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 第二百三十五章:我的伯文不理我,早知不来了!

一觉醒来,在山庄内稍作锻炼,早起打了一套五禽戏,感觉气血充沛,神清气爽。

而后练苗刀一个时辰,同样是基础武技,但依旧行云流水,每个动作都带有宗师风范,连贯、精准、快速。

并且举重若轻,拿捏某种节奏时机。

练完刀到己时,庖厨拿来早餐吃食,集结宿卫召集文武,准备离开山庄。

下一处当陪同曹操去常山,张燕的家乡在常山真定,此前精简后的九万兵马,以及离开军营作为黑山军家卷变作百姓的那些山匪,都居住在常山国内。

这些兵马驻扎此地,日夜操练,赵云和张燕既是老乡,已颇为熟稔,所以都是他们两人彼此操练军士,一人负责练拼杀武艺,赵云则是负责合兵战阵。

彼此分工明确,协作有度,这些日子卓有成效,这九万精锐已经初具规模,分出了数支功能不一的军阵出来。

既然是巡察冀州境内,徐臻当然要安排曹操去看一眼黑山军。

这些兵马,当年也被曹操击溃过,那时候联合袁绍击破最初成军的黑山军,斩杀了当时首领,逼迫黑山贼退入冀州、幽州的山林,有些则是逃进了兖州的太行山脉。

说起来也是一段峥嵘过往。

早晨出行,到中午徐臻便进入了常山境内,在郊外靠近河流的平原上,见到连绵的营寨,九万大军备考燕山山脉驻扎在平原之前,刚好还方便入山林取材搭建营房。

入山取石,或者在山中奔走操练膂力,从远处放眼望去,便可见到大面积的演武场、校场等,此时密密麻麻都是人,持枪练习拼杀的动作。

简单的基础武技,反复操练以增强技艺。

如此场景,看上去果真还是令人震撼,黑山军当年袁绍都没办法受降,但徐臻却做到了。

曹操背着手在远处山坡上眺望,神情有些迷茫,“伯文得黑山军投奔,或许仅因你出身微末,白丁一人,不是士族名流做派,因此才可得黑山信赖。”

“小婿认为不是,”徐臻摇了摇头,这一声小婿差点没把曹操惊吓得一头栽下山坡去,稳住身形后转头来还嘴角抽搐的瞪了徐臻一眼。

何时改的自称,什么玩意就小婿。

“是袁绍走了,黑山军才肯归附,张燕在十年前就已经得长安天子封为将军,虽只是一个名头,但算是带麾下跟随的黑山军兄弟有了奔头,那便是被大汉收编,为一方兵马。”

“这和草寇完全不同,草寇无人管他们死活,而且还要遭官兵围剿,诸侯无时无刻不在将其当做眼中钉。”

“袁绍若是大胜,以他和黑山军的仇怨,肯定会继续围剿,也不接受张燕投奔,是以张燕对袁绍恨之入骨。”

“我来了之后,体恤百姓,广收流民,还方言自山中出来的贼寇,只要诚心归附也可是为流民安置,日后转为百姓,如此状况下,张燕麾下黑山军许多人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曹操恍然大悟,这么说就明白了,还是抓住了贼寇十年山匪,已经劳累的心思,他们不敢错过这个机会了。

否则一旦错过,冀州重新安置稳固下来,想做流民来投诚,都要狠狠地的查底,否则已经安置的子民便会不安。

若是一起作为流民归来,反倒没什么动荡。

“这么说,袁绍洗劫冀州而走,倒是帮了你的忙了。”

“不错,”徐臻点头,神情认真的道:“只能说有利有弊。”

“好了,”曹操此刻叹了口气,“远远地看一眼已知晓其军风貌,无需再去军营之内,回中山吧。”

曹操看了徐臻一眼,“这几日,奉孝、公达、子和他们也应当陆续赶到,押送袁尚的囚车也在路途之中。”

“袁尚准备如何处置?”徐臻回头问道,当时追杀袁尚的败兵,本打算在半路上让许褚直接解决了他。

后来想到,袁绍和曹操的关系那是自小就熟稔,虽然前年去年刚刚经历了生死搏杀的大战,但故人之子或许还可以割舍前情,袁尚本身也没什么用,还不如留给自己心中了断此情。

曹操沉默了片刻,沉声道:“待幽州攻破,郭图等人无处可去,斩杀袁熙,就让袁尚召回余下袁氏的兵马,若是能召回来,便将功赎罪,我可免他一死,给袁氏留个后人在民间。”

“至于袁尚能不能活下去,那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曹操凑近了徐臻,轻声道:“人生无荣华,便总易有意外。”

“哼哼哼……”

徐臻不动声色,但曹操的这句话他听明白了,如果战事得胜,他会当众放了袁尚,并且赐他爵位、封地,让他到别处去做个安乐侯爵。

但是,路途之中会否出现什么意外,那就不是曹操可以确保的了,或许到那个时候会有大把人要去暗中刺杀袁尚。

放人赐封是大气格局,以此收冀州众之心,施放恩情于众人,而让袁尚发生意外,则是心思缜密,不留后患,毕竟已杀了袁尚全家,如何能留下仇怨的种子。

“主公英明,”徐臻拱手说道。

……

三日之后,崔林写了几封书信,接连劝戒兄长崔琰入仕,归附许都丞相府下,到大汉天子身侧为官。

还可再为天下治理,朝堂之力殷实做些贡献,言辞恳切,追朔陈情,以自己为例感恩兄长,从小崔林被人轻视,被族人看不起时,都是崔琰始终认定他有才能。

这份目光之长远,定然可再推举诸多贤才而上,成就盛世之景。

于是崔琰思考之下,答应了曹操的征辟,甘心入仕先到丞相府下,后再跟随曹操回许都,再行擢升。

崔琰由曹仁星夜请到了中山。

曹操也终于不无聊了,否则徐臻天天都在理政,晚上巡营读书,练武或者与诸葛亮共思巧器,基本上没空陪他。

每次曹操要和徐臻说几句话,徐臻都已“洗澡”为由开熘,气得曹操心里不得劲,又不知道怎么发这个火。

差点后悔提前来中山找徐臻了,还不如在许都教训小孩儿。

好在是崔琰一来,还能虚与委蛇的说上几句话,至少互相寒暄一番,有个人陪着说几句话。

结果崔琰也是个闷葫芦,以前只闻其名,并不知道这名流的性子,去一接触之后,才知道崔琰不说趋炎附势的假话。

而且面色严肃板正,不开玩笑。

曹操笑的时候他就严肃,曹操说正事的时候同样也是,崔琰则会认真思索,而后深思熟虑许久之后,才会缓缓开口出言。

但在此之前的一段极长的时间内,都陷入一片沉默之中。

让曹操陷入尴尬,等着崔琰回话。

一来二去,曹操和崔琰仿佛也没什么话好聊了,说着并不走心,断节奏。

“夫民者,喜板正严肃之官吏,不喜趋炎附势之吏,丞相如今名声在外,应当保持。”

“丞相麾下,大公子曹昂,二公子曹丕都有聪慧之名,昂公子更是有仁厚之风,才干不下于一域。”

“丕公子虽聪慧,尚且还未曾气候。”

“好了,先生一言,醍醐灌顶,让我心中甚为清朗。”曹操笑着说道。

等了一炷香,就等来这么几句话。

昂儿仁厚有君子之风,试问谁不知道?

丕儿天资聪颖,自小善学,试问哪个不晓??

“丞相,敢问君侯何在?”

曹操面色一顿,脚步忽而停顿了一下,回头盯住崔琰,表情逐渐变得疑惑不解,“他,呃,你找他做什么?”

崔琰面色颇为板正,十分严肃,一字一顿的说道:“他拆了我家的祖宅,我得去见君侯一面。”

“别别,崔君何须动怒,那是内政之策,伯文也是无奈之举。”

崔琰面色毫无半点变化,当即拱手而下,平静的说道:“丞相不必担心,我并非是要找君侯理论,只是问问家中书籍古卷之事,还有崔林所得的三十块大金鱼,这些能否换一处东武城的大宅院。”

“若是可以的话,崔氏的族人可以徐徐居住进去。”

“噢,原来如此。”

曹操稍稍放下心来,差点没被惊吓到,主要是徐伯文干这些事儿,有点吓人。

冀州士族,特别是清河、河间、常山、中山等地的这些名族的空地家宅,都被他拆了个遍,说是要取材建民居,这理由肯定不假。

但若说一点私怨都没有,曹操是半点也不信的。

“他在衙署偏堂理政,先生有兴趣就自己去见他一面吧,实不相瞒,徐臻现在肯定也在躲我,否则不会搬到偏堂去。”

“嗯,”崔琰脖子一硬,毫不客气的道:“崔某等得起,去偏堂等君侯便是。”

“祖宅之事宜,应当问个清楚。”

这么说来,曹操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好不容易等了个人来陪着说话。

结果没一句说的是爱听的,而且现在还满脑子找伯文。

根本没有和我多聊的意思,早知道我亲自来拆你们家祖宅了。

曹操早就想拆了。

这些年被士族诟病讥讽不少,徐臻在冀州强行乱拆的时候也算是让他出了口恶气。

不多时,崔琰到了中山衙署,果然没在正堂见到徐臻,通报之后,告知他可等候。

徐臻还在侧堂理政,看监察志,观阅各地送来的收粮预估,并且批阅奏札。

听闻这话,崔琰也没有恼怒,一直在外等候,没有茶就喝水,和宿卫一起值守,一直等待了一个时辰,到午时之后,徐臻才从侧堂出来,走路带风而过,丝毫没有要停留的意思。

“君侯!”

崔琰叫了一声,当即站起身来,但因为长时间保持跪坐的姿势,腿都是酸的。

徐臻脚步稍稍停顿了一下,看到崔琰后招手继续向前,“有何事,不要耽误了午饭。”

“下午还要等待清点粮草,接纳运送粮草的兵马,若是无事便无需再说了。”

“君侯,崔某来此,特意问君侯为何要推崇从弟崔林,又为何要拆士族祖宅。”

“建民居,大量空宅在冀州境内,占地而不可用,是以拆除用以建造民居,而你兄弟崔林,虽不善言辞,但至少锋芒不盛,笃力而行,比你要好多了。”

崔琰稍稍一愣,倒是也没有感觉被冒犯,点点头道:“的确,德儒相比于我,虽木讷不善言辞,但却不会顶撞,他性子要柔和些。”

“不像我,性烈如火。”

崔琰严肃的说道。

此刻,徐臻回头来看了他一眼,脸色依旧很是澹然,沉声道:“你来找我,应该不是专门为了说这些吧?”

“君侯大才,但木秀于林,应当学会急流勇退,冀州之战中,君侯锋芒太过,名震天下,招致了曹氏诸多将军的怨恨与嫉妒,由此若不愿退去此位,应当秉承此性,不可有所改,不可自傲存于世,冀州之地当成为君侯之根本。”

“否则,我崔氏一样会危如累卵,我崔琰若在许都一日,便可秉公为君侯进言一日,如此可保全我清河崔氏,百年声誉!”

“好,我知道了。”

是为了劝戒。

徐臻明白了崔琰的话,这是一场交换,他所要求的,是自己一直秉行公正严明,收得民心。

于是他就不用在许都违心而言,可以始终为我进言,性烈如火之人,不善说谎,想要有底气,就必须要求所言非虚。

而崔氏,也算是徐臻举荐上来的,只有徐臻的名声不崩塌,日后崔氏才可继续保持清誉。

“我为君侯去劝戒沮授,让沮授投身许都曹氏,以此二事来报君侯之恩,若是日后崔林因言辞开罪君侯,还请留其性命。”

崔琰深鞠一躬,到这时候虽话语之中是求人,可是却将利害分得清楚,说明他这个人,心里始终有杆秤。

承了多少情,定然会想办法还清。

“有劳先生。”

徐臻点头道谢,也没有啰嗦,当即快步离去。

而今日的崔琰也没有急着离开,他在衙署闲逛了一日,特意在观察徐臻的所作所为,果真如他所言,吃完午饭之后,继续理政,清点粮草,派人接纳清河送粮的兵马。

并且认真批阅,每句话都会和左右文臣商议。

光是这份态度,就已足够证明徐臻定然是个好官吏,大汉能有他在,的确令人放心。

如此律己风貌,若是推行下去,言传身教之下,日后多年官吏效彷,大汉能不能重回昌盛不可猜想,但至少百姓会安心很多。

看到这些,崔琰暗自点头,徐臻给不给他好脸色,并不重要。

他只要看到这位冀州牧,比上一任冀州牧更加有才能,得民心,懂内政,就足够了。

于是,崔琰独自去了清河,带上了一卷奏札,这奏札他没有给任何人看过,当年曹军入境,抓捕到崔琰的时候,也因为名流身份,没有为难他,所以家中财物得以保存些许。

这一卷书简,就是当时留存下来的东西,里面是袁绍写给他的回信。

其中谈及了沮授之事,有些私密之语本来不可告知他人,但崔琰倒是愿意为了徐臻,破例给沮授一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