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南美做国王 > 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关二

重生南美做国王 第四百一十八章 年关二

作者:巡山小老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6-21 17:08:24 来源:笔趣阁

s上架两年多以来,这周迎来第一次试水推荐位,希望大家多投票支持!非常感谢!(二合一大章)

盛夏时节(南美洲1月是夏天),天长夜短,太阳正当着头顶方位,天气炎热,蝉虫、小鸟喳喳得叫个不停,道路旁的新载柳树叶子耷拉着,也像赶路返回的行人一般,疲倦、劳累。

穿过乡间小路,不远处是一座绿茵环绕、遍布水塘的沿海村庄。

村庄正南边,一栋栋靠近青砖瓦房的橡树底下,三三两两的农人坐在树荫或者屋檐石板下,一边闲聊一边望着烟囱中冒出来的白烟,心中估摸着饭菜做好的时间。

向前走过数十米,避开树木的遮蔽,隐隐约约能够看到一座十余米高、带着尖顶屋檐的西式建筑,建筑上下两层,下面一层是数间宽敞的房屋,上面一层是挂着西式钟表的阁楼,约二十年前,华人刚刚在南里奥格兰州落足的时候,这座西式建筑还是一座信徒众多的乡下教堂,只不过随着传教士的离去,教堂被政府接收,先是在前两年当做兵营驻地,后来镇子里建了个初级学堂,学生们缺乏上学读书的地方,于是当时驻扎在教堂里的士兵们,便把教堂让了出来,稍稍改造了一番,挂上大汉国的国旗,便成了井边镇第一初级学堂的学校。

最近十年,大汉国的经济形势越来越高,人口众多的井边镇相继在镇子里建了两座小学堂,原本那所由教堂改造的学堂,因为远离镇子中心,便被下派至新厝村,作为新厝村村立小学堂,而学校里的名老师,则主要负责新厝村和临近几个村子适龄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挂着赤红国旗,留着尖顶屋檐、看上去有些奇怪的小学堂,见证了新厝村华人百姓二十年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数百名在当地生活百姓的记忆。

老大杨光宗、老二杨光海、老三杨光中,以及三个年龄稍小一点的丫头,都是在这座学堂里度过了童年的小学生涯。

走进村子,习惯性的抬头张望着前方的小学堂,杨开富心中涌现出满满的幸福感。

杨氏一家祖上是地地道道的贫困农民,搁在他爹爹那一代,家里只有租种地主家的五亩薄田,每年秋收时节,上交五成田租后,剩下的粮食勉强足够家里人糊口,而如果赶上收成稍稍差一点的年份,交完地租后,剩下的粮食根本不够养活家里的五六口人,每当这种时候,杨开富的父亲和母亲,往往到县城里找点活计,通过给城里老爷们打短工、零工,换取几块铜板,然后买上几斤粗粮,挨过难熬的日子。

苦难的日子最难忘记,杨开富经常回忆到小时候到山上摘蘑菇、木耳、野菜充饥的经历。

父亲和母亲到城里打零工赚钱,而家里四五个七八岁、**岁出头的孩子,为了给家里多找点吃食,往往几个人一块,带上几根木棍篮子,到离自家不远的山林中寻找蘑菇、木耳、野菜、野果。

山里能够实用的木耳、蘑菇数量因为经常被采摘的缘故,数量稀少,几个孩子为了争夺一丛蘑菇,不时会相互打架、斗殴,杨开富小时候就没少和其它孩子打架,最早的时候,家里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每每打架的时候,都护着弟弟,可是后来因为误食了一块有毒的蘑菇,哥哥去世,没了哥哥庇护,在与其他孩子打架的过程中,杨开富吃了不少的亏。

回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杨开富不禁为早逝的哥哥感到惋惜,如果哥哥没有误食毒蘑菇,平平安安长大后,和自己一块移居南美,就不会有以往的悲剧发生。

相同的年代,不同身份、地位出身的百姓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当那些远东地区的官员、地主豪绅们过着锦衣玉食、佣人成群的日子时,许多像杨开富一样的贫苦百姓,却挣扎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界线上。

杨开富兄弟姐妹一共五人,哥哥和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因为饥饿、贫困夭折,另外一个妹妹在七八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吃不上饭,迫不得已之下,被父亲卖给了城里一户姓何的老爷做丫鬟。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初父亲把妹妹送给城里老爷做丫鬟的时候,杨开富也曾看到母亲躲在屋子里偷偷流泪。

儿子、女儿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但凡有一点办法,母亲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别人当女仆使唤。

杨开富当时虽然已经十三四岁,但是却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现在情况又不一样了,十六年前,当杨开富在南美本土刚刚稳定下来的时候,便拿出身上的全部积攒,跟着十余名相熟的本土邻居,一块回到了远东,然后花钱把当时刚刚十三岁的妹妹赎了回来,接到南美本土生活。

十六年前,南美本土,华人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严重,为了鼓励华人适龄女子移民,政府不仅免除了五到三十五岁年龄范围内,所有女性移民的移民费用,而且只要是这一年龄范围内的女性移民,抵达南美本土后,不用经历两年的考核期,便能够直接获得正式国民的身份以及每人十到十五亩不等的土地。

借着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杨开富把妹妹带回本土后,来回花费的运输费用,经过井边镇官员审核后,全部得到报销,而妹妹也因为刚刚十三岁,不到十二周岁的原因,被送到扫盲学校,接受教育。

妹妹在扫盲学校学习了三年,学习结束后,

进入了新京府一处国营纺织厂,做了纺织女工,又过了两年,妹妹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现役的少校军官,自此以后,自己和妹妹的命运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现在,不仅唯一的妹妹脱离了苦海,过上了夫妻和睦的幸福生活,就连自己家的三个儿子也有有了出息。

“开富、光宗”,父亲和自己为后代取的名字,蕴涵了对后代最直白的期望,开拓富贵、光宗耀祖,虽然自己没能完成父亲开拓富贵的期望,可是大儿子杨光宗,考上海军军官学校,当上了海军校级军官,搁在老杨家上下三代贫民背景下,也完全称得上光宗耀祖了。

杨开富对现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大儿子前程光明,成家立业的事情在自己撮合张罗下,也有了眉目,而三个丫头和一个儿子年龄还小,都处在上学的年龄,倒不用过早考虑她们以后的前程问题,除去五个孩子外,目前能够让杨开富上心的,只有二子杨光海,

老二过完年十六岁,年后五六月份要进行中级教育考试,考完试便要面临高等院校选择的问题。

以自己的观念,还是希望儿子进海军军官学院就读,毕业以后和大儿子一样在海军服役。

一家两个海军军官,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而言,说出去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心中琢磨着二儿子毕业以后的学业选择问题,不一会时间便到了家里。

“爹爹!哥哥回来了,哥哥带回来了好多礼物!”

打开自家院子的大门,一个小小的身子扑进怀里,高兴道。

“老大回来了?”

杨开富愣了一下,疑惑道“往年不是要等到腊月二十七八才能到家吗?今年怎么早回来了两天?”

“舰队今年有了新计划,所以早放了两天假。”

一身蓝色海军军官礼服,头上带着大檐帽的海军少校杨光宗,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顺手把挂在父亲脚上五六岁年龄的小丫头抱在怀里,逗弄道“小英在家里听不听话?有妹妹惹娘生气呀?”

“小英听话,阿娘可喜欢小英了。”

小丫头盯着哥哥肩膀上的军衔标志,一边似模似样的回答,一边用小手楼弄着军衔徽标。

“哈哈,小英,这个东西不能乱动,扣掉了,哥哥回到军队,会挨批评的。”

杨光宗哈哈一笑,轻声提醒妹妹一句,但是却没有动手制止小丫头的动作。

“就像阿娘教训小英时候的样子吗?”小丫头闻听哥哥的声音,快速得把小手缩了回来。

“对,就像小英犯错的时候,母亲教训你的样子。”

杨光宗用手指刮了下小丫头的鼻子,把她放在地上,哄道“哥哥在屋子里放了许多好玩的小玩意,小英先去屋子里玩玩具,过一会吃完午饭,哥哥和爹爹、母亲谈完了事情,再陪小英玩,好不好?”

“哥哥你先和爹爹聊天,小英去屋子里了。”

小丫头用力的点点头,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哈哈,小英真听话。”

哄走了高兴的妹妹的,杨光宗把父亲迎进了客厅,两人先是聊了一些家庭琐事,随后谈到弟弟高考后的院校选择问题上。

“高考结束后,选择哪个院校就读,主要还是根据光海自己的想法。”

“那不一样。报考海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当上军官,而要是选择普通的州立大学,四年毕业以后,要么是到中小学堂当教书先生,要么是到工厂里面当技工,和直接当军官,待遇可差了老远。”

杨开富摇摇头,反对道。

“爹,你这是老思想了,高考毕业,不仅只有考军校当兵一条路,考上正规州立大学或者是要求更严格一些,由教育部直辖的八所国立大学,毕业以后,都有好出路。”

杨光宗耐心劝解道“报考军校,入伍当兵是报效国家的一种方式,进入大学学习,毕业以后,当老师、工程师也是报效国家的出路。

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工业化,本土二十余所高等院校,普遍以理工科为主,每一名理工科毕业的学生,无论是进入国营工厂,还是进入私营企业,都有很好的工资待遇。”

“公司、企业的待遇再好,能好过当官?”

杨开富仍然固执于旧有的观点道。

“当兵做官待遇确实不错,不过国家都已经准备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后各行各业人员的政治地位都相同,高等院校毕业、有一手好技术的工程师,待遇可能会比普通的官员和军官还高,不能只顾着从军当官一条路。”

“不管外面再怎么变化,几千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教导总不会错,读书做官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有机会,还是让老二去考军校。”

有了大儿子的成功经历,杨开富一门心思的想把二儿子、三儿子全都培养成海军军官,而杨光宗眼见不能扭转父亲的观念,便换了个角度,劝他说,选择理工科大学读书,毕业后也能进入政府当官,比如周圣、林深河、唐元湛三人便是例子,不仅都当了主导科技行业的技术官员,而且还获得了贵族爵位。

杨光宗耐心劝说了半个多小时,总算让父亲改变了一部分观念,同意按照杨光海的意愿选择高等院校就读,如果不去念军校,便去念理工科学校,然后毕业后,争取进入政府主管的技术机构或者大型工业企业任职。

父子两人聊完话题,几个弟弟妹妹帮着母亲,将做好的饭菜端到院子橡树下的石桌上,一家七八口人,围着宽敞的石桌边吃边饭边闲聊。

“杨二叔,冬天的时候做了一整只腌猪肉,家里吃不完,爹爹让我过来,给你们送一块。”

一家人正在吃饭,院子大门口走开一个十五六岁,留着束发的姑娘。(清末传统束发步骤复杂,不便清洗,所以汉国政府在剪辫的基础上,颁布束发法令,提倡女子留束发。)

“壮壮哥,你回来了!”姑娘看到坐在桌子旁,依旧穿着一身崭新军装的杨光宗,脸上带着惊喜道“爹爹说你过两天才回来过年,怎么回来早了,也没有通知一声。”

“舰队临时早放了两天假,我也是刚刚到家,还没来得及到你们家拜会吴叔叔。”

杨光宗已经听了父亲和吴四郎要撮合自己和吴松兰定亲的事情,脸上难得出现一丝羞涩。

“松兰丫头,老大现在是海军军官了,不是没长大的光头小子,以后见了面,要叫大名。”

杨开富望着熟门熟路走进来的姑娘,打趣道“你爹和你说了吧,年后把你和光宗的亲事定下,三年后,等你年满十八岁了,再把你们两个人的婚事办了,结婚以后,做了媳妇,以后见了光宗,可就要改口了,不能一直壮壮、壮壮的叫了。”

吴松兰虽然是乡下丫头,不过也略知人情事故,知道杨开富话里打趣的意思,羞红着脸,把腊肉放在一旁的桌子上,即害羞又高兴的跑了出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