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258 年终结算

塔防战略 258 年终结算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2-12-30 15:29:02 来源:笔趣阁

十二月,小小怪兽巨钳事件一周年过去没几天,“鲲鹏”同步轨道永久居留空间站核心,执行升轨作业。

与它一起前往同步轨道的,还有五名宇航员,三男二女,以及三台智人机器人。

鲲鹏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人造飞行器,半径130米!

外圈暂时没有,因为造出来太大,全部完工后,从补给员一号小行星中提取出来的燃料全部消耗掉,都不足以把它送上同步轨道。

现在的人员区为两个部分,核心柱段实验区和第一级微重力生活区。

核心柱段,也就是鲲鹏的中轴,采用了古典的圆截面舱段……好吧,就是用最近五号井发射上来的大直径舱段焊接/冷焊改装的。

核心柱段除了维持零重力以支持实验,也和旧空间站一样,有少量床位,它连接着三柱支撑结构和接驳舱段。

第一级微重力生活区,位于三柱支撑结构,从圆心出发三十米处。

从核心柱段,通过舱门进入支撑结构核心舱,有三个直径2.5米的通道,通道中间有根柱子,沿着柱子往外游,就能到达各个区域。

在开始转动后,这些柱子会变成滑杆,越靠近外面,滑行加速度越大,未来还会加装内部的货运升降平台。

达到设计最大转速时,第一级微重力区也只有0.1倍重力,未来主要作为作物种植区用。

升轨作业时,该区域已经建成一圈。

与核心柱段不同,这里的舱室截面已经变成长方形,一圈总面积近五百平米,超过1100立方,因为有个1.5米宽的侧面步道/货运线,占用了近三分之一的区域,作物区面积只能算一般。

不过太空里种植作物的瓶颈是电力,面积反而较为次要。

现在第一级微重力区的作物种植还没铺开,部分将暂时作为五位宇航员的锻炼场所,还有几个铺位,能让宇航员在有一点重力的情况下更好的入睡。

该区预留有扩建余地,可以在侧面加一圈,把侧面步道变成中心步道,那个时候才是完全体。

相关舱门已经留好,总共有六个,扩建完成之前这几个舱门完全锁死。

第二级重力区,及外段,暂时只有锁死的出入口,一点都没建。

鲲鹏有必备的“空调”,但主要依赖放射热电电池,维持自然热辐射损失的热量,等到作物种植规模摊开,“空调”得反过来降温。

历时三天,鲲鹏核心完成升轨作业,进入同步轨道,位置定在C国某南部古都正上方。

如果要进一步讲究象征意义,更应该定位在首都上方,不过纬度过高,后续综合损失太大,最后还是选了与未来空间站现在飞行角度变化较小的定位点。

到位后,太阳能阵列展开。

……它的太阳能阵列也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光伏太阳能,一种是类似太阳能热水器的烧开水发电装置,后者同时也是空间站温度调节系统的一部分,相当于“空调”外机,内机控温排出的热量也会在这里集中处理成电力。

现有的太阳能阵列,都在三柱构造的柱子两侧,转动避开了几个预定的重力段。

不过受限于未来空间站的工作量,地表运力等因素,内测太阳能阵列只部署了一半,总发电量约四十千瓦,夜间通过动能装置,可维持三千瓦的生存、小型实验用电,以上都不含热电电池、储能电池的输出。

四十千瓦的发电能力,相对于普通只有二三百瓦的通讯卫星看起来有点离谱,实际要种地根本不禁用,这点电,甚至不足以让第一级微重力区铺满一层作物24小时生长,更不用说多层柜式种植了。

关于夜间用电,鲲鹏还有个后续组件等着组装制造。

和现有这个维持三千瓦输出的动能装置类似,只是更大、更重,需要单独做一次低轨道发射,等到该装置就位,届时可以实现十兆瓦内发电量,昼夜平衡输出。

才几十千瓦发电量,就在准备十兆瓦的动能蓄电装置,好像有点离谱。

可鲲鹏的计划照明、种植、氧气再生等常驻耗电,在内外三圈基础舱完成后,就会达到两百千瓦以上,包含实验设备、内部加工设备等,突破兆瓦级也不会太久。

总之,鲲鹏作为真正第一个人类文明种子保存点,电力保障是第一要务,绝不能因为缺电造成人员死亡。

十二月二十日。

开发者一号、补给员一号两颗小行星,被未来空间站吃干抹净。

相关的资源冶炼、成分细分还没有彻底完成,不过铁碳氢氧几项重要元素已经完成分离、冶炼。

找小行星是不可能再找了,毕竟把轨道推来推去的成本在那,还不如直接用电磁轨道发射器从地表送半成品物资上天。

主要还是两颗小行星的开采经验足够宝贵。

C国甚至已经成立了一个小行星带开发的预研组。

小行星带开发,不需要像近地轨道一样自己去捕捉,吃掉一颗小行星后,稍微给个推力,一两个月就能到达下一颗小行星,如果不在乎目标大小或者使用更多推力,间歇期还能更短,那才是真正的资源开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投入比产出还大。

把最后一批分离工作的程序设定好,又到了换班时间。

白卿等首批未来空间站成员,大部分再次回来,这次增加了科学院人员的比例。

由应龙二号飞船负责本轮人员上天,有了第一次经验,应龙二号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各方面检查、调整,过程十分顺利。

下地的则使用最近发射上来的逃生双人舱,这种舱比较小,本体最大直径2.5米,重量一吨多个零头,3.35米发射井一次可以送八个上来。

新式逃生舱采用水漂式再入方法返回,这种方式进入大气攻角较小,会被弹飞几次,得以在没有额外动力的情况下,获得额外减速时间与冷却优势,全程只需要消耗十公斤固态燃料赋予初始降轨动力,缺点是时间有点长,从未来空间站出发,要两百分钟才能返回地表。

经过本轮换班,未来太空站里只剩下总共四架飞船,除应龙二号,还有从月表顺利飞回来的应龙一号,剩下两架是特意留下来备用的状态最好的两艘,柱段直径2.8米的早期飞船,用于执行舱外重型货物搬运与空间站检修作业。

两架应龙飞船,由一号执行后续的月表投送和机器人运输作业,二号则由人类宇航员驾驶,负责未来空间站至鲲鹏空间站的货物、人员运输。

换班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拆除冶炼组大部分设备,往月球投送。

太空里每一份资源都极其珍贵,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浪费任何设备,因此在设计时,就要考虑任务结束后的后续运用,实在找不到地方用的,也要考虑拆掉了做别的东西。

价值千万吨级产能冶金企业的设备,被小心拆下来,零部件分门别类放好。

几天后,应龙一号背着三个大箱子出发。

与上次的区别,本次的三个大箱子,有一个保护型货柜,它有自己的着陆系统,最终会以10米每秒甚至更低的速度坠地。

应龙一号再次顺利着陆在月表后没几个小时,XX23年过去了。

总结过去一年。

12月没出现二级怪兽,从章鱼提供的清单看,应该会在一月的第一周出现。

本年度人类损失人口约1.6亿,其中新增的一千万,除了最后一个半月的怪兽损失,有约三百万来自各地内乱,四十多天损失三百多万,内乱强度总值都接近世界大战了。

人类工业总产能损失约17%,绝大部分源于海运体系遭到海洋小小怪兽破坏,且无法寻求原材料替代。

武器方面,人类造出来初版的激光武器、电磁武器,C国在最后几天,造出来第一台依托于十六倍体钠电池的全电电磁坦克。

天基武器仍然只有一台死亡权杖,死亡权杖二号机是未来空间站的下个项目,预计在一月底之前与鲲鹏空间站汇合。

C国金属氢炸弹开始少量外销,受限于生产能力,只能保障在几个月内,为大部分还保持基本稳定的国家,提供强杀一级小怪兽的能力。这个部分,西中洲各国嘴上随A国骂得欢,私底下也买得很欢,但因为态度问题,比其他地区的供货价贵“一点”。

其他有核国家,因为生产能力的关系,只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核武器小型化、高效化上面,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列装一千吨至五千吨当量的核弹。

核弹高效化不那么容易,但在同一种构型下,轻型化本身就会增加链式反应比例,有利于提高核原料利用率,增加核工业链的可持续性。另外也有些其他新问题,等实战时再提。

外星科技部分,走的最远的当然是C国,其他国家也没闲着。

预计在XX24年年底之前,至少会有二十项对外星科技、游戏内逆向研究的成果,投入实际应用。

整体而言,XX23年人类的遭遇比较糟糕,可也没糟糕到失去希望的程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