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南美做国王 > 第四百一十六章 无线电报

重生南美做国王 第四百一十六章 无线电报

作者:巡山小老鼠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0 08:15:15 来源:笔趣阁

s上架两年多以来,这周迎来第一次试水推荐位,希望大家多投票支持!非常感谢!(二合一大章)

汉国陆军是一支年轻却又有丰富历史传承的军队,一批批拥有本土正规军事教育和海外留学背景的青年军官,进入军中服役,逐步成为为陆军部队的骨干力量,但是因为建军时间未久,许多经历阿根廷战争的老兵依旧留在部队服役,担任基层的班长、副排长、士官以及军事长等职位,这部分士兵是部队中最宝贵的一批人才,他们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娴熟的作战技能,

但是另一方面,经历枪林弹雨和残酷战斗幸存下来的他们,更加信奉实力和战功,对于战功优越、指挥能力出众的上级军官,他们打心眼中佩服,上级下达的训练指令,能够圆满的完成,但是对于部分刚刚从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以及从海外军事院校留学回来的高材生,这些老兵们往往并不信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在年轻的上级军官提出训练部署时,给予反对意见,甚至一些资历甚老的士官、军事长,还会借着他们与以往上级军官的关系,越级向连长、营长请示基层部队的训练部署与计划。

这种现象在信奉实力第一的陆军各主力部队中,都有存在,陆荣廷所在的六师二团也不例外。

越级请示,不利于基层部队指挥以及新毕业青年军官的成长,所以在与石锦堂、张有恭两名年轻营长的交谈中,陆荣廷特地强调道“军队教育正规化是大势所趋,现在不比十几二十年前,那时候即使文化水平低,只要立下战功,都有机会从一个小兵,一跃为排、连级军官,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最基层的正排级少尉军官,除了极少数人因为拥有非常优越的军事技能,被破格提拔为军官,担任基层领导职务,而除此之外,九成以上的尉级军官是由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高材生担任。

经历两年大学预科教学和四年高等军事教育,青年毕业生们积累了军事理论知识,只是因为缺乏实际作战经验,所以在初期担任基层领导职务时,会有一定程度的生疏和失误,这种时候,作为士兵骨干的士官、军事指出上级的不足和失误之处是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但是明知上级犯错,不当面指出,反而越级向连、营级军事主官报告,却完全不可取!”

陆荣廷目光集中在两人身上,语重心长道“军队讲究上下有序、令行禁止,排长应该做排长该做的事情,连长、营长应该做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私人关系,放纵基层士官越级上报,随意插手基层部队训练、人事安排等问题皆不可取。

你们两人作为一营、三营的军事长官,务必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主动与基层的士官、青年军官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明白越级上报对部队指挥的危害,同时,从中协调基层军官和士官的关系,多多走访、了解基层军官、士兵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对手下每个士兵、军事背景情况的了解。”

“士官和基层军官越级上报的问题,是我们在部队管理方面上的疏忽和失误,今天部队完成年底训练考核之后,我和张营长立刻着手整治军营内部,基层部队各兵员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出了问题就要立刻着手解决,你们在军中服役也有四五年时间,我相信凭借你们的经验,能够解决士官和基层军官之间存在的问题。”

先是提醒、敲打,再是勉励、激励,陆荣廷很好的把握着对手下军官管理的尺度,即提出了问题,也不至于让手下军官在士兵们面前,丧失威信。

“团长,参谋总部的唐司长到了,正在团指挥部等您。”

结束与两人的谈话,陆荣廷正在视察士兵战术演练的时候,遇到了专程赶来传递消息的团部卫兵。

“唐司长?应该是陆军参谋总部电报司司长唐元湛。”

陆荣廷回想着部队近来的情况,猜测到来人的身份。

“走,回团部看看唐司长给咱们带来了什么好东西。”

陆荣廷迈开脚步,和卫兵一同往六师二团指挥部方向走去。…………

电报最早发明于1837年,

首条真正投入使用营运的电报线路于1839年在英国最先出现。它是大西方铁路(greatesterailay)装设在两个车站之间作通讯之用。这条线路长13英里,属指针式设计,由查尔斯·惠斯通(charlesheastone)及威廉·库克(illiaoke)发明。两人并为发明在1837年取得英国的专利。

在美国,萨缪尔·摩尔斯在接近同一时间同时发明了电报,并在1837年在美国取得专利。摩尔斯还发展出一套将字母及数字编码以便拍发的方法,称为摩斯电码。

有线电报发明后的第二年,即1838年,科学家戴维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化学电报机,在自动电报的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这台电报机是用带电的针与经过化学处理的靠时钟机构转动的纸卷相接触来收发电报的。

它在伦敦公开展出了数月之久,此后,这位发明者由于资金上的困难被迫放弃他的工作而移居澳大利亚。贝恩alexanderba采用了他的想法,并于1864年获得了一项关于一种自动发报装置的专利,在这种装置中,穿孔纸带被送人一个发报机构中,而信息则在线路远端由一台化学记录仪记录下来。在当时,已演示了每小时传送多达400份电文的实验,

但由于某些难以确定的原因,这些尝试以及这项发明被放弃了。其他一些开发者获得了关于上述装置的改进型的专利,但是没有一个取得真正的成功。

然而,用穿孔纸带来操作自动电报机的方式却被采用了,例如惠斯通自动电报系统1866年,这一系统于同年为电动电报公司所采用。人们发现,在大约280英里长的线路上,它每分钟能处理5580个字码,具体数目取决于所用导线的截面积。

到1879年,由于结构上的改进,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对于同样的距离已达到每分钟至少能处理200个字码的速度。到这时,大约已经有170部这样的设备投入了运行。惠斯通的发明所依据的原理沿用至今。

从1837年第一台电报机被发明出来,经过半个世纪发展,自动化学发报机、海底电缆发报机相继普及,世界各国因为有限电报的联系,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方便、紧密。

在欧洲,英国人建造了总计近十万公里长的电缆线路,而在远东,正在进行洋务运动的中原地区,电报总线路长度也达到了一万公里。

有限电报成了世界各国的主流信息传播方式,而在南美本土,汉国的有限电报铺设长度达到14万公里,电报线路连接到每个州府城市后,在1888年,停止了扩建,因为这一年,汉国在无限电报研发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虽然在原有历史进程中,无线电通信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巨大发展是20世纪的一个特征,但值得指出的是,电磁辐射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部分在1900年以前就完成了,而且早在1880年代,便有欧洲科学家用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的可应用性。

麦克斯韦clerkaxell电磁理论体系的一个必然结是,“波“可由一次电扰动产生,它与光波类似,并且以相同于光波的速度传播。事实上,麦克斯韦把光波也看作是电磁波。

赫兹henrichhertz,18571894则致力于用实验来证实这一预言,他在1887年证实了辐射的存在,还测定了它的许多特性。他的发射机是一种电火花振荡器,有两块金属板,分别起请振器和!天线的作用,他的接收机也具有类似的构造。如果接收电路的一个小间隙中出现了电火花,就表明接收机已经收到了由发射机辐射出来的电磁波。

赫兹系统所用的波长约24厘米,因此他能演示电磁辐的“光“特性如反射和偏据。虽然赫兹的发现和他的实验装置没有立即取得巨大的发展,但他的成果并没有全部被忽视,反而因为汉国在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中的提前重视,使得赫兹的理论在南美本土得到了实践性突破和应用。

例如,在1885年,汉国留洋科研工作者梁金荣在长安借助皇家科学院外籍科学家卢瑟福发明的一种新型检波器,成功地将信号发射到07公里远的地方。

1886年,另一位任职皇家科学院的外籍专家洛奇,发明了将一种感应线圈作为调谐电谐振器的工具的方法,并且在同年七月发明了无线电波的金属粉末检波器。

梁金荣、卢瑟福、洛奇三人的发明与研究成果,为无线电报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1887年2月,汉国本土科研专家唐元湛完成了无线电报运行的第一次的实验,并且取得了成功。通过下苦功夫专研李明远的有关无线电报通信的粗略理论部分技术思路,

在1887年6月,他开发了波长远比赫兹所发现的波长要长的无线电传播技术。他最先证实,在3003000米数量级的波长远比短波更适用于通信。因为短波的劣势,直到20世纪20年代,采用了相对灵敏的电子检波器,波长在10100米的短波远距离信号传输才成为可能。而赫兹所用的短**长,直到更近的年代才被有效地利用。

和赫兹发现的短波相比,使用300—3000米数量级的波长作为传播信号后,在半年之内,信号传递的距离快速由07公里,增加至20公里,而在1888年6月份,无线电报信号传播距离突破90公里,在最成功的一次实验中,达到了107公里。(真实历史上,最早将无线电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是马可尼,他在1895年将无线信号传输到16公里外,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

1901年,马可尼在康沃尔郡的普尔杜oldhu和纽芬兰的圣约翰斯之间发送和接收了横跨大西洋的信号。)

南美汉国在无线电报领域的技术优势,比欧洲诸国早了大约8年,而第一批由本土皇家科学院研发制造的二十一台无线电报机,有限信号传输距离约在90公里,仅仅是作为实验性的产物,装备少量主力部队,在制造成本和信号传输距离未达到军方预期期望值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列装部队的条件。因为在无线电报应用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唐元湛和另外一名化工领域的科研人员,成为继周圣、林深河之后,称帝改制十年期间,唯有的两名获峰世袭贵族爵位者,同样是凭借着在无线电报领域取得成就,唐元湛被任命为陆军参谋总部电报司司长,专门负责无线电报的后续研发突破,以及列装普及等内容。

进入六师二团指挥部,等到二团团长陆荣廷到来后,电报司司长秉承着一贯的原则,干净利落道“最新型号的无线电发报机,有限信号传播范围80公里,国防军第六师分到四台,师部一台,余下三个主力步兵团每个一台,师部和其它两个团的无线电报机已经送到,最后一台是给你们二团的,麻烦陆团长签收认领。”

“无线电报机?这玩意不用电线也能发出信号?”

即使在本土见到了电灯、电话、水力发电站等新鲜事务,第一次见到,不用通过电线,直接传递信号的无线电报机,陆荣廷也不禁大为好奇道。

“当然可以,不然我也不会大老远跑到六师营地来了。”

唐元湛保持着科研工作者固有的紧迫感,催促道“皇家科学院和司里的事情很多,送完了这批无线电报机,我还要回到长安完成无线电报后续的研发工作,陆团长快点签了名字,要是您还感到好奇的话,可以直接向电报兵询问,每个配备无线电报机的作战单位,都安排了两名接受培训的电报兵,有不懂得问题,您可以直接问他们。”

“唐司长是大忙人,您的时间宝贵,我们可不能耽误了您的研究进程。”

陆荣廷好奇的盯着无线电报机看了一会,扭头和对方打趣了一句,随即快速的在物资交接单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