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南美做国王 > 第四百四十四章 工业产业以及航运业

1889年6月底,新的一年已经过去一半,在过去的半年中,汉国政府除了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外,在直接涉及到国家总体实力的工业体系建设方面,也一直保持着极大的重视。

截止1889年上半年,本土官办工厂企业400家,民营私人企业2700余家,10人以上工厂企业一共3200多家,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企业2100余家,工人总数60万、产业工人34万。

同一时期,日本十人以上工厂将近3000家,使用蒸汽动力670家,工人总数38万,产业工人17万。

大陆地区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营工业企业100多家。近代产业工(不包括矿工)人约8万,其中上海3.6万人。约占产业工人总人数的一半。

总观三方工业发展,汉国、日本、清廷三方人口分别为1800万(1889年6月底数据)、4000万、3.7亿。

工业起步时间都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

而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变迁后,三方工业发展的成果却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

先说日本一方,日本国内土地贫瘠、资源稀缺,虽然利用剥削本国廉价劳动力生产了一批初级工业商品,但是那些初级工业商品因为质量和机械成本原因,在与西方列强的贸易竞争中,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初级工业产品获得不了期望的利润,同时又缺乏海外殖民地作为替代市场,为了持续本国的工业化进展,日本选择增加各项增加各项赋税、发展纺布、染织等轻工业的方式,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起步资本。(1895年之前,日本工业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低规模状态,1895年之后,日本不仅获得了清廷赔偿的白银,更主要的是获得了大陆广袤的市场,和赔偿的白银相比,大陆地区为日本初级工业产品提供了广袤的工业市场,其价值比赔偿的白银对日本的发展,要高得多。)

其次,清廷方面,清廷政府为了增加自身实力、维持封建统治,同意部分省份兴办洋务、发展工业,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国营企业皆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但是,不同于汉国政府管辖的国营企业,远东地区的国营企业不仅数量稀少,而且管理体制僵化、管理人员贪污**现象比之政府部门更有过之。

拿江南制造总局举例,主导企业管理的官员对近代工业技术一无所知,对企业发展丝毫不放在心上,只是把名下国营企业当做敛财的工具,根据汉国本土获得的情报显示,从1665年成立至1889年上半年总共二十余年时间内,江南制造总局的臃官数量由40余人增加至200余人,数量增长了五倍。

而且除去企业管理僵化、官员贪污**横行等因素外,工业发展体系不完备和清廷保守派官员的阻挠,也是导致大陆地区工业化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

1889年上半年,大陆地区外购的工业原材料价格同比二十年前上涨百分之五十。(其中有官员**、勾结外商的原因。),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国营企业因为工业原料上涨过快、西方国家商品竞争等原因,连续亏损,许多产业工人被企业官员开除,工厂效益连续下滑,而于此同时,清廷政府包括所谓洋务派官员对民间工业企业的限制,导致大陆地区各项工业行业皆被西方商人垄断,即便有少数一部分商人冒着风险,以外商的名义创立工业企业,也因为遭受清廷政府、外商、买办商人等三方势力的联合打压,难以发展壮大为全国性企业。

和大陆、日本相比,汉国人口最少,建国时间最短。但是同样也是因为建国时间最短,本土国民皆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等原因,汉国政府得以在没有任何久利益阶层的阻挠下,从一张白纸开始,规划本土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以农业、畜牧业为立国产业,利用本土广袤的拉普拉塔平原,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然后用农业、畜牧业发展获取的资金,投入到钢铁、新兴化学产业中,反哺本土工业发展。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汉国化工产业成长为新型技术产业,各种由本土研发、生产的优势化工产品,因为其不可替代性和质量、性能优越性,快速成为本土的又一项支柱型创收产业,被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区,为本土政府带来了不菲的财政收入。

畜牧业、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化工产业四项优势产业为本土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政资金,然后本土政府再宏观规划的基础上,根本紧要程度不同,将这些资金投入到不同工业行业中。

四项优势产业反哺重工业,而像钢铁联合集团、江南纺织厂、汉国矿业公司、皇家造船厂、新京造船厂、长安机器局等高技术重工产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为本土民间工业企业输送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

汉国钢铁联合集团、新京造船厂、兴和造船厂、皇家造船厂四家大型国营企业是汉国产业工人的最初培养中心。

四家国营企业中,钢铁联合集团以及附属的三百余家工厂企业,拥有各类员工2.6万余人,产业工人1.5万。(汉国钢铁联合集团是一家系统性企业,依托煤炭产地建立,其中不仅有与钢铁冶炼相关的企业,像钢铁需求量极大的步枪、火炮、装甲炮弹等军工企业,也一并建立在产业基地内,附属在钢铁联合集团名下,接受军方、政府、联合集团三方共同管辖)。

新京造船厂名下有8000吨级军用船坞一座(名义上可以建造8000吨级军舰,一般用于建造7000至5000吨之间吨位的军舰。),

5000吨级军用船坞2座、3000吨级军用船坞3座。

拥有各类配套工业企业149家,各类员工3000人,产业工人2400人,

皇家造船厂名下有8000吨级军用船坞一座

5000吨级军用船坞2座、3000吨级军用船坞4座。

拥有各类配套工业企业162家,各类员工3200人,产业工人2500人。

兴和造船厂兼顾民用轮船、内河蒸汽船建造任务,名下有5000吨级军用船坞1座、3000吨级军用船坞4座。

民用8000吨级船坞2座、民用5000吨级船坞4座、民用3000吨级船坞9座。

拥有各类配套工业企业194家,各类员工3500人,产业工人2700人。

四家国营企业的技术员工主要来源为归国留学生和本土培养的中级技术院校毕业生,少部分为引进的外国技术专家、工人和早期跟随外国技工学习的学徒工人。

汉国政府鼓励民间工业企业发展,每年政府都会从国营企业中,选调出一部分技术工人,下放到民间工业企业中,为民间企业培养需要的技术人才。

轻工业、农业步哺育重工业发展,国营企业支撑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在政府实行的几种不同类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扶持的政策下,汉国本土的工业体系才从一个数个行业,慢慢扩散到整个工业行业,并且这个扩散速度还在迅速加快,比如汉国的民用造船业,

1868年年底,汉国政府仅有缴获的各型船只100余艘,总吨位不过2万吨。

而到了1889年上半年,汉国远洋运输船只数量达到170艘,远洋运输船只吨位达到26万吨。

用于远洋运输航行的船只吨位皆在1000吨以上,其中安装并改用蒸汽机为动力的船只超过150艘。

与远洋运输船相比,虽然用于本土近海、内河运输的船只吨位一般只有50到200吨,最大的也只有2000到3000吨,

但是因为本土各地水系发达,水上运输行业对近海和内河运输船只的需求量大,本土的近海、内河船只数量也超过了1000艘,船只吨位则达到12万吨。

本土民用船只总吨位接近39万吨,拥有大小航运企业500余家,虽然根据政府职能部门估计,随着未来数年航运业竞争、整合力度加大,本土航运公司的数量将很快下降到200余家,

不过,民间航运公司根据市场规律,相互整合、合并,将一家家只拥有一两艘船只的小公司整合、合并到一块,即能增加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本土航运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本土政府并没有插手其中,反而准备借着本土第一艘5000吨级远洋轮船下水的机会,加大对民间航运企业的扶持力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