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伪钞帝国 > 第0092章 真正的步枪问世

伪钞帝国 第0092章 真正的步枪问世

作者:巡洋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40:22 来源:笔趣阁

readx;清廷四路兜剿太平军计划失败,向荣兵败被杀,耆善被撤职,三路钦差大臣只剩下江东路钦差大臣李卫国一人。

一时间,李卫国之名如日中天,成为大清国的顶梁重臣,镇压太平军的重担就落到李卫国的肩膀上了。

李卫国很高兴,整死了向荣,整垮了江南大营,整个长江以南只有他李卫国一个钦差大臣,江东之地的清军只剩下李家军一家独大,再无人可以制衡。

太平天国将会持续十几年,这点李卫国非常清楚。以李卫国之远见,以李家军装备之精良,在太平天国发展初期就将其镇压下去,这完全有可能。

但李卫国不会那么做,他还要借助太平天国来慢慢积攒自身的实力,不断消耗清廷的国力和气运,以图将来雄霸天下之时更加容易。

既然是长期军事斗争,李卫国自然要做好准备。

李家军在天京以东的龙潭镇、九华山、小茅山构筑防御工事,曰江东大营;在天京以南的茅山、瓦屋山、东庐山构筑防御工事,曰江南大营,两座大营对天京形成半包围态势。

李卫国将镇江府的丹阳作为大本营,那里距离江东大营和江南大营都非常近,又是运河关键节点,可以控制南方漕运通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丹阳县城只部署了三千守军,江南大营三千,江东大营四千,总兵力一万人,对朝廷谎称有三万大军。

反正李卫国跟洪秀全有秘密协议,李家军不会进攻天京,太平军也不会进攻李卫国的防区,双方保持默契,就算要演戏给朝廷看,双方也会提前通气,把戏演得逼真糊弄过去就行。

当然,李卫国也信不过太平军,所以他才会在前线只部署一万兵马,而且都是新兵,大部分都是冷兵器,就算太平军突然发动袭击,这一万兵马全军覆没也没有关系,对李家军而言,李家军主力都摆在大后方,以上海为中心,重点防守苏松太地区,太平军就算突袭,李家军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部署和反击。

同样,太平军也不敢完全相信李卫国,他们在李卫国的防线附近部署数万老弱病残作为幌子,在孝陵卫、秣陵关和大胜关部署重兵,构筑第二道防线,拱卫天京安全。

双方心照不宣,都默许了各自的军事部署。

不过,清廷新任的江北路钦差大臣托明阿很快抵达扬州,接替耆善督导江北大营,继续对天京展开攻势。

这托明阿是清廷少有的猛将,他到任江北大营后,立即派人过江联系李卫国,约定南北夹击太平军。

李卫国自然就是做做样子,该出兵还是出兵,只不过今天向前推进三十里,明天又被太平军打退三十里,双方来回拉锯战,声势浩大,伤亡也颇大。

当然,这个伤亡数字纯粹是李卫国故意夸大其词,瞒报朝廷,用意就是给朝廷看,让朝廷以为李卫国很尽力在剿匪。同时,故意夸大伤亡数字也是变相的在隐藏李卫国的真正实力,同时还能跟朝廷索要军饷,这买卖实在太划算了,李卫国非常喜欢。

朝廷自然没钱给李卫国发军饷发抚恤,这样一来,李卫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截留苏松太地区的各种赋税和厘金了,甚至还可以截留其他省份的赋税,比如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的赋税都通过运河漕运送往北京,而李卫国就可以在苏州、丹阳等地将其截留下来,充作围剿太平军的军费。

这条发财路李卫国早就想好了,这也是他选择上海作为根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李卫国整天忙着怎么去坑朝廷的银子,天京城内同样也闹腾的不轻。

最近太平天国高层一直在争论不休,主要是讨论如何解除天京之围,杨秀清趁机提出征讨四方的计划。其中北伐用来牵制清军注意力,使其不能全力进攻天京。西征用于扩张太平天国的地盘,而南征和东征都被暂时取消了,因为李卫国的存在,洪秀全担心刺激李卫国,所以取消了这两个攻击方向。

上一次洪秀全意识到杨秀清的威胁想要除掉杨秀清,结果杨秀清意识到了危险,及时讨好洪秀全躲过一劫,这一次杨秀清早有准备,他并没有再搞“天父下凡”,而是顺着洪秀全的想法。

不过,在北伐人选上,杨秀清提议让林凤祥、李开芳、洪宣娇、苏三娘四人率军两万北伐。

作为太平军的军师,杨秀清很清楚,这北伐只有两万人,明显就是孤军深入,九死一生的结局,可洪秀全没有这方面的见识,他没有发现这是杨秀清的阴谋。

原来,杨秀清已经查清楚了当日洪秀全准备清除杨秀清时召见的一干将领名单,林凤祥、李开芳、洪宣娇和苏三娘四人当时都在场,于是就成了杨秀清的眼中钉,此次把他们四人派上北伐战场,就是要除掉他们。

太平军组织北伐和西征之时,李卫国已经离开了丹阳返回上海。

从英国人手中得到了兵工厂设备已经安装完毕,江南制造局正式挂牌运营,从香港、澳门和南洋高薪聘请回来的懂洋文的华裔技术工人负责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第一批p1842、p1851火枪,以及各式口径的火炮都被送上生产线,加紧生产。

从欧洲采购回来的机床设备,一直被李卫国小心保护着,这可是国之利器,不容有失。

同样,李卫国也不会让这些机床闲着,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制作出第一批军事装备。

步枪和子弹,真正意义上的步枪而非火枪,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式子弹,而非发射药和弹丸分别安装。

李卫国通过自己对现代步枪和子弹的回忆,画出图纸,而后找来技术工人进行切割制作。

一开始,切割出来的步枪零部件误差很大,不容易安装到一起。经过对各部件上百次的修正之后,第一支旋转后拉枪击式步枪诞生了。

李卫国用自己的名字来名命这支步枪,卫国步枪,意为保家卫国。

卫国步枪不带刺刀时全长1.25米,重4.2公斤;刺刀长520毫米,重0.5公斤;采用旋转后拉装弹模式,击锤击发;两条左旋转膛线;带标尺、准星;带弹夹,弹容五发。

这支步枪整体外观上类似历史上的毛瑟98步枪,不过枪机部件要比毛瑟98步枪先进,相当于毛瑟98k步枪的水平,唯独部件精度和气密性问题略显不足,这受限于这个年代的工业机床技术水平,气密性仅仅相当于毛瑟88式步枪的水平,开枪时闭锁会有气流溢出,好在李家军有墨镜保护眼睛,这并不是问题,不影响战斗。

整体上,卫国式步枪的出现,比历史上同类同级别的步枪早出现了四十多年,这便是巨大的优势。

实际上李卫国很想把解放军最经典的五六式步枪造出来,不过因为钢铁材料、加工精度、造价等原因,在这个时代都是不可能,所以李卫国只能暂时选择研制出一款性能跟毛瑟98差不多,且能够大规模生产制造的步枪来。

对于李卫国而言,设计和制造出卫国步枪很容易,只是零部件的加工和切割费些时间,一旦设计制造出来样枪,接下来制造出模具,再经过一系列测试,也就可以正式服役了。

不过如果跟卫国步枪配套的子弹比起来,后者的设计和制造难度就大得多了。

这是因为子弹的设计和制造需要强大的精密切割机床,而李卫国现有的机床,虽然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机床设备了,可是在精度上,依然无法跟后世相比。

李卫国想要给卫国步枪设计一个7.62毫米口径的配套子弹,可惜机床的精度根本达不到,李卫国实验多次,最终发现精度无法保证小数点后第二位,甚至第一位都马马虎虎。

这样一来,一旦子弹的精度误差太大,就不可能实现批量生产,制式步枪就没法批量装备部队,毕竟打仗的时候,子弹难免因为误差了0.01毫米而突然卡住的现象很常见,即便在二十一世纪的精密机床切割下依然会出现这种情况,更何况在落后的十九世纪了。

李卫国最终将子弹口径选择在9毫米,这也是因为这个口径最容易切割出来,同时也因为使用**作为发射药,要确保500米内的有效杀伤射程,口径小了威力达不到,口径大了或者增加子弹长度,则增加负重和生产成本,9x58毫米,刚刚处于最佳位置。

子弹受限于发射火药,发射火药越先进,子弹的体积就会越小。同样,弹头也因为这个年代的切割技术,不可能做成钢芯弹头,只能用铜或者铅来制作弹头。铅弹的巨大杀伤力、容易切割,比铜更低的成本,但李卫国还是放弃用铅弹而改为铜弹头。

这是因为卫国步枪的枪管刻着膛线,铅弹击发后容易融化遗留在枪膛内,这不利于枪的保养和维护,考虑到这一点,李卫国才不得不改为铜弹头,虽然弹头生产的成本高了,可若把维护枪管的成本也算进去,反而比使用铅弹低很多。

李卫国研制步枪只用了十五天时间,可研制配套的步枪弹却花费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由此可见子弹的制作难度。

好在最终卫国式步枪研制成功,接下来就是各种靶场测试,以及实战测试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不过李卫国不着急,毕竟现在还是火枪时代,李家军现有的火枪足以胜任各类战斗模式。

同时,李卫国手中的机床数量有限,不可能全部用于步枪和子弹的生产加工,这些机床还有更多的地方要用。

不过机床就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只需要利用现有的机床来加工制造出更多的机床设备来,以此来满足卫国步枪生产线所需大量的各种机器设备。等到这些都准备完毕之后,相信那时候卫国式步枪的各种测试也就随之完成了。

尽管卫国式步枪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过放在1850年代内,卫国式步枪就是最先进的,它达到了1890年代的水平,领先当前世界四十年,而且这是后装步枪和前装火枪之间的巨大差别,属于代差,相当于领先一代半水平,一旦装备李家军,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疯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