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 第三百三十章:你是叫我明公,还是民工?

“还要给粮食?这倒是没什么必要,我们本来就已经和曹氏已经算是走向决裂了,再去送粮食与钱财并没有太大必要。”

“若说要将关系交好,不攻已经是最大的诚意了,可向西再扩张,随时要准备和边疆的氏族合作通商,换取金铁。”

“塞外易于放牧,如今气候也暖和起来,和当年不一样了。”

“把粮食给曹氏,不如自己留着,散于百姓更好。”

贾诩不觉得再去和曹氏勾联有什么好处,赠予粮食南征,很明显只是在表明态度,这二十万粮食那就是在表达徐臻的态度,给彼此的关系留下一个缓和的余地罢了。

这个余地,其实也没有什么必要。

这些年,干得士族都在瑟瑟发抖,所谓的人望早已经不再是看士族的脸色,而是看百姓的心思。

民心已经归附,人望就足够了,徐臻随手就可以招来不少士族在麾下。

说实在的,现在的徐臻也已经差不多是士族之首了,虽说没有名号,但是决定官吏擢升的也就是他一句话的事情。

贾诩、马超、马良、杨修等人,也都尽皆是士族出来的子弟,一样死心塌地的跟随在徐臻身后。

从南方回来之后,实际上就不该有顾虑了,贾诩聊到这仔细想了想,他觉得车骑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势力到底有多大。

“车骑,现下,还有什么商道可发展的,西凉放牧每年都可以有战马数千再入营中,不需要再向任何人低头了。”

贾诩提点了这么一句,眼神里撺火之意甚浓,而且也略微有期待。

打起来,天下才可再乱,乱则要新序,制定新序的人,就能够身登此位。

“哼哼,真不是时候。”

徐臻还是笑着摇头,没有丝毫犹豫。

“等赤壁打完吧。”

徐臻起身离去,脸上笑容更甚,双手背负在身后,成竹在胸,却没人猜到他的心思。

连贾诩这样的老狐狸,也只能稍稍窥见他内心的冰山一角。

“或许,车骑是在等丞相的下一步动作,”贾诩的诸葛亮对视了一眼。

诸葛亮恍然拍手,“说得不错,应当的确是在等此结果!先生果真才学极高,眼光毒辣,如是丞相兵败,则大统之事功败垂成,唯有退守许都,再进邺城。”

“若是得胜,也是一样的,丞相的进魏公之礼,早已经到了三举三辞的进度,用师父的话来说,便是换房本的操作只差这临门一脚了。”

“临门一脚是何意?”

贾诩连忙问道。

平日里,车骑的妙语连珠的确有点多,所以乍听之下不容易反应得过来,你若是不了解,当然不明白这话是引经据典的哪一段。

诸葛亮显然也不知道,不过这本来就不是谈话的重要部分,他当即看向马超,笑道:“孟起还真不用急,真正的机会,的确是在赤壁之后,师父绝对没有骗我们。”

“而今之计,与其等着许都进魏公,还不如向这川蜀而行,汉中张鲁盘踞多年,不如领军去攻蜀,以蜀地十余年未曾进贡,也不曾派遣官吏到天子之前述职为由,便是出师之理,而张鲁的确是乱臣贼子,直接攻他便是了。”

马超眼睛一眯,却也无奈,现在是上了徐伯文的贼船了,可一想到他麾下这些文武,如此强悍勇勐,谋臣都是足智多谋,这份家底,一看便是能夺天下之人。

只看他的志向是不是在此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跟随徐臻身后,总比自己独自自立要更容易接近那个位置得多。

马超喜读兵书,也同样会看一些别的书籍,将门世家也不仅仅全都是武将,不是只看兵书和韬略,他们最喜欢读的一样都是儒学。

尊儒这个风貌,沿袭了几百年,不可能改得掉,读过书的儒生,不自觉的就会高人一等,军中的将领,一样要尊重军师。

所以西凉的马氏,也很想拥有一支入仕为官之人,可惜的是,到他们这一支脉里面并没有出现做学问的大儒。

当年马融如此人望学问,都没能就近而去,浪费了扶风的文汇质地。

现在跟随徐臻,反倒能看到一丝希望,希望以后不用再将家族全数交托在边疆的功绩上,此功的确不小,但若是世代都无法转变为别的功绩,那可能在青史上留下的不过一个“劳苦功高”而已。

……

西凉漠荒,多是山脉,而平原上没有多少青草,荒嵴之地甚多。

大漠黄沙在边地无数,非有马背方可通行,若去川蜀还有很长一段路途。

徐臻在扶风依旧可以感受到风沙,还有饮食,别说比起江南一代的细腻,许都这些年的繁华,连冀、幽的鱼市都比不了。

而现在自己看似为州牧、刺史,实则已经可以在此地称王了。

只是名目上,无法说出来罢了。

百姓足够,地盘足够,就要思考如何运用这些人力。

除却之前的屯田耕种之法,以及分田奖励制度之外,还需要再加上一个矿产。

这里,若是没记错的话,有不少矿产资源,不光是金铁等物,最重要的是还有盐山,天工院早已经留下过盐的炼制之法。

要大肆挖掘,才可安置人口,要让人有所劳作,不可全部在西凉、并州、雍州这些地方为无业游民。

既然跟随自己,就要想办法把这些人全都安置下来,日后还要发展。

光是建造宅院,目前在境内的储备钱财,依然还足够消耗,可是也仅仅只是够消耗而已。

诸葛亮、庞统两人都跟随徐臻在天工院里面闲逛,扶风郡兴建的天工院,在原本当地豪族的宅邸,在郊外。

有牧场和一片荒原。

无法作为田地来耕种,也没有果林,只能尝试种草料,或者就作为郊外徒步所用。

所以,徐臻将天工院选在了这里,可以屯放大量的物料,兴建四座超过三万平方丈的庞大物仓。

不光能屯粮,还可以再放很多矿山所得。

“现在,是打不得。”

徐臻和这两个人,说了真心话。

因为庞统是个聪明人,不远千里从荆州追随自己,诸葛亮不光是聪明人,而且还是自己的门生徒儿,乃是心腹。

这些东西都可以告知他们。

况且,境内有多少钱,诸葛亮、陈登、杨修三人分管各处,一直都可见端倪,肯定是有所察觉的。

这三人也都是聪明人,且孔明和元龙都极为擅长内政,对钱财用度,治安理政是信手拈来。

“一旦打仗,我就要发犒赏,没有实质性的犒赏,谁给你卖命?”

“跟随我的百姓太多了,是好事也不是件好事,至少现在不是,现在已经是负担极重了,我们还需要一两年时日,来铸币。”

“铸币,会让五铢钱价值降低,但价值是由我们来定,所以只要有足够的基础来维持,这个价值就不会崩塌,货币的价值,与其兑换的值能有很大的关系。”

“安置之后的日用品,如木料、矿产、家具、人工等,都可以支付,只要我们衙署有足够的钱财用于流通运转,又有大量的物资囤积,出产各行各业的产物,那就意味着可以摊平这摊子,但千万不能打仗。”

“一旦打起来,需要的财物是巨大的,胜负且先不说,精神上的耗损也不论,我们的经济,一定会崩塌。”

言多于平常。

这番话让诸葛亮和庞统同时对视了一样,他用许多新颖的词汇,说出了一国治理经济命脉的某些原理。

总之,一旦开打就会烧钱。

现在西凉烧不起。

怪不得这话不能告诉马超,因为一旦他得知徐臻是不得已受降,为的是稳住境内的经济,或许会产生别的心思。

“棉花的耕种,耕植富民,才能争取时间,保证境内不乱。”

庞统已经明白了他的话,打不起就是打不起,现在要的是时间。

可,无中生有的东西,他们都想不出什么对策,不与外族通商,那就只能等着年岁收成,逐步提升。

人心安稳,等得起却耗不起,打仗会加速消耗,徐臻不能靠着自己的魅力去蛊惑百姓支持与许都交战。

这样会将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名望,全部耗损掉,这才是崩塌。

“现在,要怎么做?”

两人同时问道,已经知晓了如今真实的状况,都想知道徐臻到底有什么妙计,可以解决一两年内的储备和收成问题。

粮食与布匹丝线、各地的矿石等,可以在数年内增收多少倍。

“不怎么做,唯有身先做实,让百姓可察,察举官吏清廉的不该是那些士族公卿,也不该是望族名士,就该是百姓。”

“你们肯做事,一切都会好起来。”

徐臻跨入了天工院之内,其背影倒是也没什么伟岸可言,就是说出来的话,震撼两人。

诸葛亮耳濡目染久了还好,但是庞统却脑子里有些茫然,一颗种子在内心种下,对某些思想一下子多了些感悟。

“让百姓来察举官吏,的确是最有力度的。”

“先贤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如水也。”

“是,”徐臻忽然顿住脚步,“所以现在要修生养息,力求发展内政,你只有让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日后他们才会为了守住繁华安宁、富足生活来保疆卫土,这样的军队,才有力量。”

“心无固安处,举兵如鸿毛也,唯有民心固山河才稳如磐石。”

“车骑,在下悟了。”

这话也不算难体悟,但庞统惊讶于徐臻将百姓称之为人民。

虽只是词汇的转变,却也足够让他面露激动之色,因为个中的含义转变巨大,不是单单一个词汇那么简单。

他或许是将草芥性命也放在心上,才会有这么多人追随。

时至今日,庞统觉得已经可以称呼一声明公了。

这样的车骑称得起这一句尊称。

“明公所想,令人敬佩。”

“我师父,自然如此。”

孔明和士元相视一笑,跟随进院内去,两人都是天工院现在的常客,所以蒲氏一族的人壮大之后,对孔明还是当做“主公”一样尊重。

知道他是车骑的爱徒。

至于后来的庞统,则是新近常与孔明相伴者,同行之下足以见其地位尊崇,在徐营之内也会受人尊重。

两人这段时日,为建造天工院的场地出了不少力,说一句出钱出力也不为过,积攒的家产,也悉数拿出不少来,资助其中,放入天工院。

不少人都在偷偷干这事,特别是典韦的营地内。

徐臻散给他们的钱财,典韦除了自己也散去军中,大部分的都捐回来,给了衙署。

有他当先,麾下将士也都纷纷效彷,所以你说典韦的青虎营富有,倒是也不富有。

你说徐臻的衙署班子穷,倒也真不穷。

他需要钱财的时候,总有很多人能冒出大量钱财与物资来,人力就更不用说了,那些人力都是最基础的资源。

只需他一声令下而已。

于是,在一夜商议之下,第二日开采矿山的命令就在西凉、并州两地发下,而幽州也同样如此。

所有的矿山全部归军营管辖,但按照人力给百姓钱财,并非用奴隶去干,这些矿产采出之后,屯于各地治所,郡守衙署指定物仓。

石料全部用于修建道路。

无法开山之地,就绕道而走,尽量让战马通行迅速,要在一年之内,兴建四通八达的道理。

同时从军中提拔上千名死忠于徐臻的死士统帅,到各地监察,若发现奴役民工者,当可立斩。

这时候,流言也就不免传开了来,有些什么便宜都占不到的当地豪族,觉得这是简直是在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现在看似徐臻可以稳固人心,让死士通达各地监察,但日后十年,几十年,都可镇压得住吗?!

徐臻一死,不知多少地方都要崩坏。

此举并不可取。

“有什么不可取的!”

徐臻收到消息时候,只是澹澹一笑,现在仓房有这么多钱财,还在加紧铸币,日后把粮商全部定为官商。

在兴建的道路上,搭建粮道粮仓。

此等功效出来之后,西凉、并州绝对会是安宁之地,比拥有天堑的天府之国更难攻入。

那时候,百姓体会到其好处,才会更加卖力劳作。

“我给得起价钱,担得起人心,动员得全民,有什么不敢干的?都是些什么人在说?”

徐臻好奇的问道。

“不知,但一定是有人散播,才会有所动,否则百姓怎会多言?我们带来的冀州民,逐步安定,车骑人心所向,各地一直都感激涕零。”

“而雍凉一带,多是仲德先生举荐之人,由他察举居多,少有乱象,失利者多怒,应当出自这些人,车骑分田,那是动的士族利益。”

“这肯定有人暗中捣鬼,看来我们还需定人心才行。”

“叫马超到矿山等我。”

徐臻眉头紧皱,扛着铁镐出门,他这些时日,也同样是热衷于与民工一同而劳作,就因为那天不知道是谁,叫了他一声“明公”。

他不知道是叫的“明公”还是“民工”,但自己若是不去劳作,这明公与民工两词,可能就分不开了。

想要民心,那还是要和百姓打成一片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