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二十三章 韬光养晦,贾充收盐造船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二十三章 韬光养晦,贾充收盐造船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7:52:36 来源:笔趣阁

建安三十五年,公元230年,夏六月。

“军屯论”在呈报朝廷之后,竟然奇迹般的受到了魏王一派和“保皇派”的一致认可。于是,很顺利的便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推广,但写出此论的邓艾,仿佛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来自朝廷和魏王的任何嘉奖。

荀彧虽说与曹操一派政见不合,但是并不代表着,不会取纳他们这一派有利于社稷与百姓的谏言。

————————

话说那一日,扬州刺史.陆抗借私盐归公一事,坑了贾充一把后,并顺势向朝廷告了一状。

天下方定,朝廷命官竟然无故屠戮百姓,这着实过于骇人听闻。即便那群所谓的百姓中,大部分都是刁民,但他们依旧有着大汉子民的身份。

结果,自然是金銮殿内的皇帝再次勃然大怒,要顺势杀掉这个曹仁留在扬州的眼中钉,而荀彧则顺势又加了一把火。

后来,世子曹丕动用了朝内多方力量予以斡旋,但最终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贾充被荀彧的尚书台,很巧妙的将他从一个刺史府治中,从三品的地方大员,贬谪到了会稽郡.章安县,去做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

章安,位于会稽郡东南沿海,乃本郡之要邑。人烟稀少,常年有山越之民作乱,苦不堪言,历来都是扬州官员贬谪的最佳选择地之一。而章安县人,善于操舟,水行而山处,以船为本,以楫为马。

正所谓,祸之福所依,福之祸所伏。

此县虽然贫苦且多动荡,但是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南北数百里海岸线中,唯有此处水上交通之便,易与外界联系,海边水深且平缓,是一处天然的港口,而且本地产盐丰富,却一直没有被充分利用。

城北四十里有湖,名曰“章安湖”,旧吴时期大部分的战船模型都在此湖之上监造,随后由港口码头送往建邺。

而一般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景色往往都很不错。

贾充初到章安,心中自然抑郁万分,整天游山玩水,也算是乐得逍遥。

他的人品虽然说不上太好,但毕竟是有真才实学的。在游历了全县之后,自然而然的发现了本县的这些潜在的长处,心中不禁暗暗揣测到,在这里也不失为一个韬光养晦的机会。

这次,他充分吸取了上次屠戮平民的教训。此次在章安,依旧私盐归公,但却没有采取强烈的武力措施,而是以重利相诱。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中的这半句谋略,用在此时此处正合适。贾充用了相当丰厚的金银钱财予以利惑,当地的百姓,最终竟然心甘情愿的为他所驱驰。

另外,他将旧时的工匠们又召集起来。他知道陆抗在建邺召集了其他州郡的大部分工匠,想要研制更加宏大的新船,用以日后航海之用。既然自己来到了章安,这里的资源也就不能浪费。将官盐的获利,一部分用以补充府库,其它的被他用来建造船坞长,研制大船了。

而且,居于日后航海贸易的打算,贾充将海边的码头,又修缮扩建了一番。

一时间,平时这个人烟稀少的小县,竟然也变得热闹非凡起来。

虽有耳目将这里的事情告知了陆抗,但似乎并没有引起他的警觉。在他看来,区区弹丸之地的章安,任凭他贾充折腾,也翻不出浪花来。

这一日,贾充正在府衙内审阅下面传上来的公文。忽闻属官县丞来报,“禀报大人,本县工匠均已召集完毕,现在府衙门外等候大人训话。”

贾充虽然被贬谪成了七品县令,但是衙门内的其他官员却并不敢对他有丝毫怠慢,反而敬重异常。

一来,是因为他乃是曹仁大将军的人,保不齐哪一天他或许官复原职了,这时候怠慢于他,将来可没有自己好果子吃;二来则是因为,贾充借“私盐归公”一事屠戮平民的事情已经传开了,他这人又睚眦必报,谁敢去惹这个活阎王。

“善,这个差事,你办的不错,日后事成,本官不会忘了你今日之功。”

县丞听到这话,更加诚惶诚恐的说道,“不敢不敢,此乃下官分内之事,哪敢有劳大人记功。”

贾充也并没有跟他多余的废话,而是放下手中毫笔,起身走了出去。他这个人虽说睚眦必报,但是律法森严,赏罚分明,也不失为能做事情的一个干吏。

贾充来到府衙外,看着满满一地跪着的数百工匠们,朗声说道,“本官知晓,尔等皆是旧时造船的能工巧匠。今日本官将尔等重新召来,也正是此故。

本官今天想要告诉你们的是,此次造船不同以往,以往之船多为楼船、艨艟、走舸之类的战船,而此次本官让你们造的是可以遨游深海的宝船。”

说到这里,下面的工匠们顿时开始交头接耳起来。有些胆大一些的工匠,甚至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大人所说之船,我等从未见过,不知大人对此船有何要求?”

贾充自然早就料到了这些,捋着胸前的胡子,接着说道,“本官知晓,当世之船,载重量最大的是为大舡。旧时‘伪吴侯’孙权有一大舡,名曰‘长安’,可载近3000余人。此船以木为城,起楼撸,开四门,其上可驰马来往。孙权与那乐浪郡.公孙渊的战马贸易往来靠的就是此类之船,但此船仅能爬行于近海岸数百丈,不敢深入大洋。

本官要的是比这大舡还要更加宏伟的宝船,可运兵马钱粮,可遨游深海。”

闻言之后,工匠们顿感为难,这大舡已经是当世最为宏大的船了,要是建比它还要大的,恐怕不是一件易事。

贾充仿佛看穿了工匠们的心思,“本县知道,此非易事。吾可予尔等,两年的时间进行构思,再两年的时间进行研制,再一年的时间用以适航。本官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总之我要在五年之后见到此船。如若不得功成,夷灭三族。”

此言一出,下面顿时乱做一团。甚至有工匠想着,真要是如此这般,一会儿回家就逃,大不了再也不回来了,总比丢了性命要好。

正当众人惊恐万分的时候,却见贾充又说话了,“昔日你们大部分人,一月银钱不过区区一二百个五铢钱。本官在此应允,只要是参与本次征召的,每人在你们原有月钱的基础上再加三倍。

另外,谁先画出宝船草图的,本官赏良田四十顷,水牛十头,十金。能够率先带头研制出来的,本官赏良田二百顷,水牛五十头,五十金。其余众人各赏良田十顷,水牛两头,五金。”

本来众人还在谋划着逃跑,一听到此处,又改了主意。

要知道,现在天下方定,银钱倒在其次,大部分人都是富贵人家的佃户,要不然就是类似于他们之类的工匠或者打渔、贩盐为生。能有自己的数顷田地,那可是想都不想的事情,现在有这么一个差事,能拿到地,那......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要么是这辈子苦,下辈子还接着苦;要么搏一把,事成之后,自然是出人头地,自己和后代子孙再也不用劳累。

仔细想想,五年时间,只做这些的话,似乎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

想到此处,大部分人纷纷相互看了看对方,仿佛下定了决心,又纷纷叩拜,参差不齐的喊道,“遵大人令”

贾充附手站在台阶之上,看着这眼前数百人的如此姿态,心中不禁得意万分,仿佛那宏大的宝船已在眼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