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1522年我在大明当海盗 > 358.大吉大利

1522年我在大明当海盗 358.大吉大利

作者:路过的老百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0 21:42:32 来源:笔趣阁

陈闲在地图上涂涂画画,罗列出来的点,被许多更小的点所包围,而后低声说道:“车马行的本质争夺,在于劳力还有人脉。”

陈闲在一张白纸上涂了两笔。

“如今的车马行仍旧停留在一个相当基础的状态里,是一种相当原始以及简单的运输方式,这种运输只服务于安家,或者说是安家旗下的一切生意,其中,又以运人为主是作为官驿的补充。”

陈闲一边清理思路,一边也在替自己做着分析。

他往来此地,感觉事态并非有他想得那么简单。

他亲自感受过这些车马行的运力,也到杭州的车马行实地考察过,相比较后世,数以万计的物流工作。这里的人手简直少的可怜,而且所承接的更多的是关于运输人长途跋涉的业务。

这本质上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运输业有极大的局限性。

其一,便是小农经济带来的根本性弊病,商业的流通性极差,一地之货尚且可以自给自足,所以商品往往仅在一地流通,而物资的运输往往只能依赖一些行商,那么规模势必并不大。

像是安家旗下的车马行,名义上为车马行,实际上更像是私人的旅社,负责的事务多半也是运送一个人到别的地界去。

运输成本极为高昂。

这个时代连镖局都尚未成形,便是连贵重物资的运输都成了老大难问题。这种种问题都让国内的运输业尚且停留在了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

“你有没有想过运货,将运货做成一个巨大的行业?”陈闲忽然开口说道。

“我们大可以从城市周边的县城以及农村招募人手,这些劳动力价格低廉,稍加训练便能担任起运输的重责。”

“少东家,我们只运人,运货就……”

“杭州与漳州、福州等地都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的重心,手工业发展频繁,大部分的商贾都着眼于提高产能,但却因为当地的销售市场极为狭窄,

出货渠道单一,导致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那么车马行的问题,还有这些商贾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陈闲低声说道。

陈闲在纸上涂涂改改,似乎还有几分不满意。

但他也明白,如今车马行、运输业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市场。

市场不开阔,则无用武之地。

李明玉听得云蒸雾绕,但毕竟他从事商业亦有十几年,也算是一点就透,他看过当地的商贾的模样,如今的杭州生丝生意颇为热闹,到了每年年底,这些产品反倒是会因为无法消耗,而大幅清仓处置。

其中有多少浪费,无人知晓。

这还仅仅是杭州城一地,便是连无锡,苏州都难掩其问题所在。

生产的剩余,和消费力自有其关联所在。

对于商家需要的是一个有消费能力的市场,日趋饱和的市场自然难以满足当地商贾的需要。

“但安家毕竟是大商贾,我们不见得能够比得上他们。”

陈闲冷笑道:“比不上?首先我们起步便早,这一行若是无好口碑,便是天大的招牌都不牢靠,其次,他安国虽然试图在镇江染指海盗,但终究是小打小闹。

就我所知,之前他所招揽的海盗尽数灭于会战之中,此时都尚未组织起一股较大的力量,但我等不同,我们天生便比之多上一条渠道,我们是做海运的行家里手。”

陈闲说的乃是实话,在大明,海上的运输早已形成,而其中替商人们保驾护航的便是海盗。

海盗和海商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甚至海盗本身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商贾转化而来,铤而走险,涉及走私,和杀人掠货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一行历史渊源颇为悠久。

陈闲这一年来,疲于作战,而且羽翼未丰,并不能控制海上的运输,但经历了这么一场大战,陈闲也算是打出了自己的名头。

如今濠镜也是被众多海盗所承认的强者了。

那么这一项业务也势必摆上了会议桌,要好好谈上一谈了。

“安国这只老狐狸自然是不肯直接触碰海盗这一块的,他就算要钱,但更是要脸,若是被人知晓,他和海盗勾结,做这等徇私枉法之生意,恐怕他苦心经营的诗书传家的好形象便要毁于一旦了。”

陈闲不由得说着风凉话。

李明玉认真地思考陈闲所说的可能性。

若是陈闲所说的乃是一个大致粗犷的构想,那么作为实行人的李明玉则要提出一个更为靠谱和现实的提案计划来。

他低声说道:“少东家奇思妙想,我不可比。”

陈闲说道:“远远不止如此,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将原本在农村里建立工坊,将一些技术传递到农村去。

将那些农妇也调动起来,要将她们也当做好的劳动力,其中纺织便是一项极好的举措,我们将大量的工作岗位散布到农村去,而后将在村子里建立运输的口子,这样人就会逐渐被从城市里吸引到农村去。”

陈闲敲了敲桌子。

“这是一个长久之计,而后我们就可以将车马行与城镇彻底割裂开来,让安国手上的那些个棋子一个个报废,到时候,我们的工坊和车马行已经结合成铁板一块,农妇在村子里赚取工坊的佣金,而车马行则在外运输这些产品。

想要打开这个平衡,必须彻底拆散这样的体系,必须拿出更为先进的工坊器械,或者给出更为高昂的运输费用,二者缺一不可。

任何其中之一,处理起来或许没有那么困难,但两个都要达到,那便是难上加难。只是若是要推进这个事情,任重道远,明玉,你应当明白。”

陈闲淡淡地说道。

李明玉听闻此言,认真琢磨,已是嗅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乃是少东家最是常用的“釜底抽薪”。而且这个构想极为大胆,甚至远超过了李明玉的想象。

陈闲低声说道:“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等到日后大可将工坊开放出去,交由其他商贾经营,我们只做这车马生意,也可赚得盆满钵满,开门做生意,自是要大伙一起发财,才叫做‘大吉大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