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还政于朝之归魏 > 第八十七章 印刷之术冠神州(二)

还政于朝之归魏 第八十七章 印刷之术冠神州(二)

作者:楼顶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1 22:43:28 来源:笔趣阁

在国子学的众人观瞻雕版和胶泥活字的时候,正如管宁所料,太学和各州郡校馆里的众人也没有闲着。

很多东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当他们看到雕版和胶泥活字的时候,也同样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印章和石碑雕刻,可却从来没有人想过,这些东西竟然可以用来书籍印刷之上。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可以看得见,却没有人能够想到那里,才真正能体现出江陵王.曹植远超常人的聪慧异常和难等可贵之处。

太学之内,祭酒钟繇方方离世,虽说祭酒一职,朝廷暂时还没有钦定,但是学院之内,日常运行一切如故。

现如今太学内的所有一干事宜,都由太学执事向朗来执掌。而向朗正是管宁口中的某位老头子,也是太学现如今的事实上的掌舵人。

向朗,字巨达,荆州襄阳郡宜城县人士。

早年间,他曾经师从于当世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因其颇有才华,而被荆州牧刘表征召任命为临沮县县令。后来,他追随昭烈皇帝.刘备入川,因才干出众,而历任了巴西、戕[qiang]牁[ke]、房陵等郡的太守,并且在各地都颇有政绩。

后来,武侯.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开府治事,他更是被拜为了步兵校尉,并领任丞相长史,而他本人则与马谡十分交好。街亭一战,马谡兵败逃跑,他却知情不报,诸葛亮知晓之后十分生气,所以便罢免了一切官职。再其后,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又被朝廷重新征召,升任了光禄勋,并迁任左将军,期间也曾代理丞相册封过后主刘禅的张皇后。

宦海沉浮十数年后,他厌倦了尔虞我诈的争斗。终于在他刚过六十花甲那年,便告老致仕了。之后,他约束自己,隐于家中孜孜不倦的专心研究各种典籍,亲自动手校[jiao]勘书籍,刊定谬误。其家中藏书丰富,有上千本之巨,在当世都是首屈一指的。他开门接待宾客,只谈论古文书义,不涉及时政,以此在蜀中很是著名。

他更是诱导收纳青少年,劝谏他们学习,所以受到蜀地众士子的尊重和爱戴。

而且他有一个将军侄子在蜀地很是出名,他那位侄子名叫向宠。诸葛亮在上书刘禅的《出师表》中,更是对他有过美言称赞,“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只可惜向宠英年早逝,在镇守南中期间,被南蛮之人给杀害了,要不然叔侄同朝,也不失为一段人间的佳话。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不曾想,就在他致仕后不久的那个时候,时任太傅的老大人钟繇便率领着三十万大军,竟然在短短两年之内便丙丁了蜀地,皇帝刘禅自缚出城向当时年方十七岁的钟会投降。

成都在经过了短暂的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乱之后,很快就被钟繇和钟会将叛乱平息了。钟繇按照临行前与曹操所商议的,对蜀地相关人员进行了分封,并将后主刘禅和相关一应人等向东遣送至了许都。其余人等,则依旧让他们担任旧职,有的甚至得到了些许的提拔。

像向朗这些在野的人士,钟繇以及几人的益州刺史费祎,也曾多次征召,想要让他们再次出山,为朝廷效力。所允诺的官职不可谓不厚重,对他的礼遇不可谓不真诚。可向朗却一直不为所动,也或许是因为他自己早已经看透和厌倦了,这官场和朝堂之中的尔虞我诈了吧。

但是,向朗毕竟名声在外,蜀地本身读书的士子和出名的人才就少,所以像他这种蜀中为数不多的大文豪,即便是已经致仕了,可依旧少不了各地州郡府衙的征召。

即便是后来钟繇归朝,升任丞相之后,也一直没有放弃征召向朗。曹丕继位后不久,他更是上书曹丕,封向朗做了谏议大夫,允许他不临朝,不参政,不理事,只是挂个虚职,以安蜀地民心,其实也是为了给日后再次对他进行征召埋下伏笔罢了。

止到五胡叛乱被平定的黄初三年春,钟繇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之后。他一直忧虑自己身故之后,太学无人照看经营,于是他又想到了远在蜀地的向朗。这一次,他再次亲自书信一封,送到了蜀地,并让益州刺史,也是自己的小儿子钟会,带着书信亲自登门拜访,邀请向朗前来洛阳,担任太学执事。。

其信中言语诚恳,并且再次的允诺他,此次来京担任太学执事,只需他帮忙处理学院中的事物,教化学院学生和当地百姓即可。这一次,向朗心动了,传扬教化,名垂青史,这是所有读书人一辈子的梦想。

当钟繇得到了向朗的答复之后,他更是下令钟会,安排所有需要的车马帮助向朗东迁。于是乎,当时已经年过古稀的向朗,又拖家带口的,举族上百人东迁到了洛阳。

那一日,当向朗到达洛阳之时,丞相钟繇更是亲自到城门之外进行迎接,给足了他面子和尊重。而这一次,向朗也彻底对这位比自己还年长的老人,彻底心悦诚服了。在进入了太学,担任书院二把手的执事之后,向朗更是如鱼得水,仿佛焕发了第二春。丞相钟繇虽然名为太学祭酒,可是真正意义上,处理书院事物的人还是这位向执事。

因为国子学祭酒管宁,管幼安,常年生活在青州,所以相对而言他比这位向执事在中原之地的名声更响亮一些。可这并不代表,向朗的学问就不行,他只是因为身处蜀地,名声在西川比较显赫罢了。而蜀地与中原之地多有隔绝,除了朝堂之上或者比较名气的士子们知道他之外,其余普通百姓知之甚少罢了。

这几年向朗在太学的所作所为,更是被众人看在眼里,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向朗更是接替太学祭酒的不二人选。而且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丞相.钟繇临终之前,更是亲自向皇帝.曹丕举荐了这位向执事,接替自己担任太学祭酒,想来过不了几日,朝廷真正的任命也就要下来了。

也正是因为钟繇的未雨绸缪,在他身故之后,太学也才不至于一下子就群龙无首,不知所措。

只不过,现如今的向朗,也已经是七十三岁的高龄了,当然跟八十二岁的国子学祭酒.管宁,以及八十八岁的丞相.钟繇相比,他还是很年轻的。

从黄初三年国子学和太学同时开校立馆以来,太学和国子学就一直不分伯仲。如今,国子学之内有将近千余人的学子,而太学也不遑多让。暗地里,这两所书院之间,似乎在暗暗较劲,不肯屈居对方之后。好在这种竞争也是良性的竞争,只是在学术上面的比拼,并不存在太多的腌臜之事。

管宁与向朗二人,前者是在黄初元年,朝廷兴学令初起,朝廷第一次征召便前来洛阳了的,而后者则是在黄初三年才“姗姗来迟”。因此,二人每每相逢,管宁总是那这个来说事。向朗虽然气不过,可以无可奈何。也只能暗暗较劲,想办法在别的上面超过对方。

不过他们这二人并不存在私怨,从某种程度来讲,二人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惺惺相惜,只不过都是一辈子的老学究了,谁又能轻易的向对方低头呢?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也应该是某人先行西去的那一天了吧。

所以,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同样的一份雕版、胶泥活字和两种印刷之术的论策,也被尚方令派人送到了太学之内。而管宁所能够想到的事情,向朗自然也能想到。因此,在带领着众人简单观瞻了雕版和胶泥活字,和这两种印刷之术的策论之后,他便即刻安排众人分工印刷去了。

唯一稍微有点儿差别的是,管宁可以抽出身来,南下踏青甚至去拜访江陵王.曹植,而向朗则只能事事亲力亲为了。因为管宁自始至终,就没有参与过政事,一辈子都在传宗教学,所以也才会有无数的学生们替他分忧解难。而向朗则不同了,他是在十余年前才离开政坛,潜心研究典籍,传宗教学的,所以跟管宁千余人弟子这方面相比,他就要逊色不少了。

而向朗在看到了雕版和胶泥活字短暂的惊讶之后,便急忙出手准备了。并且心中暗暗道,“想来管宁那个老家伙,应该也已经开始雕刻和印刷了吧,老夫这次一定要抢在他的前面,绝对不能让他抢了先。”

太学、国子学这两所执天下书院牛耳的校馆,都已经开始按照曹植的论策研究印刷之术了,也意味着不久之后,这两种印刷之术必将会传遍天下。

而世人,也终将会记住曹植,曹子健这个大名。

这一年,是大魏黄初五年,公元239年,后世史书更是将这一年,称之为“天下教化之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