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 第三百四十三章:周臣侍商,以为至德,他成仙去了。

“回信的还是我?”诸葛亮小心翼翼的问道,当然也不敢有不满。

只是觉得最近自己写的信似乎多了些,措辞都快形成固定模式了。

随着徐臻点头,诸葛亮也是稍稍望天,绝望的闭上了眼,自家师父似乎越发的懒了。

不过他的尊称里面本来就带了个“父”字,和普通叫的老师又还有不同,倒是也应该如此。

徐臻口述,诸葛亮执笔,大致写好之后,准备润色交由快马相送,到魏郡邺城给荀彧。

又叫来崔林、杨修一观后,贾诩再是过目,这件事就差不多都知道了。

杨修本身才学极高,善察人心,喜好共情,能感受到荀令君如今处境,书信里多是说如今卸下之重担,都是当初徐臻刻意为之。

为了荀彧可以离开许都漩涡,不惜舍弃冀州,让人安插校事进来,被主公监视一举一动,也肯答应。

让荀彧务必来一见。

这么说的话,就是俗称的……道德绑架。

杨修看完之后,无语至极。

抬头面色难看,颇为无奈的盯着徐臻看了几眼,嘀咕道:“这还有什么润色可言……”

“光是这几句话,荀令君就不可能不来。”

“一世英名在这。”

他话没说完,徐臻接着嘿然一笑,伸出手按住了他的肩膀道:“另外,让你的父亲去魏郡劝说一番。”

“除此之外,我让崔君与沮授,都去拜会劝说,或许能成。”

杨修下意识的就茫然道:“我父亲?崔君?这些人去劝说真的有用吗?”

徐臻颇为无奈的瞥了一眼,道:“我在大汉这么多年,花了这么多钱,维了这么多情,不就是这个时候用的吗?”

杨修等人愕然,要这么说倒是也有道理,崔琰、沮授都曾欠着徐臻的人情。

而且这些人都是心思极其端正之辈,想来不会因为一些好处就帮忙,如果他们都去劝说,那就意味着并非是因为利益。

或许到了西凉来,对于荀彧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不用再纠结于许都之内的曹氏情分与家族大义之间两难。

“那既然如此……”

杨修思索许久后说道:“我觉得不需再润色了,可直接发与魏郡便是。”

“学生附议。”

“不错,值得尝试。”

所有人都同意这观点,并且面带期待,并不觉得荀彧到来,会让他们有所危机,而若是他来到西凉,会带来更多的名望。

同时,还是对曹氏一次不可磨灭的重大打击,跟随了曹氏多年的荀氏集团,将会慢慢在曹氏失位,转而向徐臻。

这其中,又有不知多少人要死。

有多少大势要改变。

……

邺城。

内城荀氏的府邸,深夜无光,荀彧点了油灯伏案在案牍前,凝神而看信件。

他没有轻抚胡须的习惯动作,但也下意识的将手放在下巴上摩挲。

徐臻的书信是从打更的人手中送来,不光越过了校事的监视,还暴露了打更人暗探的身份,随时可能丧生一条人命。

就为了传一封书信过来,信的内容也稀松平常,和以往一样都是在让自己去他那里游玩一趟,只是这一次地点从并州改成了西凉。

西凉路远,非一二月不可到达,并且若带家眷而走,必要有数月不可。

且路途吉凶未知,说不定便会节外生枝,怎么也不会愿意出郡走远门。

虽说现在附近山贼少了很多,时局不至于如此纷乱,但是却也并非安全。

这个安全的考量,不止是担心现在道路上的治安隐患,主要是得考虑自家主公会否愿意让他到达西凉。

荀彧的两鬓,多了不少白发,脸上法令纹也深了许多,仿佛雕刻进了嘴角,严肃且苍老。

手抚胡须时,思绪逐渐深远,这些年权力愈轻,便可明白他在曹魏的地位愈低,在主公心中的分量也就越低。

但他心中还是明白,若是自己想要身份地位,只要和主公去认个错,并且忠心跟随其道路,拥护他日后进魏王之路,依旧会成为重臣。

只是他不敢这么做,家族百年清誉,丢不起祖宗这么多代的忠诚。

荀彧手捧书信,缓慢的放在桌案上,嘴唇轻启,呢喃道:“徐伯文身在西凉,也早看到了这一日,他也明白个中追求。”

“其实当年魏公并非要自立,他也曾是大汉忠臣,满心要的不过是成就征西之功罢了。”

只是迎天子后逐渐才变,但如今荀彧细想后,需要再深思一个事。

这种他一直以来十分信奉的观念,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曹氏虽说不是望族,但也是显赫之家,权势不低。

是过继给大长秋后得的权势,后要脱离宦官为士族,却怎么都挤不进去。

危如累卵的大汉,他应当是早就恨上了,怎么又会在一开始来忠汉呢?

就算是心寒,又何必等到这个时候。

魏公的心寒,只怕是在五色棍的时候、诸侯讨董的时候、王允等当政祸儒的时候,就已经无药可救了。

“唉……”

荀彧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时候才明白,自己可能真不如徐臻那般洒脱通透。

也不像奉孝、志才那般认清自我。

一直活在大汉梦里的不止是那些好不中用的大汉老臣,还有他荀彧和许多不肯丢下权力的士族。

想到这里,门外庭院响起了脚步声,有心腹家丁领人过了廊桥到院中木板路,吱呀有声入院门。

荀彧还未见到人,只听见脚步声,先起身收拾了桌案,又马上迎出门去。

快到的时候见到了来人。

高大威严,身穿灰色袍服,头戴发髻、胡须整洁,嘴角下撇表情严肃。

见到荀彧之后微微点头,“令君久等了,来时略有耽搁,不敢明步而来。”

现在魏郡校事虽然没有当年那么凶狠,但是对重要人物有所看管。

除非是官籍在丞相府,又或者是那几位曹氏心腹提拔起来的重臣,像崔琰这样的,同样也会被监视,若是有异样,照样会被举报上去,遭校事盯住。

等来了崔琰,仿佛是在等待指路明灯一样,荀彧在门前拱手后,和崔琰寒暄几句,然后迎到了客厅奉茶。

“这封书信,崔君难道也是知道的?”

“知道,”崔琰当即点头道:“伯文取西川,如今已在汉中立足,实则是为了请你过去。”

“我来此,也是安排好了家族车马,今夜就可出发,你的家人一并能够去往西川,如此不必再奉于魏郡之中,至于后事,且交由郭嘉、戏志才便是。”

崔琰的话很是冷淡,但也的确让荀彧明白,现在局势已经容不得他再犹豫,若是错过今夜,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因为崔琰是徐臻留在曹操身边的最后一名棋子,不能说是棋子,而是当初举荐他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

或许当时,徐臻拜托崔琰的事,就是这件事了。

荀彧叹了口气:“没想到,他竟还有崔君可以调用……”

“很多人他都能调用,”崔琰直截了当的说道:“我,你,哪怕是大公子、曹子和、沮君等人,都欠下了徐臻不知多少人情,而他取得西川蜀地,只需相拒刘备、刘璋,便可稳住局势,再有并州、西凉等地作后援,可称得上独霸一方。”

“你若是去,依旧还是奉汉帝之名,而在外有你在,曹氏不会轻易的将汉室气数吞尽,我估算,或许还有十数年活头,毕竟你是丞相麾下极为重要的臣子,而且也得到了天下儒生的尊重,眼下的局势,你能做的不是去死,而是活着,活着再看这个世界。”

“我料定,徐伯文那里,或许是最好的去处。”

荀彧:“……”

面对这样的话,他保持了沉默。

过良久之后,才抬头来问道:“那,您呢?”

“我有胞弟在伯文处,无需担忧。”

崔琰负手而立,面色十分平淡,他早已觉得自己该死,唯一放不下的是崔氏的百年清誉,清河崔氏不能在这一代完全灭绝,但现在崔氏依旧还有人在徐伯文处担任要职,所以他可以完全放心。

“我,在袁绍兵败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该死了,已经枯活了数年而已。”

“好,我走。”

荀彧点了点头,将桌案上的书籍收了起来,其余基本上都没带,随着崔琰离去。

……

半夜出城后。

曹操其实就已经收到了消息,校事们接连送来进度,接连而来的消息几乎可以确定,荀彧是飞奔而去,根本没有半点迟疑,且速度越发的快速。

“走了。”

曹操叹了口气。

曹纯就站在他面前,面色十分为难,他和徐臻相交莫逆,对荀彧也是十分尊敬,可是现在到这种地步,却让他左右为难,不知道怎么劝说。

“要不要,派人去阻拦追逐?若是现在追的话,还是能追上的……”曹纯无奈之下,还是开口说道。

“不必了,去者不可追也,随他去便是。”

曹操将消息布匹拍在了案牍上,起身便想要走,但刚走了几步,回头来看了曹纯一眼,道:“准备着急文武,商议南征,请天子下诏,再拜徐臻为益州牧,进涿鹿公,让他攻伐蜀地,不成不可还,成则进屯于川蜀,镇大汉之西。”

“诶。”

……

荀彧离去。

引起郭嘉、戏忠感慨不已,曹操在沉寂许久之后,思索万千,不再去思索徐臻是否反叛,同时也没有进一步逼迫刘协。

而是兴兵去伐东吴,在合肥、洞庭一带加练水军,先将东吴打下来。

诏书发放,到了川蜀之地。

徐臻同时也迎到了荀彧到来,将他迎进了汉中,准备起兵力与刘备、刘璋相持,守住各地要道,同时明白此刘氏的两位宗亲,到今天也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吏,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于是,他拿着诏书和荀彧饮酒到了半夜。

这是荀彧第一次破戒饮酒,两人也都颇为明白这些诏书的意思,曹操不会再进逼刘协。

是以,据守之势拖延数年,曹操攻不下东吴,而徐臻也“攻不下”成都,就此安民养生。

再得一年,曹操收到了来自川蜀的一封锦书。

上书一段话:周文王,天下三分得其二,任以臣侍殷商,故而称之为至德。

曹操深以为然,并将此话封为经典。

从此奉行,一直到死,他都没有称帝,仍旧还是汉臣。

而徐臻,在几十年后,曹氏篡汉时,人们想起来于川蜀还有一位幽州大公,但却已经很少听闻消息了,所以也没有多少动静。

有人说徐臻早已大隐,有人在各地的美景之地曾见过他带着十几美妇,都是青春无比,仿佛不受岁月所碍。

曹氏将徐臻写进了家谱之中,修建庙宇,宗祠为其供奉,后来有人说郭谊好像真的成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