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九十三章 继世之臣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九十三章 继世之臣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22:43:28 来源:笔趣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时光转瞬即逝,春去秋来不知不觉之间,大魏皇帝.曹丕代汉继位,已经五个年头了,就这么的来到了大魏黄初五年的秋天。

自从他继位以来,不过也才寥寥数年的光景,可是朝里的老臣们,却去了一个又一个了。这些个老臣可是帝国的宝贝,去一个也就少一个了。

诸如张辽、徐晃、许褚、李典、乐进等以此五子良将为首的将军们,就不用说了,早在天下一统之前,就都已经身故了的。还有一些例如戏志才、荀攸[you]、程昱[yù]、典韦、贾诩等人,以及夏侯宗室的宿将夏侯渊,甚至在曹丕还很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战死沙场,或者病故了。

再后来,天下统一,时任魏王的曹操还政于朝。其后因为种种原因,张郃、刘晔、荀彧,这几位老臣也在建安年间,相继离世。就连曹操也在还政于朝的五年之后,终于熬不住了,在耄耄[mào]之年八十岁的年龄上去世了。也正是没有了这些汉室“忠臣”的扶持之后,汉献帝.刘协民心尽失,才让曹丕有了代替他的机会。

而在那个时候,曹丕还没查觉出来有什么不同,也是在那个时候,对于人的生老病死,甚至他自己的父亲去世,曹丕都看的比较开,或许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当家做主的原因,对这些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后来荀令君和自己的父亲也都去世了,大汉最后的两根撑天之柱也倒了,汉朝的气数也终于走到了尽头。曹丕的代汉继位,好像变成了顺理成章、众望所归的事情。不过短短数月的光景,这江山就改朝换代了,这天下也同时换了共主。大汉变成了大魏,年号也从建安变成了黄初。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人人都想着当皇帝,也都在争当皇帝,可是皇帝又哪有那么好当的呢?孤家寡人就不必说了,全天下的老百姓、官员都指望着你吃饭。你做的好了,老百姓最多也就夸你一个明君。可一旦你做不好了,老百姓没饭吃了,他们就会造你的反,要你的命。

你要是运气好的话,碰到了像周公叔旦、姜尚或者萧何、张良、霍光这样的佐世之能臣的话,你的日子还会好过一些。可是,假如要是你时运不济,另外再碰到像王莽和董卓这样不安分的,并且别有用心的反臣的话,每天担惊受怕的,吓都要被吓死。

好在自己运气不错,作为开国之君,所遇到的大臣,大部分都是能够信得过的,而且也都是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的。即便其中有几个,自己也知道确实有着乱世之枭雄的臣子,譬如司马家的某位,以及他的跟班姓孙的某位将军等等。但是曹丕自己坚信,只要自己活得时间比他们久,比他们更长寿,他们就不敢有丝毫的反意。即便是出现了某种意外,自己在他们之前身故了,那也绝对会留下万全之策,以保后世之君不被侵扰和祸乱。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的种种情况,作为皇帝必须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嫡系和信得过的大臣。

自己父亲所挑选而

(本章未完,请翻页)

留下来的大臣固然是信得过,但毕竟一个个年龄都大了。尤其是自己登基以来,老沉闷一个个的都相继去世了。

首先,是在黄初元年,自己刚刚继位之处,江陵王.曹植所推荐的大才,太中大夫.韩暨.韩公至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

后来,在黄初二年,秋十月,自己有着灭国之功的叔父,武将之首,大将军.大司马.曹仁.曹子孝,也最终因为年事已高,而身故交州的南蛮之地了,其也享年七十三岁。

再其后,黄初五年春,年关刚过,大魏的擎天之柱,百官之首,丞相.钟繇.钟元常也因病去世了,享年八十八岁。

朝廷的中枢之地,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大臣去世。就比如在前两天,三公之一的司空.华歆.华子鱼也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

这些个老臣每每去世一个,皇帝曹丕的心就会骤痛一次,心中的急促感就会强烈几分。

其实从黄初三年开始,为了照顾这些上了岁数的老臣们,像钟繇、华歆这样的大臣,皇帝都会让他们坐在藤椅之上,然后再派卫士将他们抬上大殿的。并且还允许他们,在大殿之上不必跪拜,而且朝会之时坐着就行,也不必站立。由此可见,皇帝对他们这群老臣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从钟繇去世之后,这丞相的位置就一直处于空缺的状态了。而且三公的位置,自曹丕登基以来,就一直没有满员过。现如今华歆一去世,整个三公就剩下一个司徒.陈群了,无奈之下,皇帝.曹丕又赶紧让太常.王朗接替了华歆司空的位置。即可这么一来,这九卿之首太常的位子又被空下来了。

于是,皇帝.曹丕又在朝廷的群臣之中,挑选能够替位的大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曹丕找到了一位。

而他所找到的这个接替王朗太常之位的人选,也是一位已经年过古稀的老臣了,而且很早就跟随自己的父亲走南闯北的征讨天下了。

此人,姓董,名昭,字公仁,青州济阴.定陶人士,今年也已经是七十四岁高龄了。此人在年轻时,在前朝曾经被举为孝廉,后来担任袁绍帐下的参军,并且多次立下战功。只可惜那袁绍不爱惜人才,得到了不知道珍惜,也不会用。最终因为袁绍听信了谗言,董昭被迫离开了冀州袁氏集团,而投奔了当时的另外一个诸侯张扬。

后来在建安年间,张扬率军去迎接汉献帝,董昭也得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曹操在洛阳相见。二人一见如故,并且相谈甚欢。于是乎,董昭秘密的向曹操建议,将年仅十五岁的汉献帝.刘协“迎”往许都,曹操闻之欣然采纳了他的一件,这才有了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因此,董昭也成为了曹氏集团顶尖谋士之一。

再后来,董昭曾经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都颇有功劳。

当初在建安四年,曹操派遣刘备去征讨袁术,董昭跟他说,“刘备英勇而志向远大,不应该放他离开,如此这般等于放虎归山。

(本章未完,请翻页)

”后来,刘备到达徐州下邳城之后,果然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而反叛了。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运量困难,是董昭建议之下,才开凿了入海通运,解决了运粮的难题。

建安十二年,董昭提出了五等爵位的合理化建议,使得曹操顺理成章的加了九锡,并接受了魏公、魏王的称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攻打围困樊城甚急,孙权派遣使者来告诉曹操说自己会出兵,还请他们保密。曹操询问众臣该怎样对待孙权的要求,大家都说应当保密,可只有董昭与他们的建议不同。最终曹操采纳了董昭的建议,将这个秘密故意泄露给了关羽,并告知了樊城之内。樊城之中的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斗志倍增,而敌将关羽果然犹豫不决。等到孙权军队到了江陵、公安,得到了关羽的这两座城池,关羽终于惨遭大败,并身死道消于东吴境内。

......

如此之种种功劳,董昭身上简直不胜凡举。

皇帝.曹丕在继位之后,他更是被封为了将作大匠,仅次于九卿之位了。

此次,北庭都护府所在的瀚海双城城郭的设计,便是出自于他的手笔,由此可见,此人也确实才略非凡啊。如今无论是功绩也好,还是资历也罢,这董昭绝对担的起这太常之位了,而且再过个一两年,让他担任三公的位子,也是不无不可的。

而且,对于自己大魏朝廷的继世之臣,曹丕当然不仅仅只是光考虑这些老臣的。一个朝代要想长治久安,便绝对不能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

因此,除了在挑选这些三公九卿的老年臣子之外,皇帝.曹丕也在一步一步的培养着,青年和年轻的大臣。

这老年的大臣们就不必说了,除了董昭之外,还有新任的司空.王朗,大将军.曹洪,国子学祭酒.管宁,新任太学祭酒.向朗等人。

青年大臣的代表,诸如自己的曹氏和夏侯氏的兄弟们,像曹彰、曹植、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这些人都被自己合理的安排在了中枢和地方上的重镇。在中枢的外姓大臣,例如陈群、司马懿、辛毗、孙礼、赵俨、杜袭、崔琰等人。在地方上的外姓之臣,例如征西将军.郭淮、征南将军.交州刺史.满宠、征北将军.并州刺史.陈泰、扬州刺史.贾充、徐州刺史.王凌、兖州刺史.程居雍州刺史.文钦、行益州刺史.吕乂、荆州别驾.蒋济、扬州别驾.诸葛恪[kè]、并州别驾.毛阶等人,无不是忠心大魏的青年大臣。

年轻的臣子们,就更加的有意思了,而且一个个都不比上面说到的这些青年大臣差,例如还在守丧的镇西将军.钟会、西域都护.凉州刺史.邓艾、驸马都尉.文鸯、在野的游击将军.詹台、护鲜卑校尉.高勇、青州刺史.诸葛诞等人,也都是有着赫赫战功,盛名满天下的年轻人。

有他们这些能臣强将在,大魏也算是有继世之臣了,作为皇帝的自己也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