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 第二百一十八章:心思巧妙,认知朝前

三天之后,徐臻的巡察之行开始了。

配置带的是贾诩、杨修跟随。

陈登、诸葛亮两人守清河内政。

典韦则是率他的青虎军两万两千人镇守城池,听从诸葛亮调遣。

齐越、王勐、王虎他们因为徐臻的调令,从合肥已经换防回来了,自然当初张辽麾下的八百本部功臣也同样到了此处,此刻徐臻的兵力大多都回到了冀州境内。

冀州加上曹仁亲自率领镇守在邺城的八万兵马,一共有十六万军,再加上各地逐步恢复缓慢招兵买马,在数年之内可以继续屯兵,以抗衡幽州和并州。

其实不能说是抗衡,而是威胁。

袁尚在并州尚且还需要平乱,他得到的十几万兵,都是袁绍从冀州带出去的本部,可谓是最后的家底,最大的宝藏便是将高览留给了他,四庭柱最后的一根。

若是袁尚将他当做宝一样供起来,或许平乱之路顺遂,还可再多苟几年,而幽州之地,袁熙寻常作战都是自己亲自上阵,在幽州境地被徐臻埋伏击溃之后,已经对刀盾兵有了心里上的阴影,乃至感觉恐惧。

徐臻巡游之事,以昭告各郡,不掩饰其行,所带兵马是最为着名的甲骑,许攸和许褚居然是一同共事,为文武之臣同行,负责沿途的大小事宜。

于是紧锣密鼓的半个月过去,巡游的兵马走了大约三个郡,到常山郡而停下,在真定停留,随赵云去了老家一趟,算是陪同赵子龙衣锦还乡。

赵云在家乡祖宅设下了宴席,他的祖宅不算很大,就是一个山丘附近的院落,三家人居住在内,如今只有他大兄赵风的妻卷。

还有一个小侄儿赵宁,年纪不大虎头虎脑,赵云出走之前还是襁褓婴儿,现在垂髫儿童。

在院落内一棵老树下,徐臻一行排列而坐,其余人都在欢庆,只有许攸和杨修两人被叫到了身前,和徐臻、贾诩继续合计一路见闻,来品评真定、常山国等各地的官吏。

“今年天象一直不错,收成应当可以自给自足,常山国向来不温不火,张燕等人藏于山中也不再露头,黑山贼或许可以在数年之内,徐徐转为普通百姓流民,安置起来。”

“君侯的政策是,不再追剿黑山贼,而是允许他们为流民,受安置,日后也可参军为麾下兵马,如此便可治理。”

“所以,顽疾当消失于数年之间,此乃是妙计也,”杨修背着手,说出了心中所想,这些时日他一直在思考徐臻对流民的惠政,之所以做得声势浩大,有一种功效居然还可以消化了黑山贼,以往的所有官吏估计都不可能有这种魄力。

“以常山,河间,渤海三郡的情况看,都可自给自足,今年开仓放粮的结果也卓有成效,等来年有民再入,但来年耕种比今年会更丰谷加登,水涨船高。君侯,政策大成了,如今早已运转开来,无需要再担忧。”

“那么,现在想的就是富强。”

徐臻看着奏札上的汇总禀报,从三郡基本上也可看全境,这个时候的三郡之地,收成已经能够自给自足,不怕冬天贫寒,那就意味着明年翻番结余绝不在话下。

粮食结余,百姓就可以活得更富庶,加上劁猪匠培育起来,养殖的村民肉食不必担忧,耕牛、肥豕、野禽等都可丰富增多。

人口就能够继续增加,冀州还可吃得下更多的流民贼寇,这些人完全足以安置下来。

现在木材、石料也在解决了燃眉之急后,慢慢的有了储量,人力砍伐开采,又一面植树护林,取边远茂密之才,植近城荒嵴之地,数年之功可见一斑。

那么,城池、村落,这些百姓的居住地一样在增加。

要富强,就可以用商道了。

“以物换物,是最初的交易原则,因为又了人为的规划,所以多了货币,到如今便是五铢钱,和金银。”

“五铢钱流通在冀州之中的数量,效力不算高,依旧还是以粮食肉糜,布匹金银等为货币,五铢钱效力不高,我们要恢复当年五铢钱的效用,提倡以此为货币,现在境内流通,推及至各地,至于金银与布匹等,依旧还具有贵重的效用。”

“冀州境内,可开办粮行,从今年秋收之后,粮行只用五铢钱可兑换粮食,提高五铢钱的流通,我要看一看,境内能拿出多少钱来。”

毕竟,在当年董卓于长安改为小币之后,五铢钱以飞快的速度,在数日之内失去了效用,到一月之后,有人挑了一担子五铢钱上街,居然只能买到几个包子几块普通货色的布匹。

从那之后,五铢钱就废了。

现在要再来流通的话,必须要以徐臻的名声为准,首先用粮食来提高五铢钱的价值,同时定一个价格,先让境内百姓得五铢钱便利,将家中当年所藏的钱币都花出来才行。

等年关再来计,基本上就可以推算境内百姓有多少五铢钱,来年便好再定一个价格。

这种类似于推行货币的政策,对于徐臻来说很可能只是一个决定,但是真正产生的效果,又是巨大的。

稍有不慎,就会让百姓产生动荡,整个冀州的粮行也不平,这一点需要各地官吏与商贾之家的人,不断衡量更改。

杨修马上就想道:“我们,可以自己定价,肉糜与粮食都是如此,五铢钱唯有产生价值,才能让百姓之间互相流通。”

“不错,要定一个价。”

现在小币的五铢钱,只有手指大小,一袋里面装百枚不在话下,铸造用的是铁具,现在各地衙署内还有很多模具铸造,防止彷造还会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刻下独特的标记。

如果有彷造的铸币将会被没收,在洛阳时代,五铢钱还是最为流通的钱币,所以到现在为止家家户户都依然有留存。

但改小了之后,其实它的价值已然还在,不过本身制作的价值减少了大半而已。

就定价之事,几人商议了许久,然后敲定等秋收粮食上税,先在各地开设粮行,等官家商贾去贩卖粮食再说。

“除此之外,我们冀州拿出的货物越多,就越能够赚取各种钱财,奇货可居,”徐臻摸了摸下巴,“天工院那边,正在研究新式的东西了,木工制作的家具,深得许都士族官吏的喜欢,往江南的销路也不差,其中以小巧的躺椅、木凳等最受欢迎。”

“还有在家中后厨可以使用的圆桌用具,寻常百姓家中便可常备,他们无需儒生礼仪宴请宾客。”

“我想,让这些各地的百姓,以村落、亭、组别来划分户籍,每三百户为一体,成公户,如此便可在公户之中,推举一有能者为户头,耕种、商道买卖,乃至是苦力活等,都可以由他来带头,这样便于形成各地百姓的凝聚格局,统一管理调配。”

“诸位,以为如何?”

徐臻在赵云家中这大槐树下的一番话,让几人又再次听见了跨时代的一些认知和想法,他这样是打算让所谓的“户头”为小官吏,来管理三百户人家。

也就是百姓安置百姓,乃至可以带三百户不断揽活,增加一家的收成,因此可每年增收钱粮,发展壮大。

这不失为一种……相竞逐利的好办法,身为官吏只需在上管理,或者将可挣钱的机会,以惠政的形式发布出去,其余便由百姓自行管理,都是想要奔个出路的,他们当然不会随意的浪费机会。

至于士族之家的奴籍之人,当然也可在户籍查探的时候,将人重新统计出来,归入冀州的百姓户籍之中。

如此一来,境内多少人也可得知,士族家底也能一清二楚,而且还可以让百姓有新的奔头,至于如何富强境内,当然以商贾税收增加,如此公户便可纳税,分于百姓的钱都是实打实的。

他们自然还会花销,一旦花销就要流通,流通起来,钱财就会不断产生价值,这一刻几人心里也通透了,站在州牧的立场,他们其实并不看中拥有多少钱财。

而是能够让钱财像流水一般,在百姓之中来回流通,仿佛冀州乃是一汪湖水,湖水越深越好,池鱼便会越发的富足昌盛。

至于战时想要钱财,随时可以取用。

如果湖水足够多,那甚至能够做到不影响安定流通,不让百姓动荡,就取到足够的钱财为军资,行军打仗。

这也是好想法。

“在下,在下虽还未能想明白,但心中已隐隐觉得有所期盼,或许可以试一年,但请君侯考量士族之中奴籍之人,若是全部重新清点,恐怕会因此巨大反响。”

杨修知晓当年党锢,便是宦官要消除士族的影响,所以进行的一次对党人的巨大迫害,最终导致了太多崩塌之势。

甚至,有不少人猜测,那一年黄巾之乱,背后就有不少党人组织迫害,妄图推翻朝堂,逼迫外戚与朝臣斩杀宦官。

所以,除士族之家,不能一蹴而就,更何况杨修就是士族之冠首出身,他即便再忠心于徐臻,都不敢真的让士族彻底灭绝。

现在正要挑起了天下士人反抗,力量一样不容小觑,连曹操都不一定承受得起这等后果,随时有可能让现有的成果全部落空。

众人沉默片刻,杨修接着说道:“在下建议,可令士人之中的奴籍之人,组建商队奔走各处,行商赚钱,如此又可推行流通,也能不至于太过动其根本,我杨氏可做表率,为君侯效力。”

“好办法,”徐臻当即点头,“就照此言,先将今日所想,成书送回许都去,等我们回去之后,立刻推行此事。”

“喏!”

杨修得了命令心里稍微舒适了些,他担心的是自己成了罪人,现在徐臻很明显是要做革新的,他的新政和以往比起来更为凌厉,对士族的冲击力就更大。

从一开始,杨修就明白徐臻始终念及了士族家中的奴籍之人,因为他不止一次说过,若是奴籍之人重归大汉户籍,只怕是人口都要多上百万。

百万人口,放在任何一个州郡,都会是质的改变,无能的人会被这百万人拖累至死,有能之人甚至可以多变出二十余万兵马。

而且,徐臻也说过,现下的局势甚至已经不是怎么一统天下了,而是在统天下之后,如何能够让大汉继续保持国力,繁荣昌盛数代,守住家业不被打得满目疮痍。

否则,结束乱世凭的是两败俱伤的结局,到时候的大汉内乱虽平,如何抵御外敌之侮。

从常山国传来的书信,是用徐臻杂谈的形式记录,由贾诩执笔,送至了清河郡中,一日就到了诸葛亮和陈登手里。

两人在商谈之中,明白徐臻用心。

“商道可行,先放言出去,让士族之中奴籍组成商队,准备商马,循道路而跑商。”

“这要怎么放言呢?”陈登表示疑惑。

他们陈氏也有几千奴籍之人,都在乡里耕种土地,每年有吃食可活,但大多要臣服于家中训练的几百死士门客。

其余家族只怕是更多。

诸葛亮苦笑摇头,道:“我弟弟如今在荆州,兄长则是在江东为属臣,家中奴籍之人不到一百之数。”

“倒是全能用来组建商队,你我只要率先行动,写家书告知家里,高调行事,就已经有不少人要效彷了。”

“元龙兄长,难道还以为没人盯着我们吗?”

诸葛亮自信的笑了笑。

“呵,呵呵……”

陈登当即苦笑摇头,是这道理,的确是不知又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他们,只要有所异动,士族所知则会纷纷效法,生怕落了半步。

“我这就写一封家书,送往徐州。”

“好,除此之外,还要率先建造粮行,而后命各地官吏向百姓先行发布公告,告知五铢钱可换钱粮,让家中准备好钱财,最重要的是,让各地百姓准备好登籍之事。”

“我们让奴籍立刻组建商队,同时又下令让百姓准备好登籍事宜,如此便可让士族提早准备,效法我等。”

陈登轻抚胡须,澹然而笑,对诸葛亮赞不绝口,“妙计,什么都不说,却已经开始牵着他们鼻子走了,君侯要的便是士族来相助,也并非是要彻底打压。”

“不愧是君侯唯一门生,别驾心思的确巧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