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 第二百三十六章:冬日,真的高枕无忧吗?

清河小筑,河边的草庐之内。

沮授看着书卷,茫然抬起头来,以不可思议的目光盯着崔琰,颤声问道:“崔君,投了曹操?”

“投了大汉天子。”

崔琰纠正了他的说法,他并没有诚心归附曹操,且到许都为官,他的官籍也是在汉籍。

不过,他倒是并没有打算和别的老汉臣一样,对曹操口诛笔伐,阳奉阴违。

那些人表面上看起来迎奉曹操,不敢有丝毫怒言,可实际上心底里对他并没有尊重,乃至是依旧不屑。

毕竟,曹操的父亲是过继给当年大长秋曹腾,说到底依旧还是宦官背景,士族清名和宦官之后混迹在一起,家族的清誉便会有所玷污。

“以事实相论,曹丞相上任辅政,天下太平了不少,以此秉公直言,我自然拥戴曹丞相,同朝为官,都是为了大汉。”

“沮君且再看此书简。”

沮授长叹一口气,将书简直接摔在了地上,但想了想,又自己爬出去捡了起来,放在了桌桉前,又看了一遍。

始终盯着其上袁绍亲手所写的一句话。

“沮授、田丰,辱我太甚,居功自傲,妄图抢攻,已决心斩杀,为袁氏之政祛除隐患。”

这句话,已经是袁绍要弃他了,准备将他与田丰一起处死,而田丰在邺城牢狱,自己当年则是在大营看管,后来又多了许攸。

照此看来,不算是我辜负了旧主。

倒是旧主先行准备弃我。

“袁绍,虽有才能,但随着年岁增长,人也不似当年果决,且拥有了各州郡之后,早已不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位志存高远的车骑。”

沮授陷入了沮丧之中。

在见到这封书简之前,他还没想过自己会被袁绍赐死,他居然真的动了杀心。

在战前自己的确是多嘴,说了很多和袁绍的军令相悖的话,或许也的确容易让其余军士士气低落,但分兵乌巢等建议,都是发自肺腑的计策,虽不能大胜,却可保证不会一败涂地。

“没想到,因为那些计策不得采纳,主公居然要杀我。”

崔琰背着手站在靠近河边的木栈上,目光悠远而清澈,嘴角下撇,沉声道:“并非是因不采纳而杀你,而是因为你所言是对的。”

“袁绍当年心胸开阔,而老年逐步被麾下众多文武派系激得刚愎自用,颇为多疑,不想再听任诸君之言而左右决断,因此便错不得。”

沮授唉声叹气,这话他真的没法反驳,袁绍在老年之后,性情逐渐变得瞻前顾后,且治下的领地越多,就越舍不得固本治理。

或许是想要留给后人的太多,导致这等结果。

真正让沮授难受的是,袁绍居然将他当做祸乱,要正军心而斩杀,由此震慑其余的谋士,让派系错综复杂的麾下谋士不敢在明目张胆的乱来。

“唉,想不到,有一日我沮授居然会变成杀鸡给猴看的那一只鸡。”

“沮君这话不妥,”崔琰沉声道:“只是泄愤而已,袁绍泄愤要杀你,已属是先行背弃,你不必再拘泥于愚忠之事,让家族从此断了活路,至少清河沮授之名,依旧还得保存,百姓、士人还念及沮君之清正,才德。”

“若是一死了之,为之不值。”

沮授沉默不语。

此时他心中紊乱,颇受打击。

一是因为崔琰这等浓眉大眼,刚正不阿的名流,居然也归附投诚了曹操,让他始料未及。

二是袁绍,当初居然动了心思要杀自己,只是因为兵败得太快,所以一直没来得及动手。

“我还始终挂念着袁氏之恩情,看来这十年,并未能够让我成为袁氏知心属臣,这些年追随,是否真的值得?”

“而现在,我若是投身曹氏,日后结局又会如何?难道就比现在好吗?”

崔琰负手而立,道:“我也是自告奋勇前来规劝,实际上并未有人再来求我,不过依我看,沮君若是投身许都,天子也有助力,同样结局不至于被辜负,但求问心无愧。”

“言尽于此。”

崔琰转身离去,留下沮授一人在草庐之中沉思,对于他来说,这一封书简送到面前来,不过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沮授想明白了,决定投身到许都入仕,归附曹氏麾下。

要么就是他在这草庐之中,了结自己的性命,或者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之间,甘为寻常百姓。

此书简上书内容,袁绍已经对他不起,沮授不会再想着逃亡幽州。

这一日之后,崔琰径直回中山,跟随曹操身边等待大战而起,平日里居住在中山无极县内城之中,并不管军中事务,只察当地士族人情。

而沮授,则是在草庐之中安睡了一天一夜,醒来的时候忽然想明白了什么,写了一封自荐信送到清河衙署,杨修看见之后,当即前来拜会,请沮授为座上宾,但具体入仕为什么官职却决定不了,只能写一封书信先给徐臻,再请教曹操。

当然,此时并没有时间去安置沮授,只能让他先行在清河住下。

毕竟这里是他的家乡,结果问题又来了,他要住下本身是理所应当的,可是祖宅又给人推了,现在当初家中所在之地,是一片民居。

结果闹了一圈,沮授又回草庐去先住着,等大军出幽州归来之后再说。

这直接把他弄郁闷了,想入仕的时间结果没什么人搭理,但是自荐信又已经写出去了,想象中的主臣相见,曹操倒履相迎,礼贤下士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出门就看到老乡赶着羊在湖边吃草,偶尔也能见到杨修派来的宿卫,人也不多,就两名,每次沮授出来,他们都要和善的笑着问上一两句话。

就这样,曹操虎豹骑,虎贲大军路过了清河,浩浩荡荡去往中山。

而徐臻兵马也出中山边境,入侵幽州。

在大战之前,天子檄文发向幽州,以震慑其军。

袁熙在那次和袁尚大战之后,所得的战俘因为本就是自家军队,而且幽州还有吃食,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大量的兵马补充入营,相比之下,军力比起之前还要强盛了些。

但也不过是十几万而已,加上在大战之中折损的兵马,区区十一二万,他如何能抵挡曹操加上徐臻一共四十万兵马。

于是袁熙只能尽出全军,死守在各地要道,把兵马全部囤积在涿郡,从涿郡最南方的樊舆亭开始,沿着五条河流沿途扎营驻军。

沿途下命令死守城池,抵挡曹操兵马。

虎贲大军到来之后,与并州兵战俘转化的先锋,加上张燕的黑山军联合十六万大军围城了三天三夜,昼夜不停的进攻,将樊舆亭到范阳等地的城池全部击溃。

甚至连城墙都塌陷下去,打得袁熙只能不断退军。

十五日,让出了涿郡,退守广阳和上谷,与此同时在境内不断招兵买马,想要靠新丁堆积来守住城墙,但他想不到的是曹操的决心这么大,围城而攻,不讲任何章法。

每下一座城池,必然是满目疮痍,百姓住所全部摧毁,以此来震慑当地百姓。

如此行军,和当年攻打徐州简直大相径庭,但此一时彼一时。

那时候的曹操手里什么都没有,攻打徐州的理由还是陶谦先行对他父亲动手,差点害得曹操的亲弟与亲爹都死在路上。

即便如此,曹操还是以仁义攻徐,杀人诛心,让陶谦最后是身败名裂而死,陶谦的子嗣连想要复仇的本钱都没留下。

现在就不一样了。

曹操手中乃是天子诏书,幽州之民应当憎恨袁熙反叛,否则的话怎会招致祸端。

于是用这等雷霆军势,真正起到了威逼恐吓的作用,导致了代郡百姓全部逃离,上古郡也没有多少人留在城内。

在涿郡大开城门的情况下,成群结队的南逃。

曹操当然是一应俱收。

大军攻伐一个月,将幽州的代郡、上谷、涿郡杀得寸草不生,血流成河,死伤四万余人,其中有三万都是曹军,而袁熙死去的将士大多是在城破之后奔逃而出,在追杀之中被斩杀。

守城的时候,城破瞬间倒是没有死伤惨重,因为袁熙将兵力稍稍分散了些许,依托的是幽州的城池来消耗曹军的兵力,并且拖延时间到秋收结束。

现在正是秋收,等到曹操第一波攻势过去,他自然会停下来,等待粮草运送到前线囤积,而后再进军。

袁熙则守住摇摇欲坠的渔阳郡,将兵马堆积于此,效法当年公孙瓒的易京般建造一座高不可攀的城楼,把所有的军备、粮草都收束其中,等到冬天,战事就会结束。

九月底。

曹军和徐军都停了下来,在涿郡驻守,同时不断派出探哨进入渔阳,查探军情。

而袁熙下令十万人同时动工,在渔阳搭建巨大的城楼,将身后的余水河囊括在其中,保证水源。

再收各地百姓之粮食,囤积于城楼之内,巨大的城楼在高墙在上安置大量的兵力,每日建造箭失和准备滚石,随时防备曹操进军。

于是在几次进攻未果之后,曹操果然暂且退兵而围,不敢再徒耗军力,还真的让袁熙给拖了下来。

渔阳城楼之内。

袁熙端坐在主位上,一脸凝重的看着地图,神情甚至有点绝望,身前的牵招苦涩的笑着,“少将军,现在局势很不好。”

“我们在代郡,上谷的兵力不多,曹军攻不下渔阳,于是开始进军此二郡,如今幽州半数在曹氏之手,还有辽东在公孙度之手。”

“我们所有不过渔阳和右北平两郡,而且,高览将军那边,依旧还没有来信……”

“不知探哨是否冲出重围。”

对于袁熙来说,这是近乎于绝望的局势,他在曹操最开始动兵的时候,就已经派出了探哨去并州,请高览看在同出一源的份上,立刻领军来救援。

但是二十日过去了,高览的大军依旧还没到。

袁熙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他只能认为并州兵被阻隔在外。

“探哨,肯定已经到达并州了,只是郭图与我有仇,高览定然会愿意领兵来救,但未必肯全力以赴。”

袁熙叹了口气,“高览领兵,郭图阻挠,若是半路遇到徐臻的兵马拖延,他们自然不会奋力前行,只顾着保住自己的兵力。”

“不过,现在好就好在,局势已经稳定了下来,至少在冬季,曹操不可能进军了。”

“准备好如今境内的粮草收取,要做好死守的准备,同时要打探好出塞外的路途,若是幽州守不住,我们就弃城而走,去塞外和那些马背一族争生存了。”

袁熙喝了一口酒,此时些许水酒已经醉不倒他了。

但人若是冷静下来思索,就可明白当下局势如此危急,想要反败为胜,几乎不可能。

除非南方荆州的刘表此时兴兵攻打曹操南部,这是唯一的机会,但刘表不可能做出这种选择。

袁熙长叹一口气,绝望之意渐浓。

这一仗,哪怕是父亲复生来打,哪怕是当年鼎盛时期文武全在,也只能死守,静待时机。

但想要反败为胜绝对不易。

“等吧!”

袁熙苦笑了一声,“秋收之前,不会再有大肆进攻了,幽州的气候冷得很快,行军艰难,咱们已经熬过去了。”

“牵招,发放军饷和粮食给兄弟们,请他们再巡守各地不可懈怠,一定要等待冬日降临,才可休息。”

“喏!”

此刻,得到信令之后,牵招为军中将士发放了大量的军饷,给死去的将士发了抚恤,并且将袁熙的话,传遍全军。

慢慢的稳住了已经动荡不安的军心。

让数万人紧紧驻守各地要道,守住城楼高墙,同时慢慢变得同仇敌忾起来,稳固了军心,再固守城墙,如此想要在冬日攻破幽州,曹操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

此时,涿郡北部的大营之内,曹操在大战之后神情沧桑了不少,这几日总感觉到劳累。

主要是伤亡,比想象中的大。

哪怕是徐臻麾下的兵马,也折损了一万余人,但攻打幽州若是徐徐而进,只怕是更没有建树。

“马上就是冬日了,结果只夺下了涿郡,或许还可得代郡与上谷,但渔阳终究还在袁熙手中。”

“今年想夺下幽州,还需计策。”

“一旦进入冬日,咱们行军就难了。”

曹操此时一筹莫展,有些头疼,但仍旧不算过于麻烦,只要等来年开春,依旧可以继续围城而攻。

数年之后,袁熙粮草支撑不住,民心离散,迟早都会是输。

此刻,左手边的文臣之中,也都没人说话,一向奇计鬼谋众多的郭嘉,此时在思索之中。

“冬日,我有一计可以攻下来。”

徐臻忽而开口,登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