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 第九十七章:需要顺势,势在何处?

“你真有计策?”曹操心里登时咯噔一下。

这个态度,很冷静儒雅,感觉真的可能有办法。

徐臻向来高深莫测,不会过于张扬,无论好事坏事,情绪都颇为内敛。

只是有时候思绪比较跳脱,所以在外传言他嘴毒,呛人。

其实都应当是为人睿智的表现,毕竟他不是谁都呛,只要关系好的人才会。

懂得把握分寸。

“有,”徐臻点了点头,伸出手放在了曹节的头顶,柔声道:“节儿,你先去按时吃饭,然后再到内院读一个时辰书,我下次就给你说故事。”

“啊,”曹节圆鼓的脸蛋抖了一下,眼睛耷拉下来,心里应该在权衡。

最终一巴掌打在徐臻的肚子上,一下子跑开了,“那我不听了!”

小妮子,说教失败了。

徐臻撇了撇嘴,和曹操在外站立,未进中堂。

“贾文和在我处,当时子和兄长抓捕之后,就顺势带了回来。”

“此人因担忧被主公怒而杀害,报宛城之仇,所以不敢来见,他与张绣关系不错,深受其倚重。”

“主公可去一见,让其写一封书信给张绣,如此或得权其再降。”

曹操心里一松,不由得深深地看着徐臻,忽然开口沉声道:“为何,你不自己亲自叫他写信,立此大功。”

徐臻执礼而拜,微微鞠躬,神情颇为诚恳,坦然道:“主公自宛城铩羽,就该由主公再取。”

“如何失的,便可如何来,这功绩我怎么会去取?”徐臻表情真挚,和曹操对视,道:“若是我暗中让贾诩去写书信,送到宛城将张绣劝降,如此倒是可以再显名望,立下功绩。”

“可此等功绩,我取之何用?岂非是显示主公兵败而我可攻克?但事实并非又并非如此,何必去落人口实,”

“在下为人自也分得清,非我职责之功绩,断不可要,再加上与主公之交情,便为主公计也,请主公去见贾诩,命他将宛城取回来,一来壮我军声威,二来向张绣显示主公胸怀之宽广。”

“如此宛城之事便不再是羞于宣扬之事,而是可令主公爱才之名传遍天下的旗帜,这样一来,不知多少贤才志士又会再来归附,天下诸侯莫不感慨,哪怕是坏事也变为好事。”

“世间万事总是有利益我,此话并非没有道理也。”

这个我,不是说的徐臻,意思是某人周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利于那个人,看似是灾难,或许无小灾则会有大灾。

若是如此思量,或许无论是战败还是战胜,都可寻到好处,有时候还是得乐观主义。

徐臻这番话,让曹操在沉思片刻后,发出了笑声。

“哼,”他笑着又看了徐臻一眼,眼神无比欣赏,“哈哈……伯文当真令我刮目相看。”

“此前只以为你死板,没想到竟然还能有如此睿智之举,”曹操身旁,有很多谋臣都不会直截了当的说这种掏心窝子的话。

唯有徐臻、郭嘉、戏忠三人而已。

此三人若是心中有什么想法,无论是否被人说为谄媚,都会直言不讳的进言。

而文若虽也是肝胆相照的心腹谋臣,可是有士族之名在身,他从不会如此直截了当的和曹操说心中想法。

多会隐晦而言。

更别说这等这种再次收取宛城的事情,还特意来说明,荀或绝对不会干这种事。

曹操觉得他只会把贾诩推到身边来而已。

至于之后要靠自己去猜。

相比之下,这些说话自在,进言不讳的谋臣,曹操更愿意和他们交心。

“好,好啊……”想到此,曹操心中不由得更是感慨,仁德义气,康慨待人,的确舒心不少。

仿佛得道者多助也,贤才志士无不云集响应,在宛城有典韦这等勐士相救,在朝中还有这等智慧之人相商。

“多谢了,伯文。”

“主公,此乃是在下职责所在,不必言谢,若是心中当真过意不去,那就将宁儿——”

“打住!我,考虑一下。”

“啧,遗憾。”徐臻眯了眯眼,苦笑摇头。

曹操面皮一抽,心里顿时后悔。

以前只想着伯文自污以保声名,现在仿佛打开了他某个心中门户。

一发不可收拾了。

早知道,当初还是让他保持什么都不喜的名声算了!

文若你罪大恶极!不该让我知晓这小子的本性!

“吃饭!”

曹操深吸一口气,重重开口,率先迈步而进,但心中仍旧温暖,徐臻此举,给了他对于某件事一个答桉。

……

“阿嚏!”

夜晚,深秋凉风以至,荀或在家中庭院内跪坐着,整理眼前公务,阅览当前军情。

此时只披了一件灰色的袍服在身上,颇为劳累。

而在他之前,坐着的是自家的侄儿荀攸。

此时递上了一杯热茶,推至荀或身前,恭敬的道:“叔叔,今日过于劳累,不如早些休息。”

“夙夜兴叹,不可有半点懈怠,许都之态势,目前还不曾明朗,公达如今可明白我的忧虑?”

“小侄明白,”荀攸面色严肃,双手平放于身前,悠然道:“于中流为砥柱,当受风浪也。”

“叔叔既已选择这条路,便自然难以放下,我荀氏百年清誉,大汉数百年风雨,祖训之言,都无比沉重,重到,你我抬不起这方案牍。”

荀攸感叹着,伸手轻抚了面前已经用至陈旧的矮脚桌桉,颇为有些感慨。

这句话,说得荀或也不由得动容。

桉牍之上,有家族公正之清誉,有士人之尊严,有对曹操的忠诚,还有对当初大业之初心。

如此多的东西,可不只是一方案牍而已。

他们的确抬不起来,更加放不下去。

很重。

“叔叔所惧怕的,并非是主公之变,而是他们逼迫主公,直到其变。”

“迟早会有这么一日,”荀攸自顾自的说完,仰天长叹。

虽刚刚到许都安定,但此次宛城一役,已经初见端倪了。

第一道军情传来时,乃是都说司空在宛城被张绣大败,消息刚到,当即让许都之内泛起巨大涟漪。

光是荀或暗中安定之人,就有三处。

太尉杨彪、许都尉司马防等人,顿时有所移动,其余各地的校尉,都尉等等领军之人,若非还有曹仁镇压在此,恐怕还有大乱。

“原本,叔叔也会去宛城,不过司空掉以轻心,未曾重视张绣等人,只带了数名谋臣武将而去,才遭逢此难,如今虽回许都,却有可令人猜测之处。”

荀攸人没有去,但是深谙兵法的他,大概能揣测曹操用兵时的心思,也明白张绣在宛城占据的战略意义。

大概便可以推想当时的状况,可回来之后,听闻了风评后马上就明了,原本的确是轻松可下,宛城必降。

但似乎因为主公强纳张绣之婶娘,导致他复反。

此事,众人讳莫如深,无人再多传,可士大夫一族,譬如伏氏与董承等府邸,还是有鼓瑟吹笙宴请宾客的声音传出。

这等态势已然是昭然若揭,这些人眼看着司空兵败,反而能大喜,反倒觉得日后还有所可期。

“公达,在外切莫说这些话。”

荀或放下手中书简,认真的看着荀攸。

“小侄知道,叔叔且放心。”

“光是来向我打听之人,就已有数家,说是想听闻如今兵马态势,关心司空心思,关心我大汉兵马士气。”

“还有人,怒斥张绣反复,当再出重兵马踏宛城,将之挫骨扬灰。”

“总之,动荡不安,多方打听,只为在此战之后,达成各自之目的。”

荀或听完这话,默而不语。

不过并没有回答。

他当然知道,自家这位小侄,不光深谙兵法,善于用计,同样也有识人之明,看得懂大势情形,知晓人心动机。

所以能权衡左右,岿然不动。

这些事,不需要再过多提醒,他自然知晓怎么对待。

只是,荀或心里更加忧愁。

如此一来,保汉一党的国戚、士族,以及诸多将军与校尉都尉等,与司空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差。

在荀或看来,现在的司空还没有考虑对汉室做出什么越矩的行为,那是因为,天子还十分尊敬他。

若是这份耐心没了,日后在许都,只会更加腥风血雨。

而且绝对不同于李傕郭汜、董卓王允。

那将会是让天子毫无半点翻身之可能,主公可不是善武不善用计策的凉州人,若是真要动手,定然可以在数年之内,逐步蚕食整个许都的势力。

包括董承等人在内。

而董承、杨彪等人,多年护卫在天子身旁,与诸多雄主勐将相斗,也不是泛泛之辈。

未来之路,谁能清晰明辨?

而荀或,此时真正心忧的是那一天若是到来,自己该当如何?

冰清玉洁荀文若。

这一世到此,从创业之处到如今奉迎天子于许都,自己从未有过半点污名,一生公正,清洁廉明,推举无数人才到各地为官吏,多是风评上佳,公正之人。

若是让他……

“啧,”荀或咋舌了一声,心绪逐渐平静下来,当即向荀攸笑道:“公达,此事不需在这时考量。”

“若是那时,一切都变了,也该是到了那时再思量去路。”

荀攸只有苦笑,叔叔这话很明白了,现在不该考虑,要等再壮大之时,可若是在以往。

叔叔还能察官吏之廉明,与司空共为主臣,但现在他归汉籍,为的便是大汉了,为了荀氏的名声,即便是坎坎坷坷也要走到那一步去。

等到了那一步,又再做出抉择。

无形之中,荀攸也心中苦涩的茫然着。

因为他已经无法分辨,叔叔到底为汉室做了多少,又为曹氏做了多少,这份忠诚当真也是为难他了。

为令君者,清正廉明也。

“只是……”

荀攸捻须而笑,转换了一个话题,“只是现在不知,司空何事才能将此事压下去。”

“宛城之败,破的并非是兵马不败之功绩,而是司空之威严,也让这些汉室士大夫一族之人,心中又多了几分念想。”

“若是不压下去的话,威信又如何可立?”

荀或当即道:“多费口舌吧。”

“时值多事之秋,今年年关若是可压下,明年司空必然会再南征。”

“张绣所在之地,并不长久,还可再降也。”

荀攸轻轻点头。

叔叔的话不无道理,张绣虽也算一方诸侯,可兵马太少,又不会为刘表所容,两人之间关系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

而袁绍此时,正忙着与公孙瓒恶斗,要取幽州,估计也无暇到南方来拉拢宛城,即便是有刺探去南方宛城,也不会如司空近水楼台。

荀攸笑道:“如今在侧,还有袁术之忧,刘表雄踞荆州,有宛城张绣在此,还有关外诸侯与将军混战。”

“四面都可受敌,而相比之下,张绣最为容易。”

荀攸说到这,直接笑了起来,“叔叔平日里自谦不知兵,小侄看来,叔叔若是为军师,也可建立不少功业。”

荀或澹然一笑,手中的刻笔顿时一停,将竹简上的灰屑吹开,卷好后放在了荀攸的手中,道:“此书简,送与司空府邸,此竹简中,写明了我对校事府开府一事的看法,请司空保存于书阁之中。”

“小侄能否问问,叔叔的看法?”

“顺势而为,”荀或深深的看了他一眼。

对于荀攸来说,这不算是哑谜。

这段时日,他们已经知晓了很多士族之心,所有人的心思,几乎都在这四个字内,顺势而为。

一旦顺势,便可开校事府。

若是兵败,如何能做?必然遭致士大夫一族的反抗。

想要开设校事府,那就要再得声势,无论是军威还是政绩之威,但不可用强行厮杀之法,若是如此,必然会成为下一个董卓,被外人所攻。

“有劳公达。”

“荣幸之至,”荀攸微微躬身,将竹简攥于手中,“顺势而为,我好像真正明白叔叔的意思了。”

两人相视一笑。

荀或略微点头,不再言语,继续伏桉阅览公务,批阅上呈,事无巨细都看得无比精细。

而所谓顺势。

其实不光是说的内处,而是在外的诸侯。

天子如是能迎奉,那就可奉令不臣。

若是曹操一旦传出威逼天子之名,其实也给了在外诸侯出兵的理由,这一点,同样要注重。

所谓顺势,便是如此。

若是强行设立校事府,必然受其累,但若是功绩足够,威势足够,再设立便无人敢不从。

是以,这个时候最是重要。

兵败之后,时局动荡,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设立。

甚至要对天子越发的恭敬,除非可以再立功绩。

“叔叔心智果然通达,睿智也。”

“不一定,”荀或谦虚的摇头,“或许奉孝、志才、伯文也早知其理,各自都会劝戒。”

司空若是要问,必然是一一问之,不会让我们当堂辩驳。

他只需心中有数便是。

“也是。”

荀攸心里咯噔一下,思绪稍稍活络起来,他有一种预感,自己去送了此书简,恐怕司空也要询问此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