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问鼎十国 > 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

问鼎十国 第一百二十一章 送行

作者:无言不信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12 00:29:09 来源:笔趣阁

对于宋琪,罗幼度终究留给他了最后的颜面,并没有直接问罪处罚,而是外放荆南担任节度使。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宋琪终究是宋党党魁,在朝堂上已经有了很高地位,真要一棍子将他打死,那庙堂上依附于他的一大批官员必然人人自危,以为自己卷入了什么大桉,造成不必要的动荡。

先外放再贬罚,一步步慢慢来。最终目的是贬至交趾,在朝廷的最南端发光发热。

即便如此,朝野上下也为之人心惶惶。

毕竟士大夫集团刚刚解散,宋琪又接手了大部分士大夫的力量,现在宋琪又出事了,不了解情况的官员,大多都有些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直至见罗幼度并没有多余的动作,又得窦仪、赵普的安抚,方才安心。

汴京城南。

秋风萧瑟。

宋琪与自己的儿子宋贻序依依惜别。

宋琪此刻一身干净的儒士服,神情有些萧瑟,不复之前意气风发,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说道:“为父一步踏错,而今追悔莫及。你日后为官切记为父教训,当厚重简约,不悲不躁。你娘身体不好,身为人子,切记好生侍奉,不可懈怠……”

他不知此次南下,能不能重回汴京,将自己能够想到的事情逐一与自己的儿子细说。

“俶宝兄!人即远行,为何不通知我等故人?”

宋琪听得声音,身体却是一僵,向出声之人望去,却见寇湘、宋雄并肩而来。

两人一个是他在汴京飘荡时最好的朋友,一个是他在幽州求学时,最亲的同窗。

可自己却亲手毁了这一切。

寇湘在开封府多年,寇判官的名声响彻朝野。在汴京谁不知铁面无私的寇判官?寇湘在京畿百姓心中名望之高,仅次于身为皇帝的罗幼度。

而宋雄掌控进奏院,负责报纸的宣发。既把控朝廷的喉舌,又掌握京漂学子扬名的渠道。

得此二人相助,首相之位,手到擒来。

宋琪不止一次拉拢两人,不过寇湘性子执拗,非但不愿同谋,反而次次厉声告戒,让他莫忘初心。

那个时候的宋琪,哪里听得进去,反而觉得寇湘与窦仪自命清高,已经走到了一处。

两人关系近乎决裂。

至于宋雄处事相对柔和,并未与失去本心的宋琪争辩,好言相劝无果之后,便不再相劝,一如往常,但对于他的拉拢,当作没有听见。

他们两人关系并未闹僵,却也无可避免的少了往来。

却不想到离去之时,来送自己远行的,唯有他们二人。

心中感触,宋琪道:“戴罪之身,怕污了两位贤兄的前程。”

寇湘道:“问心无愧便是,怕什么污言?”

这位寇判官也亏遇到了罗幼度,一直得他庇护,不然就他这脾性,在太平盛世还能勉强混出头。与乱世之中,能够活着就算是祖上烧高香了。

宋雄道:“陛下明察秋毫,即便知道,也不会在意。”

宋琪闻言不语,作为最早跟随罗幼度的人,他是最清楚那位的能力,只是到了那一步,便如鬼迷了心窍,就想近前一步,哪怕付出任何代价……

想着窦仪,宋琪叹道:“此生无颜面对窦相公,他日替愚弟致歉。”

他对着寇湘、宋雄深深作揖,望着远处的汴京城门,看着进进出出的商贾行人,想着自己之前威风八面,前呼后拥,不过短短几日,便无人问津,不免倍感沧桑,说道:“此去不知是否还有再见之日,愚弟就此别过,两位贤兄珍重!”

此言一落,宋琪翻身上马,头也不回的往南而去。

两名小厮骑着骡子紧随其后。

寇湘、宋雄目送宋琪远去,两人与宋贻序说了一声,一并返回城里。

宋琪南下江陵,走的是南薰门。

他们也是从南薰门入城,随着大虞朝廷日渐富强,汴京的人口日渐增多。

尤其是城门口的进出,行人熙来攘往,车水马龙。

书生、商人、百姓顺着街道徐徐而行,有拥堵的情况。

并非出了什么事故,就是纯粹的人流密集。

寇湘、宋雄早已习惯,牵着马并肩而走。

宋雄道:“无怪窦相公喜欢骑驴出行,就这人流,骑驴骑马又有何分别?”

寇湘应道:“贞观、开元之盛,我等无从体会见证。然雍靖之盛就在我等眼前,有幸见之,不枉此生。”

宋雄说道:“我亦如是。”

两人沿着人流一直北行,行至一半,两人同时默契的转道往西,不继续北行了。

北边是进入朱雀门的必经之路,也是最近的道路,他们往西行,则是要沿着城中蔡河绕上一圈,多走五里路。

但他们宁愿多行五里路,亦不走北方朱雀门。

朱雀门是汴京中最繁华的地段,聚集了天南地北的商贩,他们将生意从朱雀门一路向北,将州桥、大相国寺团团包围,一直到皇宫附近。

盛世的景象已经显现,只是汴京已经承受不住如此盛况。

两人绕了一圈,从新郑门进入内城,口干舌燥,足下酸麻。

正遇到一家饭馆,闻着焦糖、酱油混着羊肉的气味,宋雄忍不住道:“寇兄,我知这附近有一家酒肆,爆炒羊肉是一绝,不如去歇歇脚?”

寇湘为见宋琪最后一面,往来城内城外也有些力不从心,欣然应诺。

饭馆的生意极好,热闹非凡,大厅竟挤不出位子。

百姓商贩游客聚在一起,说着时下最流行事情喀喇汗王朝与于阗国的矛盾。

这就是大虞朝现在的百姓,天下之事,皆可为谈资。

宋雄不得已开了两处包间,一处自己与寇湘,一处给他们的随从护卫。

宋雄点了时下流行的几个小炒菜,要了一壶酒。

两人随意闲聊。

寇湘心情明显有些不佳,还在为宋琪的事情难过。

两人当初一并在汴京飘荡,相互鼓励,苦中作乐。

最后一并受罗幼度看中,一人入御营司,一人入开封府,各自闯出了一番前程。

如果自己当初的劝戒再严厉一些,甚至割袍警示,会不会不至于到这一步?

宋雄知他心中所想,说道:“其实某觉得寇兄不必为俶宝过于担心,陛下将其往南外调,在某看来,反而是一件好事。”

寇湘听得一怔,不明所以。

宋雄自若道:“陛下将俶宝往南外调,意味着贬罚之处,十之**是交趾、崖州两地。寇兄或许不了解,但在某看来,交趾、崖州大有可为。”

寇湘一脸茫然,这古往今来交趾、崖州皆属于蛮荒之地,史上有数之不尽的官员客死其中。人在那里,有什么前途可言?

宋雄笑道:“寇兄可知现在的泉州、广州是什么光景?”

寇湘微微摇头,说道:“只是听说发展的不错。”

他主要负责刑法事务,并不涉及内政,对于经济方面的事情,只有耳闻,不知详情。

宋雄放下手中酒杯,以手比划了一下:“八个字,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他带着几分激昂的说道:“陛下对南海的布局,实属高瞻远瞩。我朝商船往来于南海各国之间,以我们的高端产物换取他们廉价货物,赚得是盆满钵盈,南海所有利润皆在我朝掌控之下。具体数字,某并不清楚,不过照我估计,整个江南这些年上缴的赋税,直追除京畿地以外,大虞赋税的总和。”

寇湘惊得是目瞪口呆:“此言过了吧!”

宋雄道:“毫不为过。”

身为进奏院的一把手,宋雄经过这些年的历练,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来称呼,毫不夸张。

进奏院除了保证,还有一个任务,接待南北进京述职的官员。

这天南地北的官员聚在一处,谈论他们本地事实。

没有人比他们更加了解自己所管辖之地的事物,宋雄每日与他们接触往来。北到云中,南达交趾,东临东海,西至凉州。若说见识之广,汴京文武百官鲜有人比得上宋雄的。

宋雄能够通过接触各方官员面,了解大虞朝廷四方情况,其中自然包括经济。

江南的发展情况,宋雄虽不在其位,脑中却有一个大概印象。

“寇兄当知昔年黄巢在广州屠戮十万胡商之事。”

寇湘道:“知道,广州通海夷道的通畅,致使西方胡商齐聚广州,为当时朝廷带来了丰厚利润。但因数量太多,渐渐生出动荡,与黄巢发生了冲突,最终覆灭。”

宋雄问道:“那寇兄可曾想过为何会有十万胡商齐聚广州?”

寇湘理所当然地道:“商人逐利,自是有利可图。”

宋雄微微摇头道:“寇兄高洁,看不上商人逐利,却不知这利润能让朝廷更加强大,让天下读书人有更好的读书环境,让百姓更加富足……”

寇湘道:“某并无此意。”

他有些纠结,其实不只是他,很多庙堂上的文人都陷入了纠结。

士农工商,老祖宗定下的规矩。

重农轻商是之前历朝历代的铁律。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商人的存在价值意义开始为世人所接受。

就连郭荣,早年为了补贴家用也去当过一阵子的商人,贩卖过茶叶。

在唐末商人之子已经允许科考了。

大多数人都重新认识商人存在的价值意义,如宋雄这种开明的,完全接受。

寇湘这类思想顽固的,难免有那么点点不适应,但他们也承认商人确实能够带动经济,促进国家的强大。

宋雄也不点破,只是道:“华夏素来轻商,并未真正意识到十万胡商齐聚广州这背后巨大的利润。华夏自古以来皆以天朝上国自持,欢迎他国远来贸易,自身却鲜有大商走出去。陛下高瞻远瞩,他在南海采取了主动贸易的手段,将近海利润接收为己用。为此西方的胡商还闹过,说什么于民争利。让泉州刺史符昭信逐出了泉州……事情还传到了陛下耳中。陛下直接下令,让南海诸国不得与其通商,还命南海水军对方不在护航之内。整个南海,无敢不从。”

“陛下此去北征两载,朝廷多路并进,何故国内经济不大受影响?便是得江南、南海诸国支助。”

“交趾地处偏远,可交趾的叫什么来着,对,红河三角洲……还是陛下给取的名。那是一块未打磨的璞玉,俶宝若贬至此处,大有可为。至于崖州,不及交趾,却也极有潜力。就看俶宝能不能再次把握机会。”

寇湘举杯叹服道:“听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宋雄打趣道:“朝廷前途似锦,未必全是好事。也不知此生能不能攒够一套房的钱……”

很多时候,现代人头疼的东西,古人一样头疼。

宋雄深得罗幼度器重,自他登基以后,宋雄就为州府一把手,后来调到汴京掌管进奏院,也是一个极好的职位。

罗幼度给官员的俸禄可比朱洪武大方的多,采用高薪养廉,严惩贪腐的态度做法来避免贪腐。

贪腐是无可避免的,可一旦贪腐的代价与利益不对等,就能相对减少贪腐的出现。

不过就算高薪,在汴京,宋雄一样买不起房。

大虞汴京比不上宋朝以天下养一城的繁华,但是大虞威扬四方,

寇湘说道:“迁都便好了!现在出城一探,来去路不长,得走大半日,有车马都快不了……”

对于汴京的拥堵,他也是深受其害。

宋雄心中一动,问道:“寇兄可知详细迁都时间?某得让人先一步去洛阳瞧瞧宅子。某算是明白了,这买房越早越好,要是晚了。这涨的钱,都得超过积攒的钱。”

迁都洛阳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寇湘调离开封府,执掌大理寺,就是为迁都作准备。

开封是汴京、汴梁的另外一个称呼。

迁都洛阳,自然不能将开封府一起搬走,重新授予大理寺因有的地位,削弱开封府的权势就是前兆。

宋雄在庙堂的地位比不上寇湘,细节方面知道的不详细。

寇湘道:“详细情况某也不了解,不是年底,就是年后。”

宋雄笑道:“那得快些去洛阳看看,就现在朝廷的发展势头,要不了数载,洛阳必将超越昔年长安。得在这之前,住上自己的屋子。”

言语之间,对于大虞朝廷的未来,充满了向往与信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