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293 激光能量平台

塔防战略 293 激光能量平台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2-12-30 15:29:02 来源:笔趣阁

九月,未来空间站换了一批人又忙碌起来。

未来空间站在最近半年里除了改善人员空间,以及为之后扩建重力模拟区做准备,最重大的变化是组装作业面的进化。

之前未来空间站的作业面,是个桁架结构配上可动钢板,面积只有几百平米。

但随着地面发射频率越来越高,C国、中洲中部、R国还各有个新的电磁轨道发射站落成或在建,原有的工作面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工作面改建计划从旱魃核动力货运组上天起开始做准备工作,五月份动工,八月中旬才完成。

与原有的,位于空间站侧面的工作面完全不是一回事。

新的工作面位于空间站正上方,全向拉开,中间是与空间站核心大厅相连的一个新增宇航服舱,有三个电梯结构……就是之前提过几次的罐头减压舱的实用版。

罐头减压舱本身是作为紧急状况下求生设计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空气体所需时间短。

在各飞船、月表空间站积累了足够的测试经验后,便有了实用版。

实用版不是简单的罐头升降或旋转,而是个物流系统。

以未来空间站安装的这套为例,它有三个出入口,共九个“罐头”,把人送出舱后,罐头会进入队列区,由计算机系统根据当天出仓任务岸排,为罐头安排气压,等待下一次宇航员按动面板。

之所以不采用月表空间站已经证明过的五段式减压区,因为这里毕竟是近地轨道太空站,未来人员容量不会太大,而且与地面失联后,人员会陆陆续续转移出去,没有那么高的出入频率需求。

围绕着实用版罐头的三个电梯展开的工作平台分为两个工作面。

一个是背光工作面,还是原有的桁架加钢板结构,天花板到地板高度六米,总面积约四百平米,分为机械臂操作区和人员操作区。

机械臂操作区配有一套低通量电磁轨道,负责把组装好的东西推出工作区,之后会由外面的机械臂接手。

上层工作面的结构就比较奢侈了,它是个桁架加光伏面板加氧化铝玻璃面板的结构,这个工作面也叫机械臂棋盘,上面有一百个均匀分布的接口,供小号的爬虫机械臂运动和作业,不用的时候,机械臂都爬在外沿,帮助下层工作面作业。

新的工作面最大的优点是主要装配区避免了太阳直射,比之前的工作面更有操作余地。

太空里被阳光直射除了供电,带来的全是坏事。

空间站组装火箭、飞船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宇宙辐射,如果面阳,还要顶着上百度的高温,很多精密仪器、零部件承受不了如此恶劣的环境,所以前面由未来空间站组装的火箭,都是采用带防辐射壳的模块化组装。

但是接下来要建立运力更大的地月运输系统,之后还要涉及红星研究和改造,防辐射壳这种装在内部毫无意义的死重,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两个工作面之外,原有的工作面被拆解,送去鲲鹏空间站和月宫,该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套专为未来空间站设计的电磁轨道。

它不是隧道式,更像是航空母舰上实用的电磁弹射装置,钩子改成了可分离的固定圈。

长度只有不到两百米,能赋予二十吨的物体,300米秒的额外速度,不多但是也能省不少燃料,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龙珠核电系统带来的能量,核电这玩意一旦启动只能降低输出,一组燃料烧完之前不能完全关停,不用也是浪费掉了。

这些已经是上两个班次做完的工作。

九月起的新班次除了日常了地面来料加工外,有两个重点业务。

首先是C国又送了个新东西上天,激光能量平台验证机。

它是用于配合低轨道天基武器计划的组件,如果能通过测试,将让低轨道天基武器的成本大幅下降。

验证机被丢在五千公里高度赤道轨道,配合测试的,则是从未来空间站释放的一台专用的测试机。

验证机绕轨一周约三小时,与近地轨道角速度不一致,考虑到低轨道仍然有微量气体粒子活动,传输窗口按弧度计算约185度,也就是每八十多分钟会有略多余一半的时间可以传输能量。

测试机是个装了大量不可再生垃圾做配重的壳子,但也有个小动力系统配合实验。

它被电磁系统逆向推出去后自动降低轨道,在350公里位置用RCS制动。

RCS单组元推进器系统,也是淘汰下来的,属于随时会故障的那种。

就这么个制动,24个喷嘴就有三个故障,绕地两圈,经过几次中断和修正才调整到正常近地圆形轨道,面阳。

太空里面阳跟地面面阳有点区别,不需要运动,一直面向太阳,当然近地轨道会有一半时间被行星挡住。

测试机调整好方向后,验证机动作。

激光能量平台没有RCS系统,使用纯动量轮组合实现姿态变化。

先对准目标区域,内部锁解开,动量轮模块进入磁浮模式。

接下来是低功率照准,用不到一瓦的激光,去搜索目标的激光接收晶体。

为避免主激光照射时的意外,激光接收晶体被设计摆在测试机外面,用支架及其相关结构、电缆连接主体。

晶体被照准,接收系统反馈信号。

验证机进入微调模式,微调模式只有一个小动量轮会被再次锁住,带动验证机运动,调整幅度很小,为了能保持调整后绝对静置,过程也很慢。

调整过程中,验证机的晶体搜索系统和计算机没有停,一次次从接收器获得信号。

经过三十分钟的自动微调,才完成照准。

能量传输启动!

一兆瓦功率的激光穿透太空,打在激光接受晶体上,被立刻折射成一个圆,由下方的晶体再次扩散,投到测试用的假“光伏”板上,并用另一套测量系统观察“光伏”板的受光、发热情况。

乍一看,这种能量传输方式好像有点瞎眼,可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人类现有的技术,别说一兆瓦激光,几百兆瓦都能干出来,问题在于激光功率过大之后,没有足够面积的光伏板转回成电力也是白给,这么大的功率,唯一的利用方式就是烧开水发电!

一说到烧开水又是老问题,功率越大,装置越重,那还能节省什么啊?有这个重量,多配些电池不好吗?

因此激光传输方案,只可能是利用低轨道天基武器自带的光伏板,实现能量传输的目的,功率不可能特别高。

而使用光伏板又有个前面提过的问题,转化率。

人类最好的光伏板,转化率40%,可惜还没量产,额外的能量要么被反射出去,要么被热控系统以散热的形式散掉,反正都浪费了。

所以一兆瓦的传输功率,哪怕有足够大的光伏阵列,最多也只能利用三四百千瓦,这样的功率要推动武器级电磁轨道,仍然差了意思,还得看电池的。

实际上C国最终的近地天基武器方案,接受功率可能只有几千瓦,具体定在哪个值,要等实验结果回到地面后再说。

一兆瓦的激光被分散,打在假的光电板上,加热非常快,20秒不到就出现融毁情况,测试终止。

等待热辐射自然冷却,测试机使用伸缩机械结构,把受损的假光电板和激光晶体,跟不可回收垃圾放到一个舱里。

关舱门,启动火箭推进器减速,返回大气层。

接下来未来空间站要负责用应龙三号飞船,把验证机抓回来验伤,根据地面指示进行改装。

这个不算大项目,大部分准备工作上个班次已经完成。

九月班次的主任务是火箭发动机换代。

该问题拖了有一阵子了,只是火箭发动机换代,需要大量的地面测试。

旧有的火箭发动机,寿命都按秒算,轨道发动机稍微好点,也没好到哪去,反复使用时每次任务都要进行大量的检查和维护工作,每个任务都要地面人员小心翼翼地规划。

新一代发动机的目标是寿命向飞机发动看齐,当然不要求用几百小时,但至少也要能断断续续的用上几十个小时才行。

经过大量的地面工作,未来空间站也在材料方面做了些贡献,新发动机最近才定型。

有人就问了,都有旱魃了还要普通发动机干啥?

这不是旱魃还达不到载人安全标准嘛,所以一旦涉及到真人,仍然需要使用传统发动机。

新发动机有两个型号,造型与之前的轨道发动机变化不大,但发动机与航天器尾部的热辐射反射,比老型号要高一个层级,相对发动机的尺寸与重量,推力也比传统型稍微小一点。

热辐射反射这个问题,是影响发动机寿命和单次点火时间的重点问题,主要依赖的是材料和表面光滑度,而在老式火箭的使用中,受到火箭在大气内发射本身的影响,以及对发射重量的精算,镜面化程度比较有限。

现在有条件直接在太空组装发动机,重量瓶颈也在电磁轨道发射器的大规模应用下解决了大半,问题解决起来也不算是跨时代变化。

推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尺寸和重量,也是一种通用的延寿手段,跟柴油发动机差不多,铸铁强度不够那就加厚,总是能用的。

也是无奈之举,以现有的零重力加工积累的材料进步,还不足以让发动机保持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寿命翻着跟头上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