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游戏竞技 > 塔防战略 > 213 新技术的运用与磨合

塔防战略 213 新技术的运用与磨合

作者:酒杯中的胖子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2-12-30 15:29:02 来源:笔趣阁

C国科学院发现了章鱼的身份,不过为避免过强的目的性把人逼走了,暂时还没决定怎么从他那弄情报。

科学院外面,最近各部门也是忙到脚不离地,特别是建筑、工业、武器设计几个部分,有一大群人半个多月没沾过床铺了。

进展也足以让人欣慰。

新的超导体白魔导ZERO进入量产试生产阶段,这个阶段设备会跑完整个量产流程,根据情况会随时停产对设备进行调整。

全新钠电池生产基地还早,不过已经有改造的电池厂也开始试生产,反正在确保能对抗怪兽前,这东西短期内不会面向商业链提供供应,几百吨的日产量东拼西凑还能用一用。

武器设计局早在这些东西准备量产时就拿到性能表,提前进入武器设计阶段。

已经投产的钠电池,能量密度是现有高性能锂电池4.2倍,八倍的版本还要等新工厂新生产链。

对比大坨的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更容易提高最终电流和电压,因此4.2倍版本的性能提升虽然不大,但仍然比现有的一大串车队带一辆激光坦克的方案好。

超导体问题解决后,电磁武器的能耗实际比激光小很多,因为绝大部分能量最终并不会转成动能,会随着线路闭环流回电池组。

具体电池承载能力,在武器设计时还没有出来,设计局决定还是保守些,通过电容组给电池组提供能量回流的缓冲时间。

最终的结果,由之前十几辆车的大车队,变成四辆车,电池车的重量被控制在五十吨以下,燃油发电车被彻底放弃。

一辆电磁坦克配三辆电池车,虽然作战前还是需要一定预备时间,但效率比大车队好了不少。

电磁坦克的部分,用一个十几吨的电力系统,保证脱离车队后还可以发射两枚炮弹。

口径选用的是五十毫米,弹丸材料暂时没办法,不过造型可以“借鉴”游戏里的大口径弹。

游戏里的电磁弹弹体比较长,有刻纹。

按理说阻力跟表面光滑度有关,有刻纹应该会增大阻力才对,可实验结果却证明,确实能减少阻力。

武器局也不想搞懂原理,那是物理和流体方面的事,他们只要知道这么做能降低阻力就够了。

他们不知道,其实这个时候,流体研究所对相关外星知识有深度研读的人的确能给出解释:这是一种弹体的等离子化防御措施,利用气动加热时让一部分表层提前烧掉,形成等离子流以降低后半截受到的阻力。土球现有的材料很明显跟该理论还有亿些差距,所以他们根本没提这个事。

总之虽然跳过了一些理论环节,在量产超导线出来之前,武器局已经用老式的实验电磁炮做了测试。

等量产超导漆包线到位,武器局第一时间拉着车队到指定厂家现场造炮,进行第二轮测试。

科幻作品里总喜欢把高能武器做成截面为方的,经常会有炮体分成几瓣的,好像这样就更科幻。

武器局告诉你,还是得往圆的造!

当然可以浪费些材料把外壳做的方一点,但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可能会对武器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干扰。

现在大家没时间做大量的前期理论论证,按冷却、保养等要求一折腾,最后就是个圆的。

五十毫米的口径,外径足有二百二十毫米,加上隔热包覆层更粗。

白魔导ZERO理论超导温度能超过摄氏零度,但实际量产出来是263K,既零下十度,这个温度对现在的冷却液系统并不难达到,但武器局考虑环境热量、弹丸因技术问题在炮管内摩擦生热导致部分超导体临时失效甚至融化等因素,弄成了现在这样。

这么粗的管子,还要足够的长度来让弹丸加速,最后弄出来更像是装甲自走炮。

其实仍然采用炮塔这个概念,而不是新式的卡车炮,也是考虑冷却的结果,电磁炮不但炮管需要冷却,整个电力系统都一样,封闭的炮塔更容易控温。

通知电力局,拉着个移动变电站开始长距离火力测试。

前面几炮根本打不到东西,这都很正常,负责操作的战士们没用过电磁武器,武器局的人也不知道几公里外电磁弹丸的弹道变化如何,射表需要不断射击喂出来。

打了二十炮,终于有一炮蒙中五公里外的钢制标靶。

穿甲深度并不理想,只有几百毫米,这与弹丸材料有关,但动能是实打实的,标靶未被完全穿透就要吃掉全部动能。弹丸钻进钢标靶的位置,出现了个巨大的凹坑,观察发现变形瞬间产生的温度,居然让钢标靶表面的铁锈都部分脱氧了!

这样的动能量,如果距离再近一点,能把敌对坦克本体都掀翻,不需要任何爆炸物。

不过武器局的人对结果并不满意,威力上并没有对传统火药武器构成质变。

没办法,实弹实验继续,他们跑去跟科学院的人想办法。

办法有两个,增大电流和弹丸增重。

增大电流很直白了,同样的线圈,只要电流更大,弹丸出膛速度就会更快,但考虑到超高速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在十公里二十公里外的受益就会非常差劲,可能电流提高十倍,着弹点的动能也只增加了百分之几十,甚至都翻不了倍。

弹丸增重则是反过来,降低初始速度,主要利用质量来携载动能,因为速度变低了,阻力损耗相对反而会比较少,十公里左右的打击能力会提高很多!

举个例子,前者五百克弹丸,在某个距离上最终速度是三千米每秒;后者用两千克弹丸,初速度不到三成,因为路径损耗稍小,末端速度也有两千米每秒。两者的最终动能比值则为9:16,后者要高出七成以上。

地表环境后者明显在能量收益上更高,反过来如果放在大气外或超高空空射环境,就只需要考虑前者。

除了这两种,还有增加线圈数量等效果差不多的,但代价是继续加大武器本体重量,以坦克为基础的系统短期内无法支持这些方向的改进。

一边讨论着,还找人进游戏切割里面的电磁弹,看看是否有密度差异。

结果并没有。

不过居然有意外收获。

操作员们习惯性的遇到什么问题,先问一嘴NPC,有个NPC就说了,电磁弹威力不理想,可以考虑气体补偿。

继续追问,居然拿到了一个概念简图。

空气阻力不止包含前方的摩擦力,后方尾部涡流是个低气压区,如果物体速度过高,尾涡气压会逼近真空,尾涡的吸力也是阻力的一部分。武器局使用纺锤体弹体能减少尾涡影响,但因为速度过高,被前方弹体排开的气体来不及回流,影响仍然不小。

气体补偿的概念,跟火箭概念差不多,目的却完全不同。火箭是为了提供推力,气体补偿只是补偿尾涡和外部的压力差,都不要求完全补偿。

实际操作更简单了,在弹体后面钻个洞,往里面填塞固体燃料。

一百多毫米长的电磁弹而言,需要通过的距离,和弹体长度的比例,比火箭穿过大气层的比值还大,这个小洞还不能过分影响电磁性能,

需要讲究的不少,不过都是在火药、火箭发展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跟开发新型弹体的难度不在同一层级。

气体补偿弹丸在当地厂子直接车出来,现场填药,当场就弄出好几个版本,让试做车试射,不看什么超算结果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影响还挺大,表现最好的一种固体燃料,就把末端动能提高了15%以上。

这可是电磁弹丸的15%,相当于额外多一发88毫米实心炮弹的威力了。

继续在其他方面对弹丸做手教,有希望在不动电力和超导系统的情况下,让五十毫米电磁炮,在十公里外打出坦克炮一公里的效果。

而电力系统怎么可能不动,随着试做车实测数据增加,车载电力系统预计最少能去掉几个百分点的冗余重量,超导线圈方案也不用那么保守,超导线再细一点不是不能接受。

武器局一把手跟别的部门开会时已经把牛皮吹出来了,三个月内,要在十到十二公里距离上,达到现有120毫米坦克炮出膛动能的五倍,等八倍能量密度的钠电池出来,这个数值还能继续推高!

有这样的威力,就算再飞十公里,应该也能打得动怪兽,但距离的增加,却可以避免攻击单位遭受某些怪兽技能打击,只要能保障持续发射能力,已经具备实战意义。

其实这才几个月的时间,就现在测试车的打击性能,用来打人类自己的地面单位,夸一句陆战之王也是实至名归。

可不管新科技的应用与磨合有多少困难,怪兽还在按它们的步子行动着。

接下来会是真正的灾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