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问鼎十国 > 第三十九章 罗幼度的小米弟们?

问鼎十国 第三十九章 罗幼度的小米弟们?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12 00:29:09 来源:笔趣阁

滁州。

赵匡义百无聊赖地在城中处理着公文,繁杂的琐事越看越是烦躁,想着自己的兄长在外四处征战,建立功勋,而自己却只能待着后方处理乱七八糟的公文。

这巨大的差别,让他心底实在难受,忍不住暗忖:“兄长豪勇无断,自己不在他身旁,万一吃了败绩,那可如何是好?”

赵匡义有些不耐烦地对屋外的士卒说道:“怎么官家安排接管滁州行政的官员还未抵达?不是说辰时左右即到,都要正午了!别出现什么意外,你去看看情况,如果到了,请至府衙来。”

他也听说了周边的情况有些乱,不过与他所在的滁州无关,滁州在自己的治理下,还是很安稳的。

赵匡义对于自己的能力,向来极其自信。

过了约莫半个时辰,士卒才领着两位两个文士走进了府衙。

赵匡义见两人入内,原本烦躁焦虑的表情立刻变了,和蔼和亲,笑意盈盈从堂上快步下来道:“两位想必就是窦长史与赵判官吧,你们来太及时了。城中事务繁杂,兄长领兵在外又离不得某,分身乏术啊。”

两人也一并向赵匡义问好。

“窦仪、赵普见过赵副都吏!”

赵匡义急着上前线辅助赵匡胤分军功,迫不及待地道:“前方战事紧急,不如我们先做交接如何?”

窦仪便是罗幼度邻居,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长子。

周军往四方攻城略地,需要大量的文臣治理这些攻取下来的城池。

郭荣一边让官员推荐,一边提拔可用的人才入淮。

窦仪便是汴京王朴提拔的入淮人才之一,给安排到了滁州。

老窦家家教甚严,几个儿子都是人中龙凤,窦仪给任命为滁州长史,第二把手,此刻也顾不得安顿,一口应允下来。

赵普却在这时上前一步道:“赵副都吏,在下一路来遇到些许特殊情况。濠州方向闹了民变,我们特地绕了路,才耽搁了些许时间。”

“今即将步入秋收时节,百姓一年辛劳皆在此时。而淮南大乱,田地粮食是归我大周,还是江南?是依照正常税收缴纳粮税,还是强行全数征收?此关键时候,百姓心中最是不安,一个不慎就是民变。”

“濠州方向即是如此,地方百姓农民相聚山泽,建立堡壁,他们以厚白纸为甲,农具为兵器,组成了白甲军,对抗我大周、江南,护卫自己的粮食田地。”

“一路而来,所见所闻,滁州附近百姓安定,民无忧色。可见赵都虞侯与副都吏目光长远,不只是军功彪炳,亦能关照民生,文武并重,古之良将,莫过于此。”

“不过周边州府皆乱,势必会影响滁州。应当提前做出应对之法,防范于未然。”

赵普与窦仪不同。

赵普胸怀韬略,但无才气,故而并不出名,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直到贤德元年才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

刘词看出了赵普的干略,临终前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刘词与宰相范质交好,相信老友的眼光。

现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推举他任滁州军事判官。

赵普深知这是一个机会,相比老迈的前长官刘词,赵匡胤可是军中新星,若能得他看重,必能建立功勋,甚至进入中枢为官。

这一路而来,他探查民生,了解民情,就是为了在赵匡胤面前好好表现,以获得重用。

这来到滁州,发现赵匡胤在外出征,而赵匡义也急着上前线。

赵普便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与赵匡义商议起了滁州的民政机要。

以道理而言,窦仪身为长史,他身为军事判官,滁州的第二、第三把手。

赵匡胤、赵匡义两兄弟不在,他们有权利处理任何军政要务。

但赵普为人功利,不愿将功绩分给窦仪,直接跟赵匡义讨论,还拍着两人的马屁。

所谓“百姓安定,民无忧色”皆是吹嘘之言。

赵匡胤是郭荣一手提拔的大将,深知自己君上的性格脾性,相比那些骄兵悍将。赵匡胤自然是跟郭荣一条战线的,人品毋庸置疑,他带领的军队在大周军中军纪算是极好的。在滁州确实没有劫掠百姓,欺压平民的恶迹。

可要说对百姓多关照多体恤,纯属胡说八道。

赵匡胤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百姓死活,与他一个将军何干?

赵匡义意外看了赵普一眼,他心思深沉,看出了赵普有投奔他们兄弟的意思,和悦笑道:“赵判官过奖,皆是为官家效力,自当尽心竭力。不知赵判官有何高见?”

赵普、赵匡义立时王八看绿豆,对眼了。

赵普心情激动,大有指点江山之感,高声道:“百姓所思所想,不过是简单地活下去尔。只要满足这点,他们必不会反。只要稍作安抚即可。滁州当下关键在于士绅未能领会朝廷仁政,在下提议效仿罗都指挥使在庐州之仁政,以利益拴住滁州士绅。同时百姓亦会获利,必不会受周边影响。”

赵普的眼光还是极其毒辣的。

赵匡胤轻视文人,入城时打了滁州名门贺家一马鞭。

以至于贺家玻璃心碎,不甘受辱。

赵匡义杀鸡儆猴,灭了满门。

此举多多少少造成一定不安影响,赵普如此提议,便是想以此化解城中士绅矛盾。

窦仪为人方正,有其父之风,并不在乎赵普的行径,只要利在大周,便不予理会,此刻说道:“赵判官此言大善,幼度先生国之栋梁,于庐州戳破伪唐弊政,令得庐州上下百姓归心。我等当效仿此举,稳定滁州士绅百姓之心。”

五代十国重文轻武严重,少有文士能屹立于风口浪尖之上。

昔年长乐老冯道是一个,然后就是现在的罗幼度。

冯道此人,后世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是这个时代上到君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无论贤愚,皆对之推崇备至。

而罗幼度逆浪潮而起,在这个武夫当权的时代,文治武勋超然于世,同样备受推崇。

窦仪就是罗幼度的小迷弟。

赵匡义看着面前一个两个罗幼度的迷弟,就跟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