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轩辕新明录 > 第七十章 大明盐业总公司

轩辕新明录 第七十章 大明盐业总公司

作者:林芫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1-05 19:25:04 来源:笔趣阁

许纬辰听完毛渊明、蒋一正和吴千帆对柴棍情况的介绍,显得有些忧虑。等毛渊明提出要招募百姓前往柴棍屯垦,忧虑的神色又加重了一层。

“这次柴棍的兵变,说明军队长期脱离本土,问题很大。”蒋一正回到南京,正有些兴奋,似乎没有注意到许纬辰的难色,只管讲述自己的想法,“依我看来,军队要轮戍,还要有屯田百姓作为依托才好。”

许纬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我不是不知道,但暂时拿不出办法来。你说柴棍问题大,那升龙那边的曾养性呢?他手上有两万大军,十倍于柴棍驻军,而且和莫朝百姓混杂居住,到今天还没惹出大事情,那就是运气好到爆表。可你要是想轮戍,我上哪儿去找两万能打仗的兵去轮?”

“那也不能置之不理吧?万一升龙驻军也闹出兵变来呢?”

“别急,我看你们先写个总结报告,以南京军机处的名义送往京城,请绍宽他们讨论之后再作决定。”许纬辰摇着头说道,“至于女学生,你们要多少我给多少,但需要先商定整体的方案。”

蒋一正显然有些不高兴,冷冷地说道:“这事也要项绍宽批准吗?这次若不是我们南下平叛,柴棍说不定就丢了,怎么我们自己不能安排善后事宜?”

“哎哎哎,可以可以。”陆希星见蒋一正有些意气用事,连忙出声打圆场,“不是要绍宽批准,而是军事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最好先通个气,取得共识之后再决定。陈大定不是随你们回来了么,他要进京陛见,陈上川、杨彦迪的定性最后还是要京城军机处来决定,后事自然也由他们来处理为妥。”

蒋一正还是不服气,但又觉得没什么话可说,因为按照工作的流程,确实应该如此,只是悻悻地坐下。

“要我说呀,现在事情多到头都要炸,有精力可以多办点事,别忘了,我们是在这个时代没有根基的穿越者,一切事情顺风顺水还好,要是碰到了失败,可是一点退路都没有的。”许纬辰也赶紧岔开话题,“对啦,亚派耶脱王储赴京的详情,你们还没听说吧。王储在京城觐见陛下,陛下赐宴如例,一切顺利。王储到京之时,正是新年期间,各国使者云集,姜承志还特意办了一次游园会,请各国使者同乐。亚派耶脱王储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我大明不但疆域广阔,而且藩属众多。他暹罗虽然是一方大国,却远远不及大明。我们本来是想留着他到二月十八皇帝寿诞之后就让他回国,谁知道他眷恋京城繁华,而且在暹罗从未见过大雪,所以想住到春尽再启程。”

“哈哈,南方人没见过下雪,肯定舍不得走。”毛渊明大笑了起来,“我记得,有一次广州下雪,警察还专门把雪搜集起来,用玻璃罩罩着供大家参观。”

“亚派耶脱王储愿意住,自然是让他住。不过,招待王储的花费也不少吧?”被毛渊明一说,蒋一正也笑了起来,思路也被毛渊明带着走。

“当然不便宜。王储一行几百人,都要在京城的南馆下榻,每天的餐标加上仆役的工价,摊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两银子。他们要是住上一年,我们就得花上十几万两。”许纬辰笑着答道。

“不过问题不大,常镇业这家伙近来阔了。”陆希星颇为自信地说道。

毛渊明听到钱的事,立刻来了兴趣,说道:“怎么回事?”

“你们还记得那八家晋商吧?去年他们奉诏向关外东北运输粮食和物资,效率不错。常镇业发现这些大商人业务娴熟,而且有自己稳定的进货和运输渠道,比户部和内务府的办事效率都高,所以今年增发了十六张皇商牌照,其中给山西四张,北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地方一共十二张。这样一来,皇商的数量就从八家增加到了二十四家,每年牌照例规和商家奉献总额能达到八十万两。”

“这么多?”毛渊明大吃了一惊,“这些商人也太有钱了。”

陆希星却笑嘻嘻地摇头说道:“有钱?他们还不是最有钱的,盐商比这些人更有钱。你们知道盐引制度吧?明朝最初的时候,实行食盐专卖制度,向两淮和长芦盐场买盐需要盐引,运输食盐贩卖也要出示盐引通关,没有盐引就会被当做走私处理。而商人想要取得盐引,就必须向边疆地区运粮,只要交付粮食就能够得到盐引,这叫作’开中法’。后来到了成化年间,开中法弊端百出,于是又改为’折色法’,商人直接向户部购买盐引,户部再用卖盐引的钱运粮。但可想而知,户部运粮的效率大大低于商人,最后搞到边疆粮食储备不足。”

“嗯嗯,那后来怎么解决的?”毛渊明聚精会神地听着,有问题就问。

“没解决。不但粮食的问题没解决,盐政本身也出了问题,盐税越来越重,烧盐的灶户纷纷逃亡,盐商们靠贩卖私盐赚钱,朝廷收不到钱,就继续加重盐税,恶性循环。好在后来嘛……”

“后来怎么样?”

“后来明朝就亡了。”陆希星说得自己都笑了。

“去你的吧。”毛渊明也笑了,“好好说,到底怎么样?”

“到底就是大明真的亡了。清朝入关之后,本来打算恢复明朝的盐政制度,却发现不仅成本巨大,而且也不现实。最后,清朝采用了一种叫作’盐斤入垣’的制度,在盐场设立公垣,灶户烧制食盐之后,先缴纳至公垣,盐商持票到公垣领取食盐,实际上就像大清盐业总公司的雏形。这个制度暂时来说还是不错的,保证了食盐生产,稳定了盐价,朝廷的盐税也能确保征收。但是……”陆希星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这个制度也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就是盐商还是有可能跳过公垣,直接向灶户收购私盐。虽然朝廷对灶户每月向公垣缴纳的食盐数量有严格的规定,但灶户总能生产出计划外的私盐向盐商出售。”

“所以呢?镇业是不是想出什么好办法来解决了?”

“是啊。”陆希星点了点头,“镇业的做法是’以商治商’。之前灶户是小规模生产,一个盐场就有几万灶户,盐商跳过公垣向灶户收购私盐极难禁止。现在镇业提出来一种办法,成立大明盐业总公司,将灶户变作工人登记在总公司名下,然后按照居住区域划分,几百一千户编作一场,发牌设立’场商’,由商人竞标担任。场商的工作就是将本场灶户产的盐纳入公垣,然后向行商售卖。场商的利润取决于卖盐的多少,故此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收购私盐的问题。”

“那这个做法效果如何?”

陆希星一本正经地答道:“这是今年开始在长芦盐场实行的新法,效果如何还要再等等看看。但镇业发出去十五张三年期场商牌照,每张六万两,单此一项即进账九十万两。你就说发财不发财吧。”

“靠,这么来钱啊。”毛渊明对此惊叹不已,“不愧是镇业啊,银行出来的人就是有这根筋。”

“镇业啊,不光有商业头脑,还是个很有深度的读书人。”许纬辰带着满意的笑容说道,“盐政改革的同时,他还和朱苍酢、白羽他们一起,拟定了一个科举改制的方案,前两天刚刚发过来,要我参详意见。”

“科举改制?”毛渊明一皱眉,“去年会试不是已经改了吗?”

“去年改的是一小部分,就是会试以后的部分。可科举是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从最低层开始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还有文武之分。”许纬辰掰着手指算着说道,“镇业这一次格局很大,想把科举的体制全都改一遍。”

“乖乖,好大的手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