入贡许都,送来大批奇珍异宝,请求面见魏侯。曹操因身材矮小,恐被来使轻视,于是急将美男子崔琰召来,要他代自己接见匈奴使者。崔琰不从,曹操固请,最终只得应命。崔琰于是居中端坐,接受匈奴使者拜贺,曹操却扮作侍卫模样,手握钢刀,挺立在坐榻之旁。接见礼毕,曹操即派从人去问匈奴使者,对魏侯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说道:“曹公虽长相俊美,丰采高雅,而不如榻侧捉刀之人气度威严。此人绝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从人以此话回报,曹操大喜,尝以此为笑谈说与群臣。

建安十六年,曹操欲报赤壁之仇,兴兵再下江南,命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正然抱病,但恐曹操误会,只得带病而行。曹操见到荀彧大喜,将其留在军中,并令统领后军,自率前锋军马先行。不料未至濡须,荀彧之子荀惲突发哀书来报,说荀彧病死于寿春,终年五十岁。曹操览书大哭,为之废食三日,便令回兵许都,为荀彧治丧,命以王公之礼厚葬,谥曰敬侯。回首荀彧自背弃袁绍,追随自己一生,所建大功无人能及,不由悲不自胜,向群僚叹息道:“文若一死,某之子房休矣!”遂令军中史官叙论荀彧生平之功,以扬名于后世。

史官领命,按察薄籍,乃叙荀彧所建大功曰:荀彧乃荀子孙卿之后,其祖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荀爽曾任司空。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曾大为惊异道:“此子是王佐之才也!”永汉元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自为相国,荀彧弃官归乡。同郡韩馥时任冀州牧,派人接荀彧及其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后冀州为袁绍所得,荀彧及弟荀谌、同郡辛评、郭图皆归袁氏。荀彧以袁绍终不能成事,遂离袁绍而投曹公,时年二十九岁。荀彧初见曹公便道:“董卓残暴,必因祸乱暴毙。”其后董卓果死于吕布之手。

兴平元年,曹公东征徐州牧陶谦,张邈、陈宫乘机谋反,迎吕布入据兖州,乃为祸乱。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当时曹公率大军出征,留守兵力极少,荀彧急召夏侯惇前至鄄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豫州刺史郭贡因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求见荀彧,夏侯惇恐其被害,极力劝阻,荀彧则道:“郭贡与张邈素无往来,今受其蛊惑而至,尚未定计攻城。某趁其计议未定而去说之,便可使其中立,不为吕布所用。我若不往,其必恼而定计攻城,则兖州危矣。”于是坦然孤身出城会见郭贡,言谈自若,宠辱不惊。郭贡见荀彧坦然赴约,认为鄄城易守难攻,且必有备,遂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范县、东阿及鄄县三城,待曹公回师濮阳击败吕布。此荀彧保魏第一大功也。

兴平二年正月,曹公大败吕布于定陶。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公欲趁机夺取徐州,荀彧劝阻道:“当年汉高祖保守关东,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基地以控制天下,终成大业。将军凭兖州以为根本,此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得不先稳固之。今若舍吕布而东攻徐州,吕布必乘机侵扰,我三县之地亦不可保。若徐州不下,将军将安身于何处?况陶谦虽死,徐州已让于刘备,现东方都已收麦,刘备及陶谦旧部必会坚壁清野以防将军。如此不出十日,我十万人马未战先困。前次讨伐徐州时将军因愤屠城,徐州子弟今番必会誓死奋战不降,将军即使攻下徐州,亦不可守,望将军细细权衡。”一番苦口婆心,终于说动曹公,放弃进攻徐州。曹公北返,其后割麦存粮,大败吕布,兖州遂平。此荀彧保魏第二大功也。

建安元年,荀彧随曹公击败黄巾军。七月,献帝从长安返回洛阳。荀彧力劝曹公首倡义兵勤王,迎请献帝至许都,奉天子以令天下不臣,可得天下之势。曹公认为言之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秘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奉迎献帝迁都于许。曹公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常以天子名义号令天下,并以此扫平诸侯,一统河北诸州。此荀彧保魏第三大功也。

曹公连年在外征战,全凭荀彧居中持重,军国之事也皆由荀彧调度筹划。曹公曾问荀彧:“若先生不幸,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答道:“荀攸、钟繇可也。”于是二人皆胜其任,屡立战功。荀彧善于识人,更善举荐人才,初荐戏志才,志才死后,又举荐郭嘉。皆因郭嘉虽有大才,但放荡形骸,行为不检,故此不得已而后荐之。十余年间,荀彧又先后荐陈群、杜畿、司马懿等人共辅曹公,皆为当时名士,亦各称其选。此荀彧保魏第四大功也。

建安二年正月,曹公南征张绣败归。袁绍则日益骄矜,写信给曹公时辞语骄慢。曹公将袁绍书信示之荀彧,则以十胜十败之论回复曹公。又谏以关西之事尽托钟繇,曹公遂于建安三年五月降张绣,十二月诛吕布,平定中原。次年四月,曹公派将北渡黄河击杀眭固,占射犬,控制河内,于是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三州。此荀彧保魏第五大功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