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六章 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六章 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22:43:28 来源:笔趣阁

良久之后,御花园内的气氛终于好了一点,曹植也渐渐的冷静了下来,他觉得还是得把,一些事情更透彻分析给曹丕听。

于是,在沉思了一番之后,曹植又缓缓开口了,“二哥,这次的隐患不同以往,也必将会是自秦始皇嬴政,实行郡县制以来,又一次石破天惊的改革,而且也是必须要经历的改革。”

皇帝.曹丕随即也点点头说道,“是啊,听了刚刚子健你(曹植,字子健)对这些隐患的分析,这是让人不寒而栗。只是......子健你有没有解决这个隐患的突破口呢?”

曹植本身也想着将这几年,自己对这个隐患问题的一些个看法和分析,讲给曹丕听,也好一块想主意。这样正好,曹丕既然发问了,自己也好直接回话了,“不瞒二哥你,对这个读书人的隐患,小弟虽然没有十足的解决方案,但是已经有了突破的方向,接下来二哥你就听我好好跟你说。”

说罢,坐在青石上的二人,又往中间凑了凑。只见那曹丕的脑袋往这边靠了靠,曹植将脑袋往前伸了伸,然后不紧不慢的说道,“刚刚小弟对读书人的能够做的事情,已经分析过了。在这些其中呢,自然是入仕的人占得比例更大一些。可现在呢,就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前朝之时,朝廷使用的官吏选拔的制度,乃是众所周知的‘察举制’。这察举制的具体细节呢,自然也就不必细说了。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人才推举制度,在前朝初期也确实为帝国朝廷,推荐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志士。可是到了前朝后期,这套制度已经彻底完蛋了。尤其是桓、灵以来,这套制度已然成为了某些公卿大臣、名门望族的私人工具。乃至于出现了,‘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的状况。

因此,陈群.陈长文,在对这套制度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梳理之后,重新制定了一套更为合适的、先进的制度,也就是在建安年间就已经开始推行了的‘九品官人法’。那陈长文也因此,成为了我大魏朝三公之中,专门掌管天下教化的司徒大人,当然这陈长文也绝对配得上这个位子。

这陈长文也确实有大才,不禁制定了我大魏朝的《魏律》,还写出了这九品官人法。

这九品官人法也果然名不虚传,不过短短数年的时间,整个帝国的朝堂自上而下,吏治为之一清。更为重要的是,它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而且九品官人法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朝廷,有利于加强朝廷的权力,这可是前所之未有的好处。

可是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这套制度的缺陷也已经慢慢的暴露出来了,而这暴露出来的缺陷也是造成,现如今读书人无处可用这个隐患的重要原因。

二哥,你我都知道,这九品官人法评议人物的标准乃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而现在朝廷中,充当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正者一般是二品大员,二品大员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各大门阀世族,所以可以说是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人都是有私心的,现如今在中正品第的过程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官人法的主要标准。今天甚至都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些在历年各州郡所推举上来的名单里,就能充分的说明。九品官人法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各大名门望族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似乎也成为了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一个很重大的缺陷就是,无论是前朝的‘察举制’也好,还是现如今的‘九品官人法’也罢,归根究底他都是靠人力来向朝廷推举人才的。即便是现在看起来很是不错的九品官人法,也不过是通过全国大大小小百余个中正官的推荐罢了。

可是大魏帝国,如今光在籍的人口就有三千五百万之巨,而且随着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人口必将只会再次增多,将来可能会增加之五千万、六千万,甚至一万万人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这些中正官们,即便是他们再声名远扬,再行万里路,他们又怎么可能认得全,帝国之内所有有才之士呢。就像刚才臣弟所说的,我大魏在籍户九百万,三户出一个读书的士子,也有三百万之巨,这区区百余人又怎么可能人士三百万人呢。

而现如今九品官人法和读书人隐患的问题就在于,现在帝国境内大部分的读书士子,都是寒门出身。九品官人法推荐都是名门望族和氏族的子弟,这让占了大多数人的寒门士子们,又怎么可能同意呢?

所以,归根究底,到最后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是天下的寒门士子和现如今的名门望族之间的一场战争。这也是一场不见刀光剑影,但依旧会死很多人的战争,这是避免不了的。而且到时候,死的或许是一群连二哥你舍不得杀,但是都不得杀的忠义之士,或者某些德高望重之辈。而一部分本应罪该万死的人,到时反而还必须得让他们活。

如今九品官人法的缺陷已经开始慢慢暴露,寒门士子读书人的隐患也在日益膨胀。唯一能够解决这个特大隐患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像九品官人法代替察举制一样,推行一套能够真正代替九品官人法的人才推选的制度出来。可是这套制度一旦现世,必然会动了无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现有利益拥有者的门阀氏族们。

那套制度的制定者,也必然会是千夫所指,死无葬身之地。即便人人皆知,他是朝廷和帝国的大忠臣,可他也必须得死,这就是他的宿命。

就像当初在秦国变法的商鞅一般,秦惠文王.嬴驷明明知道商鞅是对的,可最终还是杀了他,让他落了一个五马分尸的下场。因为商鞅只有死,才能够平息秦国老氏族的怒火,秦国也才不会被颠覆。秦王嬴驷也才能趁机,将那些复辟的老

(本章未完,请翻页)

氏族们一网打尽。商鞅的死,是为了变法能够世世代代的在秦国流传下去,也是为了秦国的基业,所以他即便是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可他还是毅然而然的坦然赴死了。

同样,那套制度的制定者,也必然是全心全意为了我大魏朝廷的人,可是他必须死。只有他死,天下的寒门十字门才有出头之日,他的死也是为了我大魏国千秋万代的基业啊,想来他也肯定懂这个道理的。

二哥,你.....你可要做好,像汉景帝和汉武帝那样诛杀晁错和主父偃的准备啊。”

即便是刚刚曹丕已经早有准备,可当曹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他还是被下了一条。向来以稳重著称的皇帝陛下,现在他的脸上却出了些许久违的慌乱。

只见那曹丕略微有些口吃的说道,“子......子......健,真的会有那么严重嘛,难道没有丝毫缓和的余地?”

坐在一旁的曹植,坚定的摇了摇头,随即一脸郑重的说道,“二哥,这是一场你我都避免不了的战争。趁现在,他们还没有到达那种不可控制的地步,你我必须得早做准备了,不然到时候损失的只会更大。

二......二哥,有一件事儿,还请你答应我。”

曹植忽然话锋一转,说出了这么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来。曹丕也随即也有些愣了,可很快他就恢复了正常,抬起头看向曹植微微点头说道,“二哥在呢,你说。”

曹植欲言又止的抬头低头了三次之后,郑重的对皇帝.曹丕说道,“假如,将来有一天,需要我死的话,还希望你不要......”

“此话休要再提!”

常言道,知弟莫如兄。曹植的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黑脸的曹丕给厉声打断了,曹丕自然也知道曹植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见到曹丕真的发怒了,曹植摇头苦笑了一下之后,也就没再继续那个话题,反而有些自言自语的说道,“恐怕臣弟到时候相死,还死不了呢,臣弟可没有那个本事,像陈长文一样再编织出一套可传千世万世的制度出来。”

此话一出,他身旁的曹丕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可一旁的曹植长叹一声接着说道,“哎,二哥,这次不同往日啊。以往都是外部的叛乱,只要朝廷君臣上下一心,什么困难也能解决。可这次......

哎,像司徒.陈长文、御史中丞.司马仲达、司隶校尉.钟士季、大司农.赵伯然、徐州刺史.王凌、执金吾.崔琰等等,这些个出身氏族的公卿大臣们,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地方就任,统统都不能参与到这次的谋划来。世间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来往。在个人和宗族的利益面前,他们难保会给出乱子。

所以,你我兄弟所能选择的,只有我曹氏一脉、夏侯氏一族,以及那些寒门出身的大臣和将军们。”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