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问鼎十国 > 第一百二十八章 “朕这个皇帝,当得憋屈”

罗幼度挥了挥手,让秦翰将人带了下去。

李继隆正襟危坐,好似木头一样。

“让你见笑了!”罗幼度跟李继隆打了一个招呼。

李继隆忙道“不敢”,但也没有多说什么,都是大老,他这晚辈现在是风中凌乱,要是给他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宁愿一头将那肥猪撞倒,也不会停下来掺合这事。

罗幼度道:“这件事你干得不错,后续措施也很得当……真”

他已经看出了李继隆有瞒着他的心思,打算私底下解决此事,但他并不气恼,反而很是欣赏。

做人是一门学问。

正直并不是坏事,但不懂得变通,很多时候就会坏事。

李继隆的潜力只要能够发挥出来,未来注定会是大虞军方的领军人物。他的心若不偏向军方,而是一味的追求公证,以后怎么在军队里混?

如果这一次他如愣头青一样,将韩令坤、石守信、向训、王晏、王审琦这些在大半个五代摸爬滚打过来的军方大老得罪个干脆,未来李继隆还怎么成长?

这打仗在外,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将帅不齐心,后果是相当可怕的。一次军事上的不配合,就可能导致一场大败,甚至身死。

强如薛仁贵这级别的人物,还不是因为将帅不和,致使大非川惨败?

罗幼度并不是想听谎话,但绝不想这实话从李继隆口中说出来。

李继隆一时判断不了面前这位天子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只能在一旁赔笑。

“陛下,韩殿帅、石大帅,向太尉、王太师在殿外请罪。”

罗幼度笑着对李继隆道:“来的好快!”

李继隆忙道:“臣先行告退!”

“不用!”罗幼度指了个位子道:“去下首待着。”

在李继隆入位以后,他挥手让韩令坤、石守信、向训、王晏四人入殿。

这一入殿,四人便如商量好了一般,一起跪伏请罪。

一共八人,其中七个将二代,另外王审琦等三人都在外地任职,除了魏仁浦,人已经到齐了。

韩令坤、石守信自不用说,大虞军方头几号人物。

至于向训、王晏,他们两人已经退休致仕,一个太尉一个太师,在大虞朝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但是两人都是从后汉、后周一路打拼上来的宿将,在军中很有威望。

向训是后周的从龙之称,石守信、韩通、高怀德都在他手上待过。而王晏一直坐镇一方,与军中京中倒是没有什么密切关系,但退休前是仅次于符彦卿,与王景并列的小军阀。王景镇秦川,王晏镇徐州。在军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韩令坤、石守信还好说。

向训、王晏此刻的心底是有小小的不满,两人都是有着五代旧习的宿将,向训还好一些,运气好直接抱上了郭威的大腿。

王晏是靠打家劫舍杀出来的名气,想想也知道他有今日的地位,手上染了多少无辜人的血。

韩令坤、石守信的观念能改,但向训、王晏这种大半辈子都这么混迹过来的人,哪有那么容易改变观念的。

在他们看来,就是小孩子的玩闹有什么大不了的,早些年屠村他们都没少干,何至于因为一点玩闹,闹得如此地步?

不过摄于罗幼度现在的威望,他们并不敢说些什么,只能将心中的不满不服憋着。

向训道:“陛下,老臣那孙子年少不懂事,都是老臣教导无方,罪在老臣,您要罚就罚老臣吧。”

他完全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他的儿子向德明、向昱都不是成才的料,孙子也是天赋平平,都靠着自己旧时功绩,在不重要的岗位上混吃等死。

反正已经攒了几辈子花不完的钱,他便不信,罗幼度会因为这小事处置自己。

死猪不怕开水烫,就是皮厚。

罗幼度还真就拿这种不要脸的老家伙没有什么办法,笑道:“都起来说话,这里没有外人,不必那么见外。弹劾的奏疏朕看了,就是小孩子的胡闹,根本算不上事。”

他一脸无所谓的指着李继隆道:“这小子其实已经安排妥当了,给了钱,就想着将几个小家伙送到诸位府上。哪里想到那群没事找事的大臣连续几道弹劾的奏疏送到朕的眼前。小题大做的让朕给个说法……唉,朕也是无奈。朕虽是皇帝,却也不能凭借喜好,随性而为。”

李继隆听得此言,心中感动。

王晏气地骂了一句:“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罗幼度见四人已经起身,继续道:“只是谏官们说得也在理,大晚上的跑到村里嬉闹,用百姓的猪羊鸡鸭练习剑箭法也确实不是个事。总得给个交代,不然那群嘴碎的家伙,保管到处宣扬,朕不体恤百姓,纵容将门子弟,胡作非为。你们……也不想见到此事发生吧?”

“不敢!”

韩令坤、石守信、向训、王晏赶忙作揖。

罗幼度自得一笑:“谏官们想要重罚,哼,都是朕的子侄,哪忍心重罚。于是想了一个妙招,朕觉得都是我大虞的好儿郎,哪有什么坏心思,就是缺少游玩跑马狩猎的地方了,这才干出这等事情。”

韩令坤、石守信、向训、王晏见罗幼度的借口都帮他们找到了,连连称是,高呼:“陛下英明。”

罗幼度道:“所以,朕就给他们一个嬉戏玩闹,能够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就在长社那里,在那里关他们些许日子,让他们尽情嬉闹,一展所长。正好……朕也想见识一下我大虞儿郎的骑射本事,看看他们继承了诸位几成风采。”

韩令坤、石守信、向训、王晏见罗幼度处处为他们考虑,而且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好再多言什么,带着几分羞愧的退去了。

罗幼度看着在一旁正襟危坐的李继隆,笑道:“此事还不算完。错不在你,终究因你而起,你在京中,他们见你心中膈应,对你未来并无好处。你父亲的心意,朕明白。朕向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初决定重用你父亲,就不会多想。成婚之后,去蜀中辅助你曹彬叔父。”

李继隆闻言大喜,去蜀中那就意味着有立功的机会,忙作揖道:“谢陛下!”

罗幼度挥手禀退:“霸图贤侄……朕没记错吧!一路远来辛苦,你先下去休息,明日再进宫来,去陪秦王读几天书,安分几日。宫内侍,替朕送贤侄出宫。”

李继隆心中感动,再三道谢,作揖告退。

罗幼度等李继隆离去,重新弹劾奏疏,静静的看了半晌,命人去叫韩熙载。

“直接让他去文德殿,另外再让尚食局弄几个下酒菜,烧上一壶……杜康,对,韩夫子喜欢喝杜康,要上年份的。”

罗幼度将手中的事情放一边,到了文德殿,换了一身便服,殿中已经支起了炭火烧着杜康。

嗅着若有若无的粮食香味,罗幼度道:“先给我来上一壶……”

这时尚食局热菜还未上来,就两个冷盘,一个腌鱼,一个肉脯。

他也不等韩熙载,自己先就着冷盘吃喝起来。

他吃的很快,一壶酒已经见底,眼眸中已经涌现一股酒意。

韩熙载姗姗来迟,入殿见君上有着几分醉态,有些讶然。

他还是第一次见自己的君上这副模样,想着耳中听得的消息,眼眸中也闪过一丝怒意。

“陛下!”

韩熙载风度翩翩,作揖行礼。

“啊……是叔言啊,来得正好,坐,快坐下,陪朕,好好喝一杯。”

韩熙载道谢之后,在一旁入座,见罗幼度频频劝酒,他也来者不拒,两人话没说几句,酒便喝满了一壶。

韩熙载在江南事情没干多少,但这一副酒量却练出来了。

韩熙载陪饮了一壶酒,方才打破了僵局,说道:“陛下这是为陈沟之事发愁?”

罗幼度长叹一声,说道:“叔言也听说了?”

陈沟就是那八个衙内细细胡闹之所,也就是未来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很显然,现在的陈沟还没有武林高手……

韩熙载将手中酒盅重重地放在面前的桉几上,怒道:“如此恶行,自是人尽皆知。臣万万想不到,在此太平之世,还有人如此欺凌百姓,实在可恶可恨。”

罗幼度道:“朕何尝不是如此觉得的?朕恨不得将这些孩童通通贬为平民百姓,让他们亲自感同身受一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何等可恶。可是朕不敢呐,朕这个皇帝,当得真是憋屈。”

他带着酒意,言语中有些愤恨。

韩熙载见状立刻脑补了许多情形,韩令坤、石守信、向训、王晏这四人居功自傲,联起手来逼迫君上。

换作他人,或许不敢多想,但是韩熙载是亲身体验过武夫如何治世,如何嚣张跋扈的。

韩熙载最初是北海人,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韩钧,曾任太常卿;祖父韩殷,任侍御史;父亲韩光嗣,任秘书少监、淄青观察支使、平卢节度副使。他本人二十出头高中状元,若生于太平盛世,可以说是前途无量,只可惜处在武人当权的乱世。

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后,天下无主,平卢军青州指挥使王公俨乘乱杀死监军杨希望,掌握青州,他强迫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担任他的副手,借助韩家的威望安抚青州。

韩光嗣一介书生,哪有拒绝的权力。

唐明宗李嗣源稳定朝局之后,下旨传令平卢节度使王公俨调任登州刺史,又派遣霍彦威移镇青州。

王公俨不愿服从,找了一个借口,说将士挽留。

霍彦威却不管那么许多,抵达淄州后,聚集兵力,逼迫王公俨赴任,然后在途中发动奇袭,将王公俨斩杀。

原本此事可以了结,但五代的武夫就没有适可而止的念头,他杀了王公俨还不够,还将王公俨任命的所有官员通通杀个干净,还要实行连坐灭族。

悲剧的韩光嗣一族就这样让霍彦威杀个干净,唯有在外地任官的韩熙载逃过一劫。

韩熙载不敢继续在后唐任官,逃到了江南,成为了江南的韩夫子。

这种刻苦铭心的事情,韩熙载又怎么能忘?

深知五代匹夫暴虐的韩熙载,登时起了共情,说道:“朝廷内外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已经一步一步扫平了前朝陋习,现在剩下的一些不过是癣疥之疾。以臣之见,几位将帅不过是闹闹脾气,耍耍性子,倚老卖老,翻不起什么风浪。”

罗幼度道:“朕自然知道,朕所顾虑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陈沟之事,以情况来论,甚为恶劣。可总的来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真要问罪,充其量也就是扰民,管教不严。可是叔言想过没有,那群孩子为什么会选择在陈沟?”

韩熙载道:“自是因为陈沟较为偏远,百姓求告无门。”

“是啊!”罗幼度叹息道:“陈沟只是较为偏远,细说起来,还属于洛阳的管辖范围。即便如此,已经有这种事情发生,更为偏远的呢?我大虞疆域何止万千里,又当如何?那真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朕相信陈沟之事不是个例,在更远的地方,在朕不知道的之处,有远比陈沟更加令人发指之事。”

韩熙载默然不言,只能道:“陛下爱民如子,如此体恤苍生,真乃万民之福。”

罗幼度苦笑着摇头:“能解决此事,才是万民之福。”

韩熙载劝道:“陛下,人力终有穷尽之时,哪能事事顺如人意?陛下有此念头,已经远胜诸多明君圣主。”

罗幼度道:“话是如此说来,但朕终究在想有没有办法约束这些无所事事的将门子弟,让他们精力能够发泄,不去袭扰百姓。就如你们读书人一样,读书人想要成才,得用十年时间上书塾启蒙,再十年苦读。二十年后,即便无法高中,却已成年,知道分寸,畏惧律法。不似陈沟闹剧,一群完全分不清是非的孩子搞出来的闹剧。”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可真要给他们养成了习惯,早晚会出事。可偏偏这群人不用为生活发愁,靠着蒙荫就能养活自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韩熙载道:“不如强迫他们进学?不结业,享受不到朝廷此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