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299 太空事故

塔防战略 299 太空事故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2-12-30 15:29:02 来源:笔趣阁

末日空间站组装平台上天,进入建造阶段的第十天,就出了重大事故。

事发时间为夜晚,两名宇航员进入睡眠时间,一名宇航员负责组装平台情报任务,一名在外作业。

末日空间站虽然是刚刚开建,但它的技术标准,实际跟未来空间站有一定的差距。

自现存的国际空间站完成组装后,A国已经从官面停止了下一代空间站建造计划,原因嘛……毫无疑问,不赚钱。

国际空间站体量四百余吨,总投入在二十多年前就上千亿A币,每年补给、人员往返还需要几亿,各个环节再虚报一点,年均运转费用超过十亿。

但它带来了什么呢?

基础研究及医疗理论的进步,更新了一代太空厕所。

最近几十年冒出来的市值上千亿的公司,没几家能跟空间站扯上关系,少数几个能扯上关系的也只是软件、医疗器材。

受限于几乎是穷举式的材料学发展速度,人类基础研究比应用科学要靠前很多很多,这些东西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转化为商业利益。

没了R联盟体的刺激,作为世界上唯一的霸主,A国既没了弄空间站虚空展示力量的心思,也没有商业上的动力,当然就不想发展下一代空间站了。

所以末日空间站组装平台上的外部设备,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二十多年前的技术储备,部分是地表设备换了个壳上来的,极少数由推动末日空间站项目的财阀,在去年到今年年初投资各大学进行研发。

没有全体联动的机制,要在地面上研究太空专用设备,可不是说什么随便整个设计图去生产就行,时间太紧,很多新投资的装备都没来得及进入生产阶段呢。

这方面C国则拥有后发优势,她的旧空间站几年前才建成,由于被制裁,买不到现成太空装备,所有的都要研发,全装备技术起点都在十五年内,有的研发项目在空间站上天前一两年才展开。

随便对比一下便知,国际空间站的研发阶段,手机还在用五十年前发展的模拟信号,十多年前,无人电动汽车都有续航超过400公里的概念车了,两个时代产出的装备,功能和可靠度能一样吗?

空间站装备的差距,导致在舱外操作方面,A国的团队受尽折磨,还是主要依赖软式缆绳作为安全装置。

软式缆绳不是说不能用,C国的宇航员们也有,问题是缺乏其它辅助装备,尤其机械臂还是固定式,长度、关节数量都不够用,舱外作业基本全靠手抓和漂移,工作效率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事发当晚,由于情报任务人员的一次操作失误,导致正在组装的末日空间站核心舱与机械臂分离,但没有及时被发现。

直到下一个要与核心舱侧面对接的柱段碰上时,直接给它顶飞了。

赶紧喊人起床,开北方之星三号船去追。

北方之星一号、二号都没有机械臂,只有可控挂架,但A国的任务不一样,三号没有带电控中心,模块化载荷变成了机械臂加额外太阳能板运输舱。

北方之星虽然是四人座,但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月表降落的需求,推力并不小,把核心舱追回来没任何问题。

问题是北方之星的操作系统,是C语、R语双系统的,并没有A国人会的E语,宇航员必须按说明书和地面人员的指挥来操作。

隔了一层语言,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对接时又出现了意外,北方之星用正脸撞了一下与核心舱已经完成连接的结构柱段。

北方之星不大,可改了载荷后也有十二吨,这一下直接把舱段的机械连接给撞脱开了,核心舱分成两个部分飞出去!

地面很快进行任务评估,决定去追核心舱本体,连接柱段主要用于连接离心环,相对不那么值钱。

等到北方之星把核心舱拉回组装平台,连接柱段已经在十公里外。

别看这距离不长,当两者都在同一轨道高度时,追起来非常恼人,需要北方之星先降轨,经过两次调整后再升轨,动用RCS系统微调速度才能追到。

如果C国民众一看,肯定觉得好像也不是多大事。

这里又体现出两个空间站体系的区别。

C国的空间站加月宫体系,为的是给人类文明留下火种,钱不是主要考量,所以在每个空间站都会有各种燃料储备,应付各种突发问题。

但末日空间站的目标是给富人们中的一小撮跑路,直接拿税款支持有点太明目张胆了,负责工程的航天公司还要赚钱,因此每一分钱都要抠抠索索。

北方之星上天的时候,也是按照最低发射标准,对接后剩余燃料只有7%,刚刚抓回来一个只剩3%,再来就要抽组装平台的燃料。

组装平台由三个重型载荷段组成,因为是商业公司负责,本着本着抠下一公斤多赚几百的原则,对接后剩余的燃料总量,换算到北方之星上,也只有12%。

燃料够,但出了点小问题。

组装平台上剩余的燃料不是环保燃料!

环保一直以来都是武器,一种防范落后国家挤占发达国家资源的武器,别看人嘴里叫的响亮,A国自己可从来没觉得它也该遵守环保协议。

小到个人饮食,A国是食品抛弃/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不算烂在地里的,送上货架的,也有三分之一会腐烂在销售、家庭等各个环节。

个人商品浪费,看人均碳排放即可,A国也是再次位列世界第一,如果加上全球多个地区为它生产物资的时候产生额外碳排放,数字更离谱。

航天也是一样的,所有人都知道氢氧发动机最环保,而作为轨道发动机,氢氧发动机也有着化学动力最优秀的比冲。

但是氢氧发动机技术要求高,从零下两百多度,突然转化成上千度的火焰,这里面包含贮存材料、阀门管理、点火、燃烧室高温耐性等技术瓶颈数不胜数。且氢氧燃料在地面的保存运输都需要专业设备、车辆、人员,成本居高不下。

最便宜的方案,当然是用煤油!

理性的说,替代早期的有毒液体燃料,煤油加氧化剂的确是个不错的新思路,就成本角度看,其发展方向不能说错。如果不考虑排碳问题,包括生产、运输、火箭内贮存、流动、燃烧室分配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优势。

可是C国的体系,考虑到太空永续,必然会走氢氧发动机线路——不然月球上哪弄煤油?R国的北方之星也是全套对接C国空间站系统的。

两个体系没对上,平时相安无事,这种时候就会很尴尬。

A国地面部门沉默了有几个小时,不知道找到什么门路,由R国出面,报价三千万A币,申请对北方之星三号进行紧急燃料补给。

C国这边的航天系统接到消息,一看自家情况,行吧,这钱是白给啊,但不要现金,要物资。

既然R国会提出紧急燃料补给,这里当然有相应的方案。

其实还没用过。

这是一套名为“轨道追踪燃料补给系统”的东东,有两种自动方案和一套飞船货运方案。

一种是早期设计的,专门为飞船应付突发情况的液氢、液氧补给装置,相当于只运液氢液氧的自动轨道对接系统,但最后不会对接上,需要被补给目标根据自身飞船型号,选用管道进行输送。送完货自己滚回大气层不要了。

新的是反复利用型号,它用等离子发动机驱动,要用的时候从燃料储存区抽取燃料,前往目标补给,然后飞回来。

等离子发动机型号没舍得用,怕被A国的某小航天飞机劫道。

就当消耗早期型号库存。

这玩意很轻,总共只有不到六百公斤重,目标位于低轨道时,抵达目标时能留下三百公斤燃料,就是因为它自己消耗燃料很严重,轨道跨度大了补给量会大幅度缩水,所以才有必要新弄一套电推的。

未来空间站轨道只比末日空间站高两百公里,两者同向,要好久才有一次窗口,等到补给完成,已经过去四十个小时。

这个时候飘走的柱段已经在四百公里外!

好在追击活动中,只要轨道高度变化不大,距离对燃料消耗影响也大不了,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等到他们把连接柱段追回来,距离事发已经过去十天之久。

看这样子,明年能不能搞定所谓的末日轨道站,还有点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