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十二章 太行峻秀,高山仰止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十二章 太行峻秀,高山仰止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2:36 来源:笔趣阁

黄初元年,公元235年,夏,五月十九。

这一天晴空万里,老天爷甚至舍不得洒出一片云彩,为大地上的人儿遮凉。稍微有一丝风吹过,也是热浪滚滚,吹得人脸庞发烫。

可即便是夏日的炎热,也没能阻挡住某些人的激情。

信都城外,南面官道之上旌旗满目。州郡一众大小官员们,此时都在路旁的林间簇拥而坐,似乎是在等什么重要的人物。

早上巳时方过不久,远远便看见,有一队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由南向北而来,那便是他们要等的贵人。

“快快快,来了来了!”

众人闻言急忙从林间树下站起身来,随后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官道两旁。一时间整个路边鸦雀无声,隐隐只能听得到那夏蝉的嘶鸣。

少时,那支数百人的车队便来到了身前。

只听得路旁为首一人高呼一声,“臣,冀州刺史.崔琰,携信都城全体官员,恭迎贵使.司徒大人。”言罢,随即带着身后的一众官员们,呼呼啦啦的跪倒了一片。

那远道而来的队伍,自然就是奉天子命,持节巡视北部各州的司徒.陈群。

自四月的那一日,丞相.钟繇和皇帝.曹丕密谈完之后不久,司徒.陈群和司空.华歆便离京了,二人一北一南奉命持节而去。

而司徒.陈群代天巡视的第一站,自然便是这冀州州府.信都城,因为这信都城里有一所让皇帝.曹丕都赞赏不已的“信都书院”,而且陈群此次前来,还带来了皇帝钦赐的牌匾。

而天子使者巡视的消息,自然早早的便到达信都城。,冀州的众位官员,尤其是崔氏一脉的人,无不欢喜雀跃。“信都书院”能够被皇帝钦赐墨宝,并敕造了牌匾,那可是无上的殊荣。因此也才有了,方才的这一幕。

只见那有着云罗华盖的马车,随即稳稳的停下来。

有一身长八尺,面如冠玉,朗眉星目的人,持节慢慢的从车上走将车来。随后将手中符节递给了从一旁的宦官,并从他的手里接过一道圣旨,缓缓舒展开来。

此人自然便是那持节使者,三公之一的司徒陈群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慷慨于民,营造信都书院,深得朕心。朕特赐下墨宝,愿尔等.......”

圣旨自然还是冠冕堂皇的那一套,先宣扬了冀州崔氏两脉的功绩,着实有功于民什么的,再然后赐下牌匾,以兹鼓舞,愿你们再接再厉什么的。

“臣等,谢陛下隆恩。”

“哈哈哈,季珪兄(崔琰,字季珪)快快请起,如今正事已毕,诸位无须再如此多礼。”说罢,陈群上前一步,将地上的崔琰虚扶起来。

崔琰诚惶诚恐的说道,“有劳圣使,不避炎夏酷暑而来。我等已在城中摆下酒宴,特为陈大人接风洗尘。”

言罢,却见那陈群微微摆手说道,“诶,吃饭不急,还是劳烦季珪兄先带我去看看那,声名满洛阳的‘信都书院’吧,老夫可是早已迫不及待了呀。哈哈...”

崔琰微微低着的脑袋眉头微皱,“呃...不瞒大人,那信都书院在城西山脚下,距离此处尚远,恐怕......”

“无妨无妨,好饭不怕晚,还劳烦季珪兄差人于城内通传一声,什么时候我们看完了书院,什么时候再回城开筵如何?”

“遵圣使令!”

......

一个时辰之后,陈群、崔琰一行人,便来到了城西太行山脚下的信都书院。

不过此时书院正在营建之中,狼藉一片,还不能称之为书院。无数的工匠们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再加上那伐木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好不热闹。

只见这信都书院的建址,东面距离信都城城郭,约摸着有七八里的路程,就算是走路,小半个时辰也就从城里走过来了。而西面则毗邻太行,山幽林静,风景秀丽,确实是个读书的好去处。

整个书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长约百余丈,东西长约五十丈,建成之后,足可容纳学子千余人。虽然比不上洛阳的太学和国子学那般恢弘壮丽,可对于一州一郡,甚至还是一个私人书院而言,气势足以了。

陈群看着眼前这正在营造的书院,忍不住心生感叹,这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的实力,不愧是北方第一大氏族,势力果然不容小觑啊。

“大人请跟我来”,崔琰在前引导不紧不慢的向陈群讲解道,“这石材、木料,都是就地取材于太行之中,这所有的工匠也都是按时发放工银的。”

只见崔琰指着一座正在修建的大门说道,“此处乃是我信都书院山门,届时当今皇帝陛下所钦赐的牌匾,将挂于此处。由此而内,分别是书院的仪门、先圣殿、讲堂、泮池、藏书阁、杏坛,两边乃是廊房,可作为学院先生和外地士子们住宿所用。

仪门者,礼仪之门也,旨在提醒学子们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失礼。

先圣殿,乃是当年拜谒我儒家圣人之殿。届时,主位会供奉仲尼圣人,左右两侧会为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四大贤人立像。东山墙会画上孔圣人弟子七十二贤人的传略,以及十二先哲的画像。东山墙会将我儒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的书写于上。

讲堂,顾名思义,将来会是书院先生给学生们授课的地方。

泮池者,泮水之池也。孔圣人家居泮水之滨,少年时常在泮水边读书。此泮池,以示不忘先师之意也。

至于这藏书阁,自然是储存学院书籍之所在。待书院建成之日,我崔氏一族将会把家中藏书,全部运往藏书阁,以供学院士子们观览。再好的书,没有人读也不过废纸一张罢了。

杏坛,昔年孔圣人曾于带领一群青少年垒土筑坛,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栽在坛边,他望着那银杏说道,‘银杏多果,乃弟子满天下之意。树干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征着弟子们正直不曲。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白标着弟子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坛也就叫就杏坛吧!’我等循孔圣人杏坛讲学,在此除地为坛,并栽植一颗银杏,亦名‘杏坛’。

整个书院,按现在的营建进度,预计明年开春,第一批学子们就可以入学了。”

陈群在崔琰的引导下,一点一点参观着书院的进展,心情不免大好。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将来那朗朗书声盈满园的场景。

随即陈群好像想到了什么,出口询问道,“季珪兄,不知这信都书院可有门槛,收费几何呀?”

崔琰即刻答复道,“回圣使的话,至于书院的学费一事,我等暂时没有敲定。不过下官在此承诺,如果真有士子家中贫寒,而他本人有恭谨谦顺的,我书院分文不取。

另外,如若个州郡的校馆满员,那些无学可上的各乡俊杰,都可以到我信都书院来。”

陈群闻言,眼睛不经意的一眯,可很快又恢复了正常,也并没有说些什么。毕竟当下,帝国的国库还不是那么充裕,有崔氏这样的名门望族带头兴学建馆,终究还是利大于弊的。

忽然,身旁的崔琰停下了脚步,转过身来向着陈群深深一揖道,“陈大人,下官有个不情之请,还望大人应允?”

陈群闻言并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哦?季珪兄所为何事啊?”

见状,崔琰急忙说道,“不瞒司徒大人,我书院仪门的牌匾,未有着落也还未落匾,希望大人能不吝赐教,为仪门起名留下墨宝,不知大人可否应允?”

陈群闻言本想着拒绝,因为有皇帝陛下珠玉在前,自己又怎么好意思献丑呢。

可随即一想,人家崔氏一族为了帝国兴学之事,不惜出巨资兴修书院,如今只是向自己讨要一份字帖,又有何不可呢?

想到这里,陈群心中豁然开朗,随口说道,“《诗经》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虽不能至,然心神向往之。这仪门之名不如就叫‘高山仰止’如何?”

“好,好名字,司徒大人,不愧是博学之士啊。下官在此代书院,谢过大人”,听完陈群引经据典为仪门起名,情不自禁的出口夸赞。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陈群闻言哈哈一笑道,“哈哈,季珪兄谬赞了。汝崔氏一族,不惜耗费万金创立书院,以养天下士子。我陈群不过搬弄了一下口舌罢了,又有何功劳可言呢?”

再后来,天下读书的士子,人人皆知在那冀州信都城以西的太行山麓,有一“信都书院”,山门牌匾是由大魏太宗文皇帝.曹丕钦赐,而仪门牌匾则是由“九品官人法”开创者,鼎鼎大名的司徒.陈群所赠。

这份殊荣,可是其它书院甚至州郡校馆所没有的。

信都书院的声名,也因此广播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