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316 太空人均算法

塔防战略 316 太空人均算法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4-01 07:43:05 来源:笔趣阁

现在在国之外,运转中的电磁发射井总共有四座,分别是R国两座,西中洲一座,ARE一座。

电磁发射井在电力供应足够充沛的时候,发射效率很高,但实际操作中,受到生产及质检能力的限制,这几座的利用率并未填满。

R国两座加一起,对低轨道日均投放量为5.2吨。

看起来好像不少,可R国的井是4.米井,单发投送能力就接近四十吨,两座加起来日均才五吨,明显不够看。

其次是ARE的那座,日均投放量为3.2吨,考虑参与方受实力和受到宗教影响更大,单座3.5米井达到这个水准已经不错。

最烂的还是慢悠悠的西中洲。

虽然在建造过程中被多次打脸,多次“加速”,但西中洲的节奏就是比较慢,即使井造好了,利用率也十分有限,这座井的日均发射量,到五月份的整月统计,才将将达到日均投放2.5吨。

国境外全部加一起,日均投送量都没到吨,比境内单座3.5米井非检修周期的效率还差。

可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他们的工业实力摆在那,加上体系效率问题,要应付怪兽的情况下,确实拿不出那么多资源投入到这方面。

在第三阶段物资囤积开始后,地面行动已经和太空系统的生死存亡没多少关系,国便放松了部分合作条款的监督,让他们能往末日空间站那边赚点外快。

钱在这个时代已经没什么用了,赋予国际交流物资价值的,是工业生产能力。

A国如今的举债规模也没有财力向外兑付资金,具备交易价值的主要是高端工业产品和末日空间站的船票。

A、两家的太空系统,各方面相差非常多。

国也卖了一波票,但没涉及资金流动,这些人上天也不会有地位上的优势,反而要受到月宫的管理钳制,对于财团、跨国富豪的吸引力其实比较有限。

A国的末日空间站商业性质较重,只是受限于航天投放能力,额定人数特别少而已。

现阶段愿意用十几亿甚至数十亿A币买一张票的也大有人在,他们也乐得对空间站开出一波扩建计划,并规划了少量“精英”额度……其实就是上天打杂的。

钱弄到手了,投送能力却不够,顺理成章的从电磁发射系统这边找补。

国之外的四座电磁发射井,到六月时,有八成的投送能力都用于支援末日空间站的建设,但仔细算算,每天八吨的投放能力实在不多。

国现在用的太空永久居住标准分作几个组成部分。

水电氧是一个体系。

每个名额都需要有每天0.立方氧气再循环能力,地表普通人为0.5立方一天,多出来的部分除了补足太空人员防止骨质疏松做运动所需,剩下的是储备、事故应对能力等。

太空里获得氧气的方式主要是电力脱碳,包含日常生活用电,这里就产生一个硬性的电力指标。

水电解出来的氢氧比例没有余量,主要用于供应轨道调整发动机工作。但旱魃系列的核动力发动机只加热氢,没有氧的参与,所以月宫会多出来一部分氧气,在给两站补充水资源时,顺便携带液氧,这部分主要补充日常开关气闸流失的少量气体,以及站内维修与生产工作的损失。

水电氧体系加一起,产生出人均设备重量,约七吨。

接下来是基建部分。

这里的基建指硬性的生存、种植、活动需求,包含住房、休息娱乐等,都按人均计算,为了能达到永久居住条件,空间感要比传统航天器大很多,因此重量也比较大。

不考虑工业发展条件的情况下,该项占比最大,人均重量达到二十一吨。

然后是应急储备。

应急储备,指受到太阳活动影响,有时候空间站不得不降低自身发电能力,而发电能力降低,很可能会影响到食品产出。

把时间轴拉长,一百年里总会有那么十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就需要低产出环境下的食物补充能力。

当然国的三站体系有月表的物资支援,但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只剩下本站的情况。

细节不谈,本项储备人均需要3.5吨的配重,A国的末日空间站哪怕弄成不能繁衍后代的状态,至少也需要.吨的储备量。

最后是维修能力和发展能力,两个必须分开。

A国的项目启动较晚,已经没功夫追求发展能力了,所以至少要有空间站自持维修能力,宇航服、焊接工具、焊接材料等等都算在内。

按国制定的标准,这部分人均物资、工具的投送量最低为两吨,该重量不包含维修消耗的板材型材,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达到最低标准后,以五十年自持能力计算,需要额外近三吨材料。

而发展能力的部分,在国的系统里占比最大。

单纯一项人均金属储备,就要求达到6吨!数字如此之大,主要是各种设备成品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以金属锭、氧化物粉末、板材存在的储备量,仅占该数字的五分之一。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物资储备,食品级塑料、PV材料、橡胶等,有很多都是太空完全没有来源的,因此虽然用量小,考虑到太空人繁衍需求,储备量的要求却不少,人均也达到4吨。

发展能力里面,还包含了人均飞行器,这个平均下来就不多了,以现在配置的飞行器算平均值,人均只有.吨。

那么就能算出来,国每增加一个名额,天上就多了6.3吨各种设备及应急物资,这个数字还要加上日常消耗与循环的水、食品、衣物,总计为69吨。

每00个名额要投送6700吨物资上天,而刚刚提过,国总计有530个名额!

实际上花了两年多时间,也没达到这个数字,因为地月往返的燃料消耗特别大,物资的有效投送量比较有限。但月宫已建设有一定的物资生产能力,所以在金属、玻璃储备方面差一些数字,问题不大,只要确保月宫产能大于人口增加的新需求即可。

按该系统,推算出A国的末日空间站,达到五十年居住标准,放弃后续发展,最低也需要人均34吨的物资。

投送上轨道的物资,在对接、构建空间站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定的建筑损耗,主要是焊接气体、工具损毁,所以还要增加一吨。

那么他们到底用的什么标准呢?

其实最早A国的第二版方案,既通过建筑平台建造空间站,两千吨的空间站体量,也只有二十几个名额,从人均资源重量来看,比国的标准还高些。

但考虑到国为了限制今后太空大战的可能,把防弹布、砖墙两种材料给保密了,而传统材料构建太空站的效率更低,综合来看,两者的资源标准处于同一水准。

增加名额以后就不一样了。

国之外的四台电磁发射器,每天能提供八吨的物资,加上A国自家及西中洲的传统火箭,按日均算,总计也就十吨,或者稍微多一丁点。

按近个人的标准,人份,一年下来都只能加四十几张票。

如果主体阶段已经完成倒是无所谓,问题是末日空间站的主体都没完工呢!

根据一些传闻,航天系统里的人帮忙算了算,末日空间站现在使用的标准,人均物资量应该在五十吨附近,够用几十年,但肯定不够太空人繁衍后代。

其实只要平时了解A国作为的,看到这个数字就能反应过来,这帮家伙最后搞不好会变成太空难民,天天跟月宫求物资。

并没有小看谁,而是缺了生产体系,这点物资根本不可能应对太空里几十上百年的环境挑战。

可要说放着他们去死吧,好像也不太可能,毕竟上面那些人都宣誓守护人类文明了,如果连太空难民都不救,还能指望他们反攻回母星吗?

所以到这个阶段,国有意无意的,开始向月宫提供更多的生产设备及备用零部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