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294 天基电网的瓶颈

塔防战略 294 天基电网的瓶颈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4-01 07:43:05 来源:笔趣阁

新型常规轨道发动机的测试工作,也是为未来空间站调整轨道速度和角度的工作。

未来空间站早前捕捉冰质小行星的时候进行了轨道变更,与赤道夹角为7度,中间借修正轨道自动下降,进行了一些调整,现在夹角还有6度。

主要是设备、材料、待装配零部件太多,总质量实在有点大,专门去做变轨一次消耗资源太多,影响各方面进度。

现在月宫方面的物资供应降下来,地面已经可以提供足够的燃料用于多次微调。

关于燃料问题,地面也有些争论。

月宫的工厂区部分功能已经启动,可以自制氢氧燃料,除了从轨道接应货运组的货物,还有额外的量。

不过时间方面存在一点问题,从八月底开始,月宫所在位置要经历长达四十四天的夜晚。

氢氧储备重要性在夜间更高,缺乏大面积光伏供电的情况下,龙珠核电或电网随时出现一点什么电力状况,都可能需要需要大量的氢氧,启动氢燃料电池维持基地内的气体清洁度、保障水循环系统不结冰。

而在月表天亮时的几十个小时里,是设备出故障最频繁的时刻。

总而言之,月宫暂时还不能作为一个稳定的燃料提供方,两个空间站现阶段仍然需要地表提供燃料。

这些燃料和之前一样,都是以固态冰的形式送上天,空间站自己出电力进行电解,或留作水资源储备。

回到发动机。

每台新式发动机上天后,需要经过六次共900秒的点火测试,每四台一组,预计进行二十二组测试后,将未来空间站调整回赤道轨道。

回赤道轨道后,向C国南方古都上方鲲鹏空间站输送物资需要更多的燃料,不过现在大部分工作都由使用电推系统的应龙三号承担,额外消耗比较小。

好处是赤道轨道对包括地月转移轨道在内,对各个轨道的投送消耗更为均衡,长期还能节省一点资源。

九月中旬,地面做了个决定,把激光能量平台验证机送去月球轨道,为月宫提供应急电力补充。

卫星电网不是新东西,科幻化的概念很早就有。

可惜放到母星上有几个大问题解决不了。

太空里激光传输有激光转电后再发射新激光给下个激光能源卫星,和激光反射两个方向。

激光转电不管用光伏还是烧开水,都要造成几乎60%的浪费,真空环境的密闭式烧开水,也高不了几个百分点,明显不能大规模应用。

激光反射其实更困难。

作为一个行星级的太空电网,单激光一千兆瓦已经是下限,如果做成同步轨道3机覆盖全球的方案,往少了算也得100到150G瓦级。

在该能级下,哪怕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能量转为热能,也没有任何冷却方案能保证反射镜长期运行的安全,在人类找到“绝对反射”方案前,不存在实现可能性。

替代方案只能是增加卫星数,降低单激光功率,以现有人类科技,相保证卫星电网长期不间断传输,少说也得三百颗卫星往上。

但电网卫星还是小事,真正的问题是大气本身。

大气不但抵挡着紫外线,它其实抵挡着一切来自外层空间的能量,1G瓦的激光打到地面,也会变成一个几百平米的光斑,剩下的最多不超过1%功率。

激光穿透大气还会有另一个问题,它会导致路径上的气体分子粒子化,粒子化后它们更容易被太阳风带走。

总之只要有大气,卫星电网就一定是假命题。

月球就不一样了,不用组电网,以几颗卫星各自慢慢搜集能量,依序对地面进行单对单传输,没有大气损耗,只在转化时会浪费一波,勉强可以接受。

激光能量平台验证机送去月球轨道,契机不在于月宫的需求,而是经过九月初的太空实验,地面论证后,放弃了一兆瓦的传输方案,改为十千瓦输电。

兆瓦变十千瓦,缩了一百倍,也侧面证明着材料学还有太多不能应付的情况。

激光输电差点就无疾而终,论证时还有人说十千瓦不如微波输电呢,那个转化率还高些。

但微波其实也有着难以攻克的缺陷。

现代卫星采用的信号节能方案,基于波的干涉现象,原理不赘述了,反正结果是可以通过这种现象,实现定向输出电信号,在同步轨道,只要把干涉做到球面3%,就能覆盖几乎半个行星。

可要实现点对点的传输,3%就远远不够了,哪怕把增强范围集中在十万分之一个球面上,只要有上百公里距离,散射程度也远远大于卫星的太阳能板面积……何况太阳能板还不能吸微波,得另起一套接收系统,那还不如烧开水。

因此技术层面上,卫星间的微波能量传输,就根本没有实用的可能。

回到现场,激光能量平台于九月下旬,被旱魃货运组当货物送抵绕月轨道,再由宇航员驾驶的应龙二号飞船抓取,投送至两千公里高度,飞过月宫和月表二号基地预定地点的上空。

二号基地预定地点只是个概念性的东西,具体会不会有,还得看地面怪兽应对的局面,和月宫人员、机器人现场勘察的结果。

把能量平台验证机送到轨道,宇航员根据地面指示,出舱对激光器进行调整。

调整过后,激光打到月表的是一个约五平米的光斑。

内行一看光斑大小就知道,这是用来烧开水的。

不过月表暂时没有聚光发电站,能量平台只能闲着。

月宫,经过几个月的建设,已经建成两个氧化铝玻璃温室,单温室面积0.3公顷,内空最低高度7米,两温室共用一套五段式气压出入系统。

与地表温室的情况大相径庭,月表温室外面还有一层由“砖墙”加“防弹布”构成的电动折叠外壳,外壳的内层还镀了一层高热反射率材料,在月表天黑后减少室内热量流失。

太空里,热与电是一切设备运行的基础,需要不停的在散热和保热之间切换,温室也一样。

为了能有效利用自然光,同时又不把内部的作物烧死,地表研究人员下了很多功夫,其中有不少是怪兽危机之前的积累……毕竟C国的传统就是人到哪就要把菜种到哪,月表,他们几年前就来过,几十年前就从A国那获赠过一克月壤。

除了氧化铝玻璃层和折叠外壳,月宫温室还有很多名堂。

每个温室的尖顶,有四块特殊氧化铝玻璃,它们不是平面,在日照最强的时候其它外壳全部关闭,温室只由这四块为全温室提供光照。

另外,整个氧化铝玻璃层内,还有一层比较薄的含铅玻璃及玻璃镀层,主要用于抗辐射,并控制部分紫外线通量。

然后,温室侧面,每1.5米高度,有一块截面为特殊几何结构的横条式人造水晶,在侧面外壳开启的情况下,能够为分层种植的植物提供不要电的侧面补光。

不过现在压根没有分层种植,植物学家们还在改造月壤并进行小规模种植和记录,后面温室结构或许还要进行微调。

月壤改造项目相对顺利,两个温室一共囤积了一千吨出头的初级土壤,可以满足基本的种植需要。

包含未来空间站送来的金汁,拉便便的生物数量要进行大规模种植还是远远不够,囤积肥力还有很多额外工作。

现阶段囤积肥力主要依赖微生物分解之前积累的作物不能食用部分,人便便还是配合化肥等材料,把更多月壤改造成初级土壤。

顺便一提,月宫温室的地下有“砖墙”加“防弹布”构成的地板,把内部人工大气环境和自然月壤隔离开来,内部有约一米深等待改造的月壤,它们与地板共同形成月宫温室的地基。

预计室内月壤全部改造完成后,能够获得共计一万五千吨初级土壤,届时在完全没有母星补充化肥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轮耕与月宫的生物、化学手段,长期维持比较稳定的种植产量。

其实按早期技术积累和方向,水培技术在太空更容易实现和管理。可一旦涉及永续,水培就不是好主意了。

月壤的确不能直接种植,但是月壤中的矿物成分一旦被分解出来,一样能给植物生长提供支援,这些物资不从月表获取就得从地表运,水培并不会减少物质消耗总量。微生物改造总比另外设置一套月壤分解装置更靠谱吧,而用微生物改造方案,就确定了基本只能使用土壤培育,水培暂时只能在实验室里用。

能看到,在“永续”方面,月宫的进度不错。

地表现在已经在选人,等温室的第一季作物产量出来,就要划定今年后几个月和明年初进入月宫的人员名单。

人员之前,首先要送来月宫的,是“文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