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问鼎十国 > 第五十四章 道德底线

问鼎十国 第五十四章 道德底线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12 00:29:09 来源:笔趣阁

韩匡嗣这话一出,耶律璟这个以残暴着称的皇帝都倒吸了口凉气。

耶律喜隐、高勋、萧干、耶律沙这些久经疆场,杀伐果断的老将也忍不住变色。

更加别说萧思温这样读圣贤书的文人。

萧思温忍不住道:“此法是否过于毒辣?”

韩匡嗣心中不悦,厉声道:“何为毒辣?中原乃我大辽宿敌,两者注定无法共存。即便非你死我活,亦是彼强我弱,彼弱我强之局,两者不可能共强。顺州、蓟州、檀州留给中原,只会增强中原实力。”

“中原实力强上一分,我大辽即弱上一分。”

“强敌而弱己,何其蠢哉!”

“再说我大辽国策从未亏于百姓。上京地广人稀,燕幽百姓皆擅种地,将他们迁徙至上京,给予他们土地,免他们税赋,帮他们修葺屋舍。他们心系故土,无妨。我们可以在临潢府选择一地,给他们建造一模一样的城池,也叫顺州、蓟州、檀州即可。”

韩匡嗣声音越说越洪亮,充斥着满腔怒意,大有庶子不足与谋的感觉。

此番南下救援幽州,耶律璟本心存犹豫。

作为一个贪图享乐的睡皇帝,耶律璟没有多大的野心,不像太祖耶律阿保机,不像太宗耶律德光有着入主中原,饮马黄河的雄心壮志。

就想在东北当契丹的皇帝,打打猎喝喝酒,晚上熬熬夜,白天舒舒服服地睡个饱觉,小日子过得惬意舒坦。

幽州的得失,在耶律璟心底并不关键,对于草原对于契丹的掌控,才是第一位。

大周此番大举入侵幽燕,耶律璟收到求援之后,最先想的就是会不会影响自己对契丹的控制。

而韩匡嗣自诩有王佐之才,当如自己父亲韩知古一样,建功立业。

只是不管现任的皇帝耶律璟,还是上任皇帝耶律阮都是守成之辈,以巩固皇位为上,不曾开疆扩土。

韩匡嗣只恨自己空有才华而无处施展。

难得遇到大周入侵,韩匡嗣顿觉此乃天赐良机,各种劝说,成功说动了耶律璟御驾亲征。

结果两军交战,契丹一再受挫,十万大军折损近半,四十万牲畜落入敌手。

一败再败,韩匡嗣满腔悲愤。

他并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气恼萧思温无能,轻易让中原夺取了幽州,又怨耶律璟烂泥扶不上墙,对于自己扩充铁鹞子,训练攻城步卒的建议视若无睹。

到了这个地步,萧思温这坏事的蠢货,还有颜面说自己毒辣?

若不是韩家将一切都压在了契丹上,就自己的才能,哪里不能出人头地?

萧思温给怼的哑口无言,见自己好友盛怒,亦没有说话,只是眉头一直皱着。

耶律璟见韩匡嗣言之凿凿,又有些气急败坏,忙道:“韩详稳莫要气恼,你说得确实在理。朕非残暴之君,不会亏待我大辽子民的。”

他这话说的,堂下文武皆暗暗发笑。

您若不残暴,还有谁能当残暴之名?

这定下了焚城迁徙百姓之策,第一个通知的自然就是顺州刺史刘廷高。

刘廷高是汉人,但并非契丹化的汉人,没有进入高层,没有资格参加这种会议。

在这定计之后,武臣都下去准备了。

府衙只剩耶律璟、韩匡嗣、萧思温三人的时候,刘廷高给叫到了府衙。

耶律璟也没想着听刘廷高的意见,直接下达了命令,让他安抚民心,说服百姓。

听闻焚城强迁百姓之举,刘廷高瞬间变色,惊呼道:“陛下,此法怕会令陛下大失人望,不妥啊!”

耶律璟闻言,微微皱眉,然后看向韩匡嗣。

耶律璟残暴,但并非不爱民。

他是一个矛盾体。

他不好女色,甚至看到女人就心烦,身旁所有伺候他的人都是宦官。

但他又对这些宦官苛刻至极,近侍私自回一趟家,他将近侍全家杀了。

喝酒上头,杀几个贴身伺候的官宦玩玩,梦中杀人。

跟了十年的近侍,弄伤了他的鸡,他将近侍杀了……

就这么一个混蛋,但是他对百姓极好,而且不分辽汉,常常出台一些善待百姓的政策。

所以历史上给了他一个很中肯的评价“省徭轻赋,人乐其生”。

这听刘廷高说会失去人望,耶律璟又有些动摇了。

韩匡嗣心底暗恨,说道:“刘刺史不也是北迁之人,难道也对我大辽心怀不满?”

刘廷高瞬间色变,忙道:“臣不敢,臣不敢忘却太宗皇帝知遇之恩。”

刘廷高本是一名蓟州无终县很普通的教书先生,辽兵打草谷的时候将他掳掠到了上京。

刘廷高发现他们这些给契丹掳到上京来的百姓,并没有受到任何虐待。

契丹人很友善地给他们田地,还帮他们盖屋子让他们住,甚至会根据他们的人数比例来给他们所住的地方命名。

就比如说他所在的县就叫无终县,因为给掠夺来的无终县的百姓居于多数。

刘廷高因文采不错,契丹人直接让他当上了县丞。

这莫名其妙当上了在辽汉人的官,刘廷高累积了不少管理经验,最后还给辽太宗耶律德光看中,步步晋升,当上了顺州刺史。

故而韩匡嗣说刘廷高是北迁之人。

刘廷高不敢再说,遵命而行。

走出府衙,刘廷高越想越不是滋味。

相比当一个教书先生,现在高居地方刺史的位子,刘廷高自是心满意足,真心为契丹效力。

现今局势恶劣,耶律璟有北上之意,刘廷高也打算举家迁往上京,踏踏实实地当一个在辽汉人。

可韩匡嗣此招有伤天和,已经触及了刘廷高自身道德的底线。

韩匡嗣说得是天花乱坠,那是忽悠蠢蛋的。

契丹在政策上对于汉人确实不差,甚至可以说百姓之间,一视同仁。

刘廷高也知道,如果三州百姓真到了上京,安居乐业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问题是怎么去呀?

当年他给打草谷的契丹人掳掠至上京,四百来人,途中就死了一百八十多个。

要知道契丹掳人选择的都是无病无灾的成年男女。

顺州、檀州人口不多,但蓟州可是大州,三州百姓有二十几万人。

如此大规模地迁途,几千里地,一路上道路艰险,粮食水源又如何解决?

真正能够活着到上京的,又有几人?

这跟屠杀有什么区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