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争鸣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九十四章 百家再争鸣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2:36 来源:笔趣阁

当皇帝.曹丕在朝廷中枢为自己的帝国,找寻和培养继世之臣的时候,帝国内部其余的一十三州,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遥远的北方草原和西域之地就不用说了,此时正在如火如荼的,为两大都护府的设立而辛劳呢。三年过去了,这两大都护府也多多少少已经看见成效了。

北庭都护府所在地,瀚海双城的筑造,如今在朝廷政策的鼓励下,帝国北部各州的全力支持下,以及草原大漠当地各族胡人的帮助下,最多再有个一年半载便可以完工了。原先董昭在设计这两座大城的时候,计划是六年完工的,如今看来工期恐怕会提前不少哦。

西域都护府就更好说了,本来就有着一定的基础,如今也不过是重新建立复通了。无非就是重新与西域各国建立起联系,跟他们通商,然后再让他们入朝进贡即可。只不过西域之地国土辽阔,而且又多是大漠,这些事情做起来就要耗时的多了。好在此次西进,帮助西域都护.邓艾一块儿做这事情的人也不少。

自建安三十五年,天下四海归一以来,已经十年的光景了。虽说在这几年里,帝国中也曾出现过那么几场不安分的叛乱,但大多都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总体上帝国的国运是一直向上爬升的。

无论是前朝的汉献帝.刘协时期,还是现如今的大魏世祖文皇帝.曹丕时期,朝廷总体上都在秉持着与百姓休养生息的大方针,天下初定,百姓盼望安定已久,自然不适合再大动干戈了。

因此帝国境内,这几次以庲降都督.王平、辽东太守.公孙渊为首的叛乱,虽然刚开始都是声势浩大无比,可没过多久都是落了一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便是这个道理。

而本朝皇帝.曹丕,在继位之后更是加大了与民修养生息的力度。建安年间的开荒、军屯、精兵、减税、薄徭役等政令,一律不改,甚至力度还更加大了几分。除此之外,皇帝下令鼓励百工生产,鼓励百姓多生子孙,并对这些有很大政策上的优惠。

同时,朝廷在黄初元年,便下了兴学的诏令,这几年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和发展。一方面,确实是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的。可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为了教化百姓,让他们懂的圣人的道理,这对于双方则是一个双赢。

再后来,各州郡的国学馆和私立书院在帝国境内,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皇帝的兄弟,江陵王.曹植为了朝廷的这方政令,又是改良蔡侯纸,又是研制书籍印刷之术的,更深层次的推广了兴学程度。

也是在那个时候,太中大夫.韩暨[ji].韩公至还在世,为了缓解兴学所带来的的文房四宝紧缺的市场压力。他与江陵王.曹植一起向朝廷联名上书,请求放开对商人自古以来的重税围困,鼓励

(本章未完,请翻页)

商人加入造纸坊的市场。

在这个年代,商人向来被所有的人贱,即便是社会最底层的贩夫走卒,对他们也很是不屑。因此,商人虽然有钱,但是在儒家思想盛行的这个年代,他们的社会地位反而是最低的,也是最被别人所看不起的。

也因为此事,韩暨和曹植甚至被朝中的某些个大臣们,冠上了“重伤抑农”的标签。要不是曹植贵为诸侯王,恐怕那群大臣们,就会像世坊之间的百姓那样,说出“颠覆国本”这一类更难听的话来了。再后来,朝中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很是争吵了一番,当然朝中的大部分朝臣都是各名门望族出身的,自幼读的便是《大学》、《中庸》、《论语》之类的儒家圣贤之书,对韩暨和曹植这一种的有教无类,甚至有些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想法,肯定是不同意的。

要不是最后曹植的兄长皇帝,以及丞相.钟繇二人,在一番思索之后,坚定的站在他了这一边,他的这个引导鼓励商人入市的论策,能不能推行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呢。

如今,距离朝廷下令兴学已经过去了五个年头,距离江陵王.曹植改良成功蔡侯纸已经过去了两个年头,甚至距离雕版、胶泥活字印刷之术的成功,也已经快要一年了。而各州兴学的进程不尽相同,但是都各有特色。

荆、扬二州,以及司隶、兖、豫、冀等中原各州,作为曹植一有发明便可第一时间享受到的州郡,以及自天下归一以来,几乎再也没有受到过战乱侵袭的地方,兴学方面之上,也是发展的最好的。

尤其是司隶、冀州、兖州、豫州这四州,一来本身就位于中原腹地,气候、人口等上面也是帝国中最好的州郡。另外,自秦汉以来,帝国的各大名门望族,便大多分布于这些个州郡。

本朝太祖武皇帝.曹操更是起兵于兖州.陈留郡,因此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重臣,都是来自于周边的河内、颍川等郡。就好比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沛县,而诸如萧何、樊哙、卢绾[wan]等这些他的同乡,便组成了大汉开国的朝廷班子。同时,一个家族之中但凡出现一个,位列三公九卿甚至州刺史、郡太守的人物,这个家族在十数年内,便会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大族,更何况这些个开国元勋了。

因此,在荆、扬二州朝廷和府衙的国立校馆,更加的强盛一些,而在中原和北方的各州郡里,却是国立校馆和氏族们的私人书院并世而存的局面。在极个别的地方,甚至那些个氏族们的私立书院,反而比当地的国立校馆更强盛一些,就比如那博陵崔氏和清河清河崔氏共同设立的,并且得到了皇帝.曹丕亲自提匾,如今早已经是盛名满天下的冀州“信都书院”。它比起北方各州的国立校馆,名声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啊。

早在朝廷打算兴学,并重开太学和国子学之初,

(本章未完,请翻页)

当时的丞相.钟繇便曾经提出,对于这两所帝国规格最高的校馆建设,不应当像前朝一样,只讲授儒家的名著典籍的经意。并引经据典的证明和提出了,应当取百家之长,有教无类的将诸子百家中的,诸如法家、道家、兵家、纵横家、墨家、辩者、阴阳家等,都应该纳入学院的课程之中,并聘请相关的教瑜对学生们予以传授。

这番言论,当时虽然引起了在座绝大多数大臣们的诧异,因为毕竟朝廷大多数的臣子们,自幼学的便是儒家的典籍,其它的虽然有涉略,但最多也只是凭个人爱好,学的那么一丁点儿罢了。另外,只有朝中的武将们,和一些极其特殊的朝臣,诸如廷尉、太祝、太常、将作大匠这些官员们,才会看一些法家、兵家、阴阳家和墨家的东西。

可最终,因为丞相.钟繇的威望在那里摆着呢,而且钟繇本身所引用的经籍典故,也确实都有说服力,最终也使得这一想法在太学和国子学之中,得以推行。最重要的是,帝国之中人人皆知的才高八斗的江陵王.曹植,便是集百家之长于一身的全才,如若他只是研究儒家或者其它的某些少部分言论,是绝对不一次又一次的研制出,让世人都为之经验的东西的。而他也正是,钟繇推行取百家之长,最有理也是最有利的论证。

同时,丞相.钟繇的这一言论,使得其它州郡的国立校馆和私立书院们,都颇受影响。以至于,帝国自五胡叛乱被平息之后的,竟然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于是乎,一些将近百年了无生机,甚至马上都要绝世的学术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并得以进入各方的书院之中。

丞相.钟繇也因此得以真正的是实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州郡的刺史和太守们,在闲暇之时,都会抽空前往自己所辖之地的国立校馆,为学院的学子们讲授经籍。

而且许许多多在野的各派大家学者,因此纷纷被邀请重新出山了。这其中有一位,很有趣的年轻人也在被邀请之列,最重要的是,他本来打算自己的余生就在某个小山村里种田了,再也不过问尘世之事了。

可最终在被人游说之后,因为种种特殊的原因,他竟然同意了出山,并拖家带口的走出了那个小山村,以一个半文盲的状态,担任了某书院的兵家教瑜。更让人所惊奇的是,那个书院中的人,在得知了他要来学院担任兵家教瑜之后,一个个的都兴奋无比。

而这个年轻人就是曾经的匈奴少年,如今在野的骁骑游击将军,盧[lú]奴侯.詹台。邀请他的书院并不是他所在的冀州州立书院,也不是隔壁幽州的州立书院,而是冀州中声名一点儿不比州立书院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信都书院”。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